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2019-01-28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650093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道德品质树人立德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65009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八大基本理念,首先就是“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可见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体现的突出地位,更加明确了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立德树人”的核心内涵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最早提出了“立德”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想要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首先要树立崇高的道德,其次要才能建功立业,进而要构建系统理论化的言传,这样才能成为此生追求的“不朽”。由此可见,“立德”被视为是“立功”和“立言”的前提。而“树人”的思想由《管子》最早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从中可以看出,唯有培养人才是最长远打算,人才培养有十分的重要性。

在新时代的高校教育中,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在体会中华文化的精髓的前提下,传承传统道德文化,正身立德。一方面要注重对自身德行的培育,在道德方面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教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通过“立德”而“树人”,所培育出的人才应具备三个方面素养:首先,在个人品格上形成具有自我约束的个人品德,其次,在社会行为上能够形成符合社会外部要求的行为规范,第三,在个人发展上拥有自我发展的力量和方式,形成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一种核心力量。

二、“立德树人”的三维度分析

1.历史文化厚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国很早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矜细行,终累大德”、“君子怀德”、“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优秀传统文化中所积淀形成的关于道德的修炼,成为了个人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的内在力量。

2.内涵逻辑维度:道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德性是个体道德品质的总称,它是指个体内在以道德为核心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卓越特征和生命力量的精神品质。道德发展是人类追求理性和自身完美的重要工具,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塑造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能够唤醒人的德性良知和内心信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地履行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之一,就是个人能力和社会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其最终目的在于解放全人类,使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打破培养“片面的”、“单向度”的人,为了彰显教育的价值理性,高校教育力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方面得以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追求道德品质的完善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立德和树人紧密联系。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长期性,需要道德品质的不断塑造而实现,道德品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立德树人实际上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的主线,贯穿教育全过程。

3.拓展视野宽度: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立德树人是在顶层设计良性运行的前提下,所形成的集合各教育主体的“大思政”格局。随着信息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到来,社会思想多元化趋势加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形式,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分析透、研判准、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在“大思政”格局下能够更好地明确教育者的政治、责任、阵地和底线四个意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的全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全程和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

三、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施路径

1.在目标上,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世界格局变化以及中国日新月异的当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愈发清晰。一方面,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主导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马克思主义和时代主旋律,强化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坚守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另一方面,培育创新思维和担当精神,统筹好事业与事务的关系、教人与育人的关系、方法与做法的关系,只有打造有责任的教师才能培养有责任的学生。培养让学生树立“中国梦”的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发展道路上契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品格凝聚正力量。

2.在理念上,遵循科学的人格发展科学理念

人格教育理念把人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看作人格形成的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就是要以塑造学生人格为宗旨,理清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国家与社会的重要社会关系,通过弘扬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教育和社会关爱,完善学生的品质、品格、品行,引导学生在日益扩展的社会生活场域中处理好各类关系,形成整体理性认知、科学准确判断,主动融于实践,形成良好的自主人格。

3.在手段上,有效控制和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技术与知识体系不断的革新,育人对象的特点也在发生着变化。把握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规律,从立德入手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把握新媒体在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话语权,才能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媒体所带来纷繁复杂的内容让学生感到困惑和混乱,因此教师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更需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广泛阅读经典,了解时代前沿,积累育人经验,帮助学生认识、理解、把握和批判,传递“正能量”,提升媒介素养

4.在机制上,构建有效评价的协同育人机制

以科学有效的评价作为激励立德树人持续深化的基础,从对象上看:一方面,从教师的管理方面,以师德建设为抓手,引导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强化示范引领。另一方面,从学生的成长方面,从知识、情感、意识、行为的递进层次,实现道德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相统一的过程。从层次上看,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通过资源整合、多头并进,使主渠道队伍和主阵地队伍在“立德树人”的平台发挥作用,实现各层次协同。

5.在实践上,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德树人是人才成长的根本规律,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实践中需要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德育需要唤醒学生主体的道德自觉,激发出自我意识和人格意识,从而实现“德”的主动内化。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现实需要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深层次的困惑,帮助其建立起对自身合理的规划,进而有效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动性和主体性。

猜你喜欢

道德品质树人立德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德育六义: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
又是开学季,再聊“树人班”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