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思考
2019-01-28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066000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066000)
2019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要持续壮大主流舆论强势,加大舆论引导力度,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依法治网。”“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每一个国家而言,青年一代都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就中国而言,针对青年人的思政教育事关国家政治安全,始终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为更好的将青年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情况
第一,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持续加强。网络舆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极快的冲击了传统媒体固有的话语权领导地位。大学生具有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特点,获取新闻的渠道已经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上。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规模在扩大、深度在加深,受网络舆论影响的可能性也在上升。与传统的思政工作相比,网络舆论更加复杂,出于政治的、商业的、猎奇的等各种目的甚至是不讲导向的新闻充斥网络,各方声音更加嘈杂。以网络为载体的话语权争夺和思想舆论领域红、灰、黑“三个地带”较量给高校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二,大学生是网络舆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由1978年的228万人增长到2017年的3779万人,大学生群体规模在扩大,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规模快速增长。随着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将会是新闻舆论的主要受众和深度参与者。在网络舆论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积极主动发声的兴趣和意愿快速上升,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发挥正本清源、激浊扬清的积极作用。网络舆论生态与大学生群体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网络舆论生态一方面影响到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积极发声是参与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的过程,也是对青年大学生政治定力的考验。
第三,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还不够成熟。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消息经过加工处理,本身有容易引起到激化、极化的负面效果。大学生人生阅历不够丰富,鉴别能力不够高,参与网络舆论容易出现不客观、成熟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有爱国奋进、热情正义的特点,在参与网络舆论时针砭时弊、直抒胸臆,也存在看待事情不全面、不深刻的问题。大学生有易冲动、易受蒙蔽的特点,在参与网络舆论时存在过激言论、舆论审判等问题。大学生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塑造,正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需要高校通过思政工作进行积极引导。
二、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必要性
首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我国高等教育有坚持进行思政教育的优良传统。在网络舆论时代,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需要,是要让高校师生明确坚持什么、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批判什么,是要让大学生保持政治定力积极承担新时代历史使命。
其次是防范西方腐朽思想侵蚀的需要。我国长期面对西方丑化矮化。意识形态渗透和思想腐蚀等促变压力。在新闻领域西方新闻输出占世界四分之三以上,这背后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输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给大学生思想造成干扰。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强调,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是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重要保障。
再次是发挥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引领示范作用的需要。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具有号召力和示范效应,有唤醒网路空间中“沉默的大多数”的能力。高校带领大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舆论,就需要新网路舆论观的指导。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不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要旗帜鲜明的批判腐朽落后思想,正确发表言论,正确引导舆论,起到壮大主流舆论的作用。
三、持续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引导能力的探索
高校思政工作贯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性工程。新时代面对网络舆论的突出问题,将新网络舆论观纳入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是回答好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积极探索。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教育手段与内容与大学生兴趣不相匹配的突出问题。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舆论的形成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带来了工作效率和影响力提升的可能。高校应当主动学习新网络舆论观内容,创新教育的手段和内容,来提高高校思政工作的吸引力和引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