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颠覆与重构
——《绿皮书》中的黑白反转艺术

2019-01-28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绿皮书雪莉托尼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10000)

电影《绿皮书》改编自牙买加裔美国钢琴家唐·谢利和其雇佣的司机兼保镖托尼·立普的真实故事。与其他使用悲剧色彩介绍种族歧视题材电影不同的是,电影《绿皮书》影片通过喜剧元素的设置,淡化了因种族隔阂带来的伤痛感,友情的表达也为该片披上了温暖的色调。电影中两个人物的肤色和性格形成强烈的反差感,黑人钢琴家和白人司机的剧情反转带动情感的变化,友情的力量最终淡化黑人内心的孤独。在两人颠倒性的互动中,不同种族彼此靠近,而孤独感的消失也代表着种族歧视的消逝。

一、传统种族观念认知的颠覆

在美国殖民主义时期,黑人被当作货物贩卖给白人作为奴隶,从此,“黑奴”便成为黑人的代名词。虽然美国一直在呼吁种族平等,但是在新种族主义下的黑人却处在一种荒谬的地位。1在电影中,黑人雪莉和白人托尼的设定突破常理规则,两人在社会地位、性格习惯和知识水平方面完全处于与人们常规认知颠倒的状态,突破了传统电影对黑人和白人身份的界定。看似荒谬的设定却让我们重新考虑新时代下人们对黑人的认知是否正确,种族平等观念是否真的在社会上实现。

1.社会地位的黑白颠覆

在传统的种族歧视电影中黑人和白人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别,白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黑人则处于阶层的最低端,是粗鲁、低俗的代言人。但是在电影《绿皮书》中对于黑人和白人角色的塑造却在有着颠覆常规的设定。在电影的开始便介绍白人托尼在夜总会打工的身份。白人托尼是意裔美国白人,和家人一起生活在纽约,房子不大但是人口众多。在夜总会倒闭后,托尼为了生存成为了黑人雪莉的司机。黑人雪莉的一开场便是在一个金碧辉煌的房间里,位置位于音乐厅的二楼。房间里到处摆满了昂贵的艺术品,而“钢琴家”和“博士”两个称号又使得人们对雪莉的身份有了准确的认识。

2.性格习惯的黑白颠覆

在古希腊罗马文学中,黑人往往被描述为“野蛮”的代表,他们凶悍、残暴、奸诈与白人有着明显的区别。2很多人对于黑人的误解也来源于这些小说或是电影。但是在这里出现的黑人雪莉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钢琴家,他衣着整洁,举止优雅,而托尼则是喜欢用小聪明和拳头解决问题的“粗鲁派”。电影中设计了大量带有喜剧元素的性格对比场景,吃炸鸡则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托尼用手抓炸鸡吃东西,雪莉则坐在后座和托尼愉快的交谈,当炸鸡吃完后托尼把垃圾从车窗扔到外面,这时雪莉愉悦的表情开始消失,并叫托尼倒车把垃圾捡起来。这种反差颠覆式的设定也让人们认识到肤色并不是性格区分的标准,黑人也并不是粗鲁的代名词。

3.知识水平的黑白颠覆

二十世纪美国种族歧视制度背后是明显的司法不公、种族歧视以及由此造成的黑人文化的缺场。但是在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雪莉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钢琴家,白人托尼却是连书信都写不好的司机。托尼的妻子要求托尼在离家的时候为她信写信,但是托尼写的信平淡无奇甚至还有错别字,收到信的妻子与平时一样生活。而雪莉帮助托尼写信之后,托尼的妻子把书信给她的朋友和家人欣赏,并且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托尼妻子对两种不同风格的书信的态度映射两者在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这种黑白颠倒式的剧情设计也暗讽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文化的压迫。

二、从剧情反转到内心情感变化

美国著名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曾说过, “电影应该更像音乐, 是情绪和感觉的累积”。3奥斯卡最佳影片《绿皮书》,它用一种反转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一种戏剧的艺术效果,暴力与文明的反转变化显示人们对黑人态度的变化,而主人公雪莉孤独感的消失也表示种族界线的消失。在反转中,人物内心情感伴随着剧情的反转发生着变化,黑人雪莉的精神变得高大,白人恶劣的行为得到鞭挞。雪莉从高高的皇位下走下来,慢慢走入生活,内心封闭的大门向白人托尼敞开,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种族平等,黑人与白人相互改变,彼此接受,肤色的差距不能改变心灵的距离,而是种族平等的催化剂。

1.暴力与文明的黑白反转

枪支在电影《绿皮书》的酒吧场景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雪莉博士独自去酒吧喝酒,托尼把手放在外套里面警告惹事的白人,而那些白人并不害怕,这时,酒吧老板拿出了他的猎枪警告那些白人不要惹事,使得托尼和雪莉得以离开。出门之后,雪莉博士询问托尼是否有枪,托尼并没有回答。之后,在电影快结束的时候,他们从黑人酒店离开,托里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枪并朝天开了一枪,吓跑了躲在车后面的坏人。托尼的两次掏枪动作显示了他们关系的变化。第一次托尼并没有把枪掏出来,只是做了一个动作,说明他觉得自己和雪莉的关系达不到为他掏枪的关系,但是在第二次,托尼把雪莉当作他的朋友,因此他直接掏出了手抢用来警告那些混混。

2.歧视到认可的态度反转

种族歧视是对个人和民族的一种践踏,因此反对种族歧视的呼声从未间断。4但是在上世纪的美国社会,种族歧视情况泛滥,大多数的美国白人都认为自己出身比黑人高贵。在电影中,托尼前后对待黑人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托尼是一个极其厌恶黑人的人,他甚至无法忍受黑人工人用过的杯子,但是迫于生活需求,托尼不得已成为了黑人的司机。但是在托尼和雪莉的旅行中,托尼认可了雪莉的存在,他被雪莉渴望改变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征服,从最初吃掉妻子为雪莉准备的早餐,到主动邀请雪莉到自己的家中做客,都呈现出托尼由歧视到尊重雪莉博士的变化。

3.孤独到温暖的情感变化

“我不够黑,我不够白,还不够男人,你告诉我我到底是谁?”暖心的台词表达真实的情感。5这是电影中雪莉博士对托尼的质问,也是雪莉想要问自己的问题。电影把孤独的情感放入种族歧视题材的电影中,从温情的角度来传达平等的观念。雪莉博士想要改变黑人的现状,他是孤独的,在白人眼中,他只能在狭小的杂物间换衣服,不能使用白人家庭里的洗手间。而在黑人眼中,他西装革履与其他黑人格格不入,不能融入黑人的文化。雪莉博士在托尼的带动下,他开始接受外在的世界。在最后一场演出中,雪莉被禁止在演奏的餐厅吃饭,他询问托尼的意见是否继续演出。真正迈开第一步的是影片结尾时雪莉离开了孤独的“城堡”,出现在托尼的家门口。正如那句话一样,雪莉迈开了第一步,他离开了囚禁他心灵的椅子,真正放下了对自己黑人种族身份的芥蒂。

三、种族平等价值观的重构

在电影的结尾,种族平等的价值观被重新构建,黑人与白人达到平等,种族的界线被抹平。从时间设定上讲,电影选择圣诞节为故事的结尾时间,有其深刻意义。圣诞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它起源于对耶稣诞辰的庆祝,传达着“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黑人雪莉和白人托尼一家共度圣诞节暗示“人人平等”的实现。从故事情节上讲,雪莉离开孤独的“城堡”进入托尼的圣诞节聚会,表明雪莉主动进入白人的阶层,而托尼妻子对雪莉热情的拥抱和感谢则暗示了白人阶级对黑人阶级的接受。虽然网络时代下青年群体审美异化,但是可以看出其中的美学价值。6黑人和白人同处于一种欢乐的气氛下,白人和黑人的阶级界限消失,种族平等意义得以实现。

四、结语

戏剧性的人物性格塑造和颠覆式的反转剧情使该片具有更深刻的叙事意义,影片中白人司机打开黑人孤独的情感世界,而黑人钢琴家雪莉的行为也改变了白人对黑人的认识,两个不同肤色的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绿皮书》消解了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黑人的观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形象。从白人理解和黑人内在改变两个方面改变错误观念,重新确立种族平等的诉求。而《绿皮书》的成功不仅是种族歧视题材类电影成功的典范,也在某种意义上渗入现实黑人的情感世界,让影片实现了理想和现实并重的艺术格局。

注释:

1.孙璐.美国“后种族时代”话语的建构与解构——从保罗·贝蒂《出卖》的讽刺艺术窥探当代美国的种族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2018(4):118—126.

2.冯定雄.罗马中心主义抑或种族主义——罗马文学中的黑人形象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17(2):183—204.

3.吴思思.诗意的死亡——解读意识流电影《鬼魅浮生》中的风格化特征[J].大众文艺,2018(13):164—165.

4.宋婷,宿久高.生活日常性与社会批判性的叙事融合——兼评《美国情感之旅》的种族歧视话语[J].求索,2015(7):126—130.

5.赵家宝.电影创作中表现主义手法运用探析——以《七号房的礼物》为例[J].大众文艺,2018(13):157—158.

6.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2018(16):225—226.

猜你喜欢

绿皮书雪莉托尼
与孤独作战 喝一碗《绿皮书》煲的“鸡汤”
我想自己做
空间理论视阈下电影《绿皮书》中的男性成长研究
夜半花
像命中注定,唐和托尼同年去世,才有了《绿皮书》
托尼逃跑
这不现实
走得快和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