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平面构成原理在舞蹈编创中的运用
——以《画的启示》为例
2019-01-28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251500
(山东省临邑师范学校 251500)
《画的启示》是由山东艺术学院2013级舞蹈编导班编创的实验剧场作品,该班历经两年的研究,着眼于绘画原理,力求从绘画原理中寻找灵感,探求一条新的舞蹈编创之路。观赏该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该作品与绘画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从其编创角度、编创技法还是呈现方式上来看,该作品都十分尊重绘画领域中的客观理论,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合理、能动的联想与想象,用于帮助编导进行审美再创造。该作品根据绘画原理的不同,将整部作品划分为3个板块,分别为“绘画构图”、“绘画构成”以及“绘画色彩”。本文结合绘画理论的相关内容和《画的启示》编导的研究成果对该作品中的“绘画构成”板块进行简要分析。
一、绘画构成原理的概述
绘画构成原理是研究绘画法则的基础。1图片具有原始对象的形状(即,对象的形状和真实生活中的人)和重建的图形(即通过破坏原始正常图形获得的图案)。这里就存有一个“串联”的概念是明度系列与色彩系列的串联。
其中明度的串联便是将两个亮度相同或相似的形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形状,它还可以分割原始形状并获得新形状。这些新获得的形状有的紧张、有的放松,这都共同赋予了画面不同的节奏和力量。2
二、平面构成的原理
“平面构成”是根据视觉效果原理和美的力学原理,将视觉元素排列组合在二次平面上,通过理性思考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艺术主体,并研究艺术主体之间的排列。其意义是将多个不同或相同形状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单元,并赋予其视觉和机械概念。构成对象的主要形式有自然形式、几何形式和抽象形式。构成对象的主要形式有重复、近似、渐变、变异、对比、聚集、发射等。3
三、平面构成原理的运用有助于体现舞者肢体关系和舞蹈节奏
细细研究舞蹈《画的启示》中“平面构成”板块,发现编导在编排此板块时大量运用了“对比”、“发射”、“重复”等元素。那么本文就这几种元素的运用来展开讨论。
首先,绘画构成中的“对比”理论是故意改变同一组形状中的某个单一形状,使其与其他未经变动的形状产生较强的视觉差别。那么《画的启示》“平面构成”板块中,“对比”元素的运用体现在开场造型上。音乐响起,灯光渐亮,舞台左侧隐约显出4位舞者,她们紧紧的靠成一排形成一个“小线段”。同时,在舞台中间一位演员缓缓站起,在白色幕布的映衬下俨然变成了一个“小点”。就这样,五位演员同时出现在观众眼中,形成“一点、一线”的画面。该处理正是运用了平面构成中的“对比”元素,增加了画面的矛盾感,给观众一种不言而喻的美感享受。
其次,绘画构成中的“发射”原理是多个线条以同一点为中心,呈现向周围发射、扩散等视觉效果,具有较强的动感及节奏感。《画的启示》的编导也充分的运用了该原理,四位女舞者手臂相连形成一个圆圈将男舞者围绕在其中,忽然男舞者直起身体,扬起手臂,四位女舞者随着他的动势分别向着四个方位散去。这一编排不仅增加了舞蹈的节奏感,也带给观众出其不意的视觉体验。而这正是平面构成中“发射”元素的运用,巧妙的处理将男舞者与女舞者的肢体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
“重复”原理在绘画构图中的定义是将同一形态有规律的反复排列。在一个画面中使用一个形象进行平均的、有规律的排列组合,把视觉效果秩序化。而在《画的启示》中,为彰显该原理编导编排了一组以手部动律为主题的动作,并分成三个队形重复做。队形由一竖排开始,第一位舞者原地不动,其他四位舞者一边重复主题动作一边分四次横向移动,移动人数依此递减,最终将五位舞者的定点相连会呈现出一条斜线。主题动作的编排充分体现出编导将平面构成中的“重复”元素运用的流畅无痕,大大的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处理力度,随时带给观众新鲜的视觉刺激。
通过上述浅析,《画的启示》充分体现了平面构成的审美特征与舞蹈的动态美,充分证明了舞蹈作品融入绘画技法,具有充实舞台画面感、加强舞者表现力、表达编导思想与意图的作用,这一结合也为突出舞蹈主题和编排理念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本篇文章着重强调绘画技法与舞蹈编创相融合所带给舞蹈艺术的发展空间,并通过对具体的作品进行梳理与分析,总结出如下编创规律:1.在编创前期,编导应致力于深入了解绘画原理,尊重其客观规律并在其基础上尝试着将原理与舞蹈编创相结合,开发舞蹈编创的另一条具有独特倾向性的编导思路。2.在运用绘画原理时应尽量对象化,选择最合适的因素与舞蹈相结合,切勿堆砌原理。总之,在整个编创过程中编导应整理出一条完整并清晰的思路,充分发挥审美再创造的能力,力求将作品打造成绘画技法与编导技法高度融合的艺术产物。
注释:
1.王林.美术形态学[M].美术形态学,2004:35.
2.辛华泉.美术中的形态构成[J].视觉杂志,2001(03):77.
3.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