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闽南音乐文化与闽南当地风俗的关系

2019-01-28北京师范大学100088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闽南地区闽南信仰

(北京师范大学 100088)

音乐作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需要而产生,为表达情感和娱乐而产生。无论是从西方音乐史或者中国音乐史来看,音乐最初便是以一种信仰的形式存在,或者依托一个信仰而存在。纵观中国音乐的发展,中国音乐以官方和非官方相辅相成地发展,官方上看,最早便是西周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是周代建国初期由周公制定的,其目之一是为巩固等级制社会,其次也是吸取商代灭亡的教训,反对“淫约”,采取“节乐”措施。从官方上看,周公在西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等级制社会,最早建立了礼乐制度,西周的礼乐制度反对采取“节乐”的措施,其主要是吸取了商代灭亡的教训。相对于官方的音乐,传统民间音乐更加优美动听,是当地百姓的生活和感情所凝结出来的艺术,是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表达。这便产生了非官方的音乐,纵观中国千年的农业社会,人们敬畏自然,崇敬鬼神,神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中国人表达追求幸福生活所渴望的和需要的。为了与神沟通,古代以歌舞音乐为主要形式进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以驱鬼逐疫。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过程中,各种类型的民间音乐艺术(包括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器乐等)都曾以信仰为其文化存在,发展和传播的依托,信仰作为土壤也孕育出了多元的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传统音乐文化。

闽南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沿海地区,其一般指戴云山东南,博平岭东部的地带,即北起今之德化,永春,惠安县;南至诏安,东山县;西起华安,南靖,平和县,东至海上金门岛,也包括西部边缘地带大田,漳平,龙岩之一部分。如今,厦门,漳州,泉州三个设区市及其所辖县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地理上,一般被称为“闽三角”。

在古代,优越的自然环境和远离中原地区“天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福建是当时虫兽出没之地,在闽南语中,“闽”与“蛮”发音相同,闽南无疑是是当时的蛮夷之地。相比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古代被流放的人们多数都抵达福建。尽管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闽南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地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光照和降水充足,为闽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奠定了殷实的基础,临海的地理位置也给动物和人们带来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但是在古代,人们同样无力抵抗季风气候带来的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以及湿润环境带来的疫病流行。无力的闽南人民无疑会选择敬畏自然,崇信鬼神,尤其是与降雨有关的雷神,龙蛇神等,形成了当地独特的民风和地域文化特色。下文将通过祭祀习俗和宗教信仰两个方面浅谈闽南地区的音乐。

一、闽南地区的祭祀与习俗音乐

文献中所记载的闽南,“民有田以耕”“崇简朴”,但“好佛法”“俗信巫尚鬼”“素号佛国”“迎神赛会,莫盛于泉”“元夕,初十放灯至十六夜止……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自为侪伍,缚灯如飞盖状,谓之闹伞。闾左好事者为龙船灯,鲤鱼灯,向人家有吉祥事者作欢庆之歌……”可见闽南地区的祭祀音乐与习俗音乐自古便是相当隆重盛大的。

旧时闽南各地都有“牵亡”“关神”的习俗,流传着许多举行仪式时唱的牵亡歌,关神歌,这些估计大多是较为原始,古老,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仪式歌,其中保留了不少方言土语和古代民间音乐这些民间信仰仪式中的音乐往往会被运用到当地的曲艺民谣的写作中,形成当地带有乡土风味和民间信仰内涵的音乐体裁。如漳州的“锦歌”“锣车鼓”和厦门“歌子”。

由于闽南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闽台在语言,民俗,音乐形式体裁上呈现出相互交融的形态,在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漳州“锦歌”流传到台湾,结合当地歌舞“采茶”,“车鼓弄”形成“歌仔戏”这种艺术形式。此后又传回闽南,形成闽南传统戏曲文化“芗剧”。作为现今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流传最广的戏曲艺术。芗剧在形成之初和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闽南当地语言,当地信仰,当地习俗。

从形成的方面上看,台湾学者曾就歌仔戏的音乐说:“台湾有句话:七字调像吃饭,杂碎调像配汤,小调像吃菜。”闽南歌仔的内容贴近百姓日常生活,主要涉及生产劳动,爱情婚姻,民风民俗,宣扬真善美,传达朴素的仁义道德观。其中当地方言土语也给闽南歌仔注入了其独特的乡土特色。歌仔戏中的这些主要的构成部分都来自于闽南的“歌子”。在闽南地区,民间凡有迎神赛会,红白喜事,常常邀请歌仔社前去演唱,有点 具红帖去请,并赠红包赞助歌仔社作为活动经费。隆重的节庆活动如:三月保生大帝诞辰庆典。漳州的“锦歌”也同样,大多是应社里,庙里之邀赴唱,途中一路行乐。显然,闽南音乐结合了当地的风土孕育出了地域性很强的戏曲艺术。

从发展传播的方面上看,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民众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以来,喜欢戏曲文化,及其多神崇拜的传统民俗等一直推动着当地的戏曲艺术的发展。至今闽南地区农村仍有固定的民俗节日会邀请戏社前来唱戏,闽南地区的民众仍然崇拜土地公王,崇拜妈祖,崇拜观音,崇拜司命灶君,有些地区的民俗节日会同时摆下数台戏台,连着几日上演芗剧,那几日必定万人空巷。

二、闽南地区的宗教音乐

宗教信仰与音乐是音乐中的信仰最直接的表达方式。纵观古今,人类的宗教信仰活动也总是伴随着音乐行为,因为宗教和音乐一样,具有神秘性和强烈的主观性。人们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虔诚和情感,通过音乐召唤神灵,询问神意,祈求神灵的保佑,驱除恶灵等。

在闽南地区,主要的宗教音乐有佛教音乐和道教音乐。

佛教传入闽南后,为了宣传教义,更好地吸引广大群众,多采用民歌曲调来演唱。有些优秀的民间曲调,群众中已经失传,但是却较完整地保存于宗教音乐之中。与此同时,佛曲的曲调也被当地的一些民间曲种所吸收。佛教音乐很大程度地影响了闽南民间音乐,同时也被闽南的风土人情本土化。

闽南道教音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道士做法事时的说唱,道士在传经布道和募化时所唱的道情。2.迎神活动时唱的歌谣3.对各类神祗的赞颂4.对道士的描绘。和佛教音乐一样,闽南道教音乐具有独特的乡土性,它从闽南民间音乐和戏曲中汲取营养,又给予闽南民间音乐以多方面影响。道教音乐对闽南戏曲,舞蹈方面也有所影响。闽南民间歌舞多从宗教仪式,娱神活动中演化而来。一些道教舞蹈不仅用于做功德,祭灵,超度等法事,还用于节日表演。

闽南地区的民众对于宗教信仰是包容的,他们信仰佛教中的佛祖和观世音菩萨,也信仰道教中的土地公王和保生大帝,以及民间传说中的妈祖。至今在闽南,当地民众仍多神崇拜,他们不会产生宗教与宗教间的分歧,他们对多神的崇拜是经过数百年口口相传,流传下来心理慰藉,闽南当地在朝拜仪式中虔诚的音乐也是经过数百年口口相传,保留着数百年前闽南人民的美好愿景。

闽南是一个封疆迫狭之地,闽南人富有冒险开拓精神,闽南本土音乐结合其当地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闽南音乐文化的音乐内容大多与闽南风土人情,民俗信仰密切相关,至今仍保留着古老的语言,古老的习俗,古老的音乐形式,我们能够通过闽南音乐文化了解过去缺乏记载的“蛮荒之地”——闽南的风土人情和音乐发展。但是经过数百年的变迁,闽南音乐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整理收集,大多数仍然处于口口相传的阶段。闽南音乐文化和闽南当地风俗具有极高的学术和文化价值,其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人的消亡,闽南音乐文化和闽南当地风俗正在逐渐消亡,等待我们去重视和抢救。

猜你喜欢

闽南地区闽南信仰
闽南文化传承
近50年闽南地区冬季气温异常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信仰
论信仰
闽南,闽南
闽南地区歌仔戏剧团运营机制研究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