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林清玄入世禅理散文的哲学光辉

2019-01-28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316004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林清玄散文文化

(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316004)

林清玄于二十世纪中叶生在台湾高雄,当过记者和主编,是当代著名的散文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在台湾这样一个文学气息浓重,作家众多的地域,林清玄作为台湾最高产和获奖最多的作家,必有其原因。他以其特有的柔软心和菩提心关注世间百态,留意身边人、事、物。从人、事、物的特点出发,探索玄妙的禅理、体悟人世哲学。通过朴实、素雅、平淡、柔和的言语铺就散文,字里行间散发感人的力量,糅合乡土与传统、兼并人世哲学与佛教禅理,使其作品之中注入“灵气”,平易而又独具悟性。

一、丰富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是出生在高雄一个偏僻山村农户家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亲在田间行走。三年级时,林清玄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而没人相信。少年时的林清玄没吃过一顿饱饭,如他所言,那是一个蟑螂也可吃的年代,吃饭是一件庄严的事。然而也正是这些过去给了他思考的空间,一个辛勤劳作、纯朴善良的父亲在少年林清玄心中埋下种子,朴素的气质和坦荡的胸怀伴随着他一生。与世无争的大山农村生活,紧密了林清玄和自然万物的情感,林清玄从山中走出,难以割舍的是一份血脉亲情、一份山水柔情、一份对过往的留恋和哲思。

《白雪少年》作为林清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讲述了他童年家庭生活的艰辛,以及在这境况中童年林清玄的稚嫩、任性、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一本小学时代国语字典蕴含的母爱、一张变了色的泡泡糖包装纸勾扯起儿时趣事将林清玄的回忆一点点拾掇。“……但借着非常微小的事物,往往一勾就是一大片,仿佛是草原里的小红花,先是看到了那朵红花,然后发现了一整片大草原,红花可能凋落,而草原却成为一个大的背景……”平淡的语言将读者和作者的回忆串联在一起,拉近两者间的距离,透露着对亲情的追恋,对乡间故事的怀念,散发着一种来自人间的“人情”。这种可以沟通读者与作者间情感的人性,让作者的笔触犹如汩汩泉水滋润了读者的心田。

(二)积极的禅理思想

研究林清玄散文不可或缺的是研究禅宗思想对其散文创作的影响。林清玄经典系列《菩提十书》中时常出现的是古代高僧的故事,可见他注重研读佛学经典,引用佛经中生涩词句,结合当下适时适地地探索社会发展中的不足、给予人生启示,更重要的是在当下文学发展中所难涉及的部分摸索一条具有禅宗平等慈悲、关注众生的思想道路。林清玄的皈依是“入世”,在尘世中体悟人生,入世修行,让林清玄在吸收禅宗佛教仁爱、悲悯精神后,着眼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农场的工人、理发师、路边的小贩等等都是他散文中的主角。这些处在最底层的劳动者,在历经人世也有自己的感悟,这些平凡的感悟启发了林清玄,触动了他的柔软心。

《水中的蓝天》一文中,作者被一个偶然的画面感动——农夫一步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地往后退去。寥寥几笔将农人劳动场面勾勒出来,一幅简单朴素的画面跃然于脑海,抓住农作最富特点的动作,这不仅源于林清玄对其父亲劳作的回忆,更突破到了对万事万物的感恩恭敬的心境。

(三)灵性的人生哲理

相比于林清玄前期创作,其中期作品开始尝试传统文化与佛教哲理的融合,从琐事中发现美的痕迹,以此来引发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常见的是平淡的人、事、物,普通的案例引发哲思是林清玄散文的独特之处。

《生命的酸甜苦辣》流露出作者看透人生,品味酸甜苦辣是必然所要经历的,又提及传统文化的“中和”之道,让佛学与儒学相贯通;《在细微的爱里》引用苏东坡《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其一)》,以“乳燕”、“痴蝇”、“老鼠”、“飞蛾”的意象,取东坡之情意,感召世人要品味众生之情;《在夜景的航道》只是一处夜景让作者顿生谦卑,一句“有航道的人,再渺小也不会迷途”诉出清晰的目标给人指引方向的人生哲理。从外在引深于内,这体现的不仅是“灵性”,更是一种人生智慧的探索。

二、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朴素平淡、独具禅机

文体的别具一格造就了林清玄散文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与佛家的哲学经典有机结合,形成了平淡之中蕴含禅机的创作方式,开散文创作新道路。把握时代的脉搏、纵观世界的趋势,林清玄正是处在恬淡的心境,敏锐地感触社会所存在的弊病。《本来面目》一语道出“真实的人”愈来愈少的社会问题,《生命的出口》以一则新闻引发对生命的思考、《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用蜜蜂的事例喻指人生的价值。浅显之中独具禅机,三言两语的叙述,站在时代本质的立场用散文的方式展现平常事物中蕴含的生命哲学和人生价值。

(二)以人为本、由佛入凡

林清玄散文是佛、儒、墨等家融汇的结果,其散文的中心点离不开人文二字。将站在道德顶端的人文精神熔铸于俗物俗事之中,诠释了其散文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在林清玄散文创作中期,对于人情欲的肯定成为其散文的一大特点,无论是宣扬感情、情爱的《暖暖的歌》,还是有“人间指向性”的《温一壶月下的酒》,都体现了他多重思想的融合性以及向传统文化的倾向性。经过他的演绎,这些思想不再属于宗教,而更多的是“人本”。

(三)语言自然、清新幽默

口头化的言语、富含幽默的叙述,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山水自然之美,返璞归真之感。林清玄在受禅门教化的同时,没有失去风趣幽默,在行云流水的表达中透出禅语的清新,在“智”与“美”之间穿梭,既奔放,又轻快活泼。《煮雪》一文足见林清玄散文语言的风趣,又予人以启发,这也和林清玄自身的跳脱的思维分不开,在《鸳鸯香炉》中,他对“鸳”和“鸯”二字给出独到的解释,读来让人顿觉妙趣横生,意味无穷。

三、具有东方魅力的审美价值

(一)佛学俗化、兼收并蓄

在林清玄散文中,更多表现的是他对于禅门文化的欣赏,而非一味地迎合,在他的笔下,佛学成为一种传播文化的媒介。鲁迅在《文艺与革命》中阐述道,文学是时代的人生记录,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的文艺。林清玄正是将生活带入创作,融合佛学与世俗哲理,包容了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儒家思想、“无为自然”的道家思想、“非攻兼爱”的墨家思想,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关怀。

林清玄对于人道主义精神有确切的描述,《人道精神的呼唤》中,他提及“人道精神乃是站在一个人文品质的基础上……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舍离入世的实践、关怀、热情、可爱,想要拍出动人的电影,几乎不可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实是大势所趋。”来源于儒家心系天下的责任感,墨家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的思想,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林清玄人道精神的源泉。在他的作品里,浅的是平常事,深的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积淀。

(二)独具个性、童心未泯

禅宗的出世思想与林清玄的入世观产生强烈对照,林清玄散文的个性之处在于异于西方文化所形成的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他对现代 “以浊为欢”的生活方式产生强烈冲突。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他认为“‘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淳朴的父亲和天真的少年时代带给林清玄的是文化的熏陶,忆苦思甜是他在晚年的创作灵感来源。在他的创作中,最具个性的以东方哲美的眼光来审视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让优秀的文化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光芒,为现代人反思自我,解决情感问题开辟了路径。

四、结语

如果将现代社会比作城市,林清玄的散文可称为城市中的一处清净之所,品味他的文学作品,是一种对心灵的净化,他的文字是通俗的,但是深度是直达灵魂的,艺术的终点其实是艺术的起点,源于社会,接近平凡的内容更能感染人,感动人。在他的文字中,令人震撼的是其中所包容的人生哲学,质朴之中是做人的道理,糅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林清玄散文,必将是点亮物质社会人道精神的一点烛光。

猜你喜欢

林清玄散文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林清玄不平凡的人生
林清玄的爱情
谁远谁近?
林清玄:我30岁后才想明白的事
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