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唤起人性之美的艺术
——浅谈在纷杂的当代艺术面前中国人民的艺术走向
2019-01-28孙东杰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100872
孙东杰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100872)
近些年当代艺术在中国蔚然成风,各式各样的艺术品(或行为艺术)出现在街头小巷、主流媒体或高端建筑等。现如今作为崛起的中国应当发展什么样的艺术?今天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做一些相关的思考,希望能尽量不偏颇片面。
一、什么是艺术
从古至今,中外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先贤学者给艺术下过定义,康德说艺术即可传递的快乐,黑格尔说艺术即理想,克莱夫·贝尔说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等等,各种学说,众说纷纭。“艺术是以人的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客观世界,通过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理想,阐释自我与他人及世界的关系,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对象化。”人类的感情是丰富细腻的,但言不尽意可以书之,书不尽意还可以舞之蹈之,想要通过某种形式传达感情和理想的书、画、舞、乐等就是艺术。
“如‘艺’,在古代指的是‘技艺’,范围很宽,既包括今天所说的‘艺术’、‘艺术技巧’,又包括骑射、计算等内容。”而且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艺术,从先秦时期到盛世唐朝再到元明清,陶瓷壁画、大篆小篆八分、行书草书楷书、丝竹鼓琴、民歌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等不胜枚举。艺术随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是自然规律,但无外乎每一种艺术的出现,都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审美能力的扩张。谢赫曾说:“技有巧拙,艺无古今”。意思并不是说艺术古今都是一个体式,而是说艺术的本质古今无殊。为美也好,为德也好,艺术要引领人们所思所想到达的彼岸,总之都不应是“丑”的一面。
二、艺术中的美
何谓美丑?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经过和希庇阿斯的辩论后,依然得不出确切的结论,柏拉图只好说:“美是难的。”是的,美是什么,谁能把这个问题彻底说清楚,怕是众口难调,莫衷一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现代的哲学家李泽厚认为:“美是包含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而有着具体可感形态的现实生活现象,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马克思主义则告诉我们,劳动创造美,审美感知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有可能产生。也就是说,美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意识,美的认识与“人之所以为人”的命题密不可分,最起码是人能成为区别于动物的生灵之后才能拿来评说的。每个时代、每个民族甚至每个个体,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而审美的本质应是满足人的需要,“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关系的价值,审美价值的本质是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就是精神层面的需要。人的精神需要什么?需要真善美,需要身心愉悦,道德仁爱。一个没有道德没有人文关爱的社会,无疑会是让人痛苦的。痛苦的社会环境,自然不是人类群体想要的。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君子成人之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艺术的价值应当是引领人成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君子。这样的艺术才应该是好的艺术,是我们人类需要的艺术。艺术家,应该广才多学,对自然万物和人生百态有超于常人的体察和认识,然后“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三、如何看待“当代艺术”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摄像机的发明,加之人类思想前所未有的解脱,崇尚科技、改革的人们必然崇尚丰富的想象力、与众不同的个性,大众也已到了对学院派的因循守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审美疲劳的时候,这一切都为各种背离过去精细典雅的古典艺术的“现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西方艺术不再以写实风格为主,而是开始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及内心思考,形成了立体派、未来派、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极简主义等各种艺术流派。无疑这些艺术在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艺术意义,甚至可以说对人类的思想解放也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将狰狞恐惧的面孔、破碎的肢体融于画面,奇异怪诞却又那么震撼人心,掀起人心中对和平之美的向往。梵高的《星空》,初看上去是一片不合现实的村庄和天空,但扭曲挣扎着的高大树木,却有着积极向天空生长的渴望,发出熠熠光辉的繁星在深蓝色的天空仿佛大海波涛汹涌,难道不是在诉说着画家火热却无奈的内心?
“当代艺术”,特指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波普、行为、概念、影像等。现如今,我们仿佛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艺术,是能引领我们走向和谐幸福的艺术,似乎只要是新的、怪的、刺激的就是我们生活在当下应该有的创新性“当代艺术”。挑战传统本没有错,因为很多流传的经典正是超越了传统的产物。墨守成规、泥古不化终会让艺术没有出路。也许如今出现这些林林种种的艺术形式正是现在艺术思想大解放的一种表现,更是一种探索,但像那些“无病呻吟”“儿童玩具”之类的艺术,我想应该终究对人性的升华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按照徐复观的观点,艺术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具备现代精神及时代特征的艺术,也就是顺承性艺术;另一种是内向反思,做反省性艺术。“当代艺术”本应该是能代表今日社会生活或做自我内向反省的艺术,或有益于社会道德风尚及社会进步,或对当下的不良社会风尚的自我反思有促进内驱力的作用。
曾经的欧洲艺术以学院派为主导,是专属于贵族的“美之术”,只有被学院认可的“美”的艺术才能登上艺术的殿堂。这种学院式的艺术虽然有局限性和阶级狭隘,但另一方面对人们的道德教化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我国先秦时代,道德和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两大擎天支柱,无论是庄子的“法天贵真,不拘于俗”还是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都对我国的艺术思想产生了极大影响。我国古典艺术追求的美,正是对人性的升华。
当代艺术为何能在我国的现今社会风靡?百年以来的国家耻辱让我们有深深的文化自卑。面对强大的外来技术和影视音乐等文化冲击,中国广大群众的自我认知度和认可度远远低于我们民族文化的真实水平。虽然大多数人内心也许并不赞许那些“当代艺术”,但人们更多的是随波逐流、崇尚权威、人云亦云。诚然,对“艺术”的界定本身就是个不确定的命题,很多艺术样式和形式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我们不能直接把某些艺术否定为不是艺术,因为谁也不是人类的权威,权威也往往会被挑战。但艺术应该有怎样的走向?应该引导什么?应该带领人类走向何方?
在我看来,所谓艺术,无论是绘画、书法、文学、音乐、舞蹈、雕塑、建筑还是影像,都应该通过外在的塑造、形象的表达唤起人们心底真善美的向往,最终引领人们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无论是心旷神怡还是有所反思。那些现今所谓的“当代艺术”到底是不是艺术,即使我们现在不回答,历经多年后时间的洗涤,历史的选择,自然会有一个合理的答案。
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有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要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习近平主席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拥有不止五千年的文化史,我们的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太多的艺术宝藏,富含传统文化的中国艺术能够流传至今,正是中国艺术富有生命力、富有感染力的最好证明。真正好的艺术必然应该是能唤醒人性中的美好、引领人们反省反思、向善向上的“艺术”,我们应不断的从深厚的中华文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倡并实践唤起人性之美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