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数字化创新发展研究
2019-01-28卢祎丁河南大学美术学院475001
卢祎丁 (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475001)
年画最早起源于宋代,起初与春联相同,都是起源于门神。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新年时寓意着吉祥的年画并未像春联一样,被人们所使用,春节贴年画的习俗已经渐渐被年轻的一代人所遗忘。提起春节,青年人大多想到的是年夜饭、春晚、春联、鞭炮等词汇,很少会有年画这一词汇出现。年画是不仅中国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与此同时它还承载着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它取材于生活并应用在生活中,是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生动的体现。这种艺术形式若在当下社会中被世人所遗忘,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以创建数据库的形式来进行,但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不应只局限于数据搜集,而应该以传播的方式向大众所普及。年画未能像春联那样普及的原因还是因为传播方式的陈旧,而将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传统的年画艺术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朱仙镇木板年画的历史与艺术特色
朱仙镇位于河南省,与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成为全国四大名镇,其中朱仙镇以年画、版画而闻名。因为朱仙镇位于北宋都城汴京附近,而且木板年画最早是在宋代开始流传开来,不难推测出木板年画最早的发源地就在朱仙镇,在《武林旧事》中这样记载:“都下自十月以来,朝天门外竞售锦装新历,诸般大小门神、桃符、钟馗……祀先知礼等事,举多东都之遗风焉。”这句话中的东都正是指当时北宋的都城汴梁,同时在多数研究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著作或论文中,都将朱仙镇木板年画认为是木板年画的鼻祖。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流行离不开印刷术的发明,在北宋时期,汴京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大量的商人聚集在京城之中,同时因宋代政治方针的原因,使得民间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给木板年画的成长带来了丰厚的土壤与成长空间。
因为朱仙镇模板年画起初是由民间流传开来,所以它并不带着宫廷绘画中的精致与细致。相反,朱仙镇模板年画的线条粗狂,形象古朴生动,颜色方面使用中国传统的五行色进行填充,极具装饰效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朱仙镇木板年画对于人的身材比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头部的形象,如对传说人物刘海的塑造,将头部的比例增大,使整个形象显得可爱又喜庆。构图方面,朱仙镇木板年画构图饱满,几乎不留空白。并且在绘画中运用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使每个人物都得到清楚的表现。鲁迅先生曾给予朱仙镇年画很高的评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好,雕刻的线条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细巧雕琢。这些木刻很朴实,不涂脂粉,人物也没有媚态,颜色很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板年画独有特色。
二、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保护现状
朱仙镇木板年画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至今日通过对建立博物馆,高校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等方针虽然被有效的保存了下来,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数字化技术也随之普及。数字化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各地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数字技术保护通常是指对文字、场景、声音图像等进行在多媒体载体上的记录保存,在进行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分类与存储,从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利用的目的。1在这方面朱仙镇木板年画也有相应的数字化记载,但经过查阅发现这种资料并未有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对于刻板等资料存储存在分类不明确的问题,并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朱仙镇木板年画的从业者大多因为从事木板年画收入并不高,导致许多从业者纷纷转行。现在依旧从事木板年画制作的多数为老一辈的艺人,而这些老艺人则面临着无人可传与被市场所淘汰个尴尬境地。根据这个情况,传统朱仙镇木板年画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案。
三、数字化保护与创新
上文已经提到了数字化保护,是对以往数据的一种整合、分类与存储。但以往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限于对于数据的整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影像与音频记录以及对已经制作完成的工艺品进行照片的拍摄。这种保护方式是积极可取的,但是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这种年轻人已感到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做出建设性的提议。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不仅仅是它的保护问题。我国早在2004年8月就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条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保护措施,以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问题,但依靠政策的保护并不能够有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的宣传,现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面临的依旧是无人可传的境地。朱仙镇木板年画就是这样的例子,而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则是当代青少年对于这一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年画就是伴生于这一节日。在当今社会下只有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改变才有可能挽救朱仙镇木板年画这一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才是他们的主流,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现就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的载体使朱仙镇木板年画这一传统非物质木板年画获得新的传播方式。
1.记录
与以往只对于数据的整理,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影像与音频记录以及对已经制作完成的工艺品进行照片的拍摄不同。朱仙镇木板年画从选材开始,对已选材料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出木材选自何种树木,树木的树龄,木材的硬度、湿度等方面进行数据记载;再到刻板,根据版式的不同进行区分,记录刻板的过程与成品的刻槽深度;下一步到印刷,印刷所用的版又分为线板与色板,同样纪录印版的先后顺序,刷版过程中手的力度都进行数据记录,并分析出不同力度所造成的不同效果;最后是晾干,对晾干的环境进行记录,并测量晾干所需环境中的温度与湿度变化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朱仙镇木板年画通常采用中国传统五行色,而在初始之时,这五种颜色通常是采自自然中的矿石或植物,对相应颜色的由来与制作过程同样进行详细的纪录,并对初始颜色的RGB数值进行记录。对于不同的版式流传的故事,可以对老艺人进行音频记录,以便于分辨不同版式之间区别之处。详细的记录是为了能够在数字化技术中能够将最原本的朱仙镇木板年画进行完美的还原与再现。
2.创新
通过上一步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详细记录与分析。这些记录的过程是为了保证木板年画能够在数字媒体中得到完美的再现。而最后,通过数字技术的融入,赋予朱仙镇木板年画新的传播方式与载体,使其从原本通过纸类的传播方式转变为更加现代化的,更易与在年轻人之间传播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方式,在虚拟的环境中营造出北宋时期木板年画刚刚发源的场景,通过旁白的讲解让观者能够更好的融入当时的环境与氛围之中,感受木板年画最初始的产生环境与演变过程;并且能够以一个学徒的身份,向当时的老艺人进行虚拟的学艺互动,利用类似于闯关游戏的方式,由简到繁一步步学习如何制作木板年画,当学成之后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设计并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年画图案,并分享给使用这一应用的人群观看。与此同时通过后台的汇总与分析,选出适合当下环境的新的木板年画版式,再在或得原作者同意的情况下由老艺人对图案进行修改与制作,从而衍生出新的商品。这样就能够使每个受众都能够参与到木板年画的设计与制作中。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承木板年画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果。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随着时代的变迁,难免会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下飞速发展的科技环境。笔者对于朱仙镇木板年画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对其他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化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能够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这些瑰丽的文化遗产。
注释:
1.刘忠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图书馆学刊,2015,37(09):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