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月中蟾蜍图像研究

2019-01-28侯雪璐江苏师范大学210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蟾蜍女娲画像

侯雪璐 (江苏师范大学 210000)

高诱注《淮南子·说林训》云:“蟾诸,月中虾蟆,食月。”1古人认为:太阳里有神鸟,月里有蟾兔。汉画像中出现了大量的月中蟾蜍图像,有女娲手捧月,而月中有桂蟾;也有在月中与日中金乌相对,出现在天文画像中的蟾;也有与玉兔,桂树在同一画面中的月中蟾……对月中有蟾蜍的神话观念认识,要究其根源到原始的生殖崇拜,女性与月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人类进步农业社会的发展,蟾蜍的象征意义发生变化,成为水旱之神,原始的生殖崇拜和图腾信仰转化为祈求风调雨顺,止旱降雨。因而水、月、蟾蜍三位一体的重叠关系成为汉画像月中蟾蜍图像研究的关键,也从中探究其背后的汉代文化思想观。

一、蟾蜍与月的关系

对于当代人来说,月亮是具有非常广泛效能的丰产能源,它能使种子萌芽,万物生长。但是按照原始人们的信仰,月亮的存在是一种福惠,他们认为没有月亮的惠助,种子就是无生命能力的,动物不可能生产,女人不可能产子。这一切的丰收动力都是神赐给的,而这里的神就是指月亮。

据记载,有些原始部落并不关心太阳的存在,更不用提太阳崇拜,而月亮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一些宗教思想清晰的相对先进的部落,人们甚至相信月亮能使女人怀孕,繁殖后代并不完全需要丈夫,认为女人是由月亮来受孕,月亮才是真正的受精者。当女人暴露在月光中入睡,寓意献祭月亮并向它祈求帮助,那么她的肚子就会变得又大又圆,一种类似于月亮本身的形体模仿效应因此诞生。这里只是单纯用于月亮崇拜,对月母的信仰,不存在性崇拜。

考月中阴影,古以蟾蜍为最先,蟾与兔次之,兔又次之。与月亮有关的动物都是“阴性”动物,而蟾是阴性之物,古人认为出现月食这一天文现象是由于蟾蜍吞噬的结果,蟾蜍是居住于月中的。因而汉画像中出现的蟾蜍形象有很大一部分都出现在月亮中,有独立的“月腹蟾蜍”之像,也有汉画像《嫦娥奔月》中“月腹蟾蜍”与“嫦娥”一同出现于一幅画面中,除了“嫦娥奔月题材”,汉画像中常用到的题材还有:“常和主日与常羲主月”,相较于日和月共同出现在画面中象征着阴阳平衡,蟾蜍与阳性之物的结合也是寓意着阴阳和谐。汉代流行阴阳五行思想,万事万物分阴阳两部分,日为阳之至尊,月为阴之至尊,人间祸福与天上的日月星辰相关。阴阳和谐,万物繁盛。汉代将嫦娥形象象征女娲,有学者认为女娲的“娲”字是由同音的“蛙”字演化而来。2晋葛洪《抱朴子·释滞》中有句“女娲地出”,寓意女娲像冬眠的青蛙一样,春夏时节又从地下复出而获得“再生”,这暗喻了女娲的蛙神之性,而蛙是月中神兽,是月的代表,女娲被汉代人奉为月神,因而月中蟾蜍又名“月精”。在汉画像的天文图像里,阳乌和蟾蜍占据主题内容,如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日月同辉图》,左刻一阳乌,右刻一满月,月中有一蟾蜍,月亮两边五星相连,为日落月出之景,这代表了阴阳和谐之意。在长沙马王堆的T字形帛画中,蟾蜍和阳乌共同出现在表示天界的画面中,预示着墓主人能得天界护佑。

二、蟾蜍与女性的关系

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阶段,蛙(蟾蜍)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出土的众多彩陶蛙纹丰富多姿,色彩绚丽。观画像中出现的蟾蜍形象,四肢细长,肚子圆润,肚子夸张化,类似于马家窑文化的蛙纹陶罐和《嫦娥奔月》中的蟾蜍形象,蟾蜍肚子浑圆膨大,似孕妇,似满月;从内涵上讲,蟾蜍的繁殖能力强,产子多,姜寨和庙底沟蛙纹上的黑点就象征着这一点,所以蟾蜍用来象征怀胎的子宫。这些象征意义将蛙的形象逐渐演变成代表月亮的蟾蜍,共同象征着生殖崇拜。

从原始社会以蟾蜍象征女性子宫,后出现嫦娥、女娲的女性形象,以蟾蜍象征女性的象征意义得到完善。周予同曾说:“董仲舒取蛙祈雨之术,直同原人思想,或类方术数。”祭蛙求雨,原本是祭蛙求月经,是原始生殖崇拜的一种祭祀礼仪。远古人类以水象征女性的月经,月经又称“月水”、“信水”、“经水”。女性的月经直接与生殖相关联,因而女性的象征物“蛙”和月经的象征物“水”紧密联系在一起,古人祭拜蟾蜍,以求女性多有信水,多繁衍后代。这时蟾蜍形象与女性更加密不可分,这也说明了远古人类对经血与生殖关系的极端重视。除了衍变前的祭蛙求雨,古人的祭祀礼仪还包括鱼血祭,这也是远古人类生殖崇拜的需要。起初把鱼作为女性的象征物,通过吃鱼仪式,祈求多子多福。但后来,他们认识到婴儿是由子宫孕育而出,再经过阴户分娩,从而选择了新的祭祀物——腹部圆润且生殖力强的蟾蜍,继续“蛙口”崇拜。与繁衍有关的蛙血祭由此诞生。

上文提到蟾蜍是月亮的化身,而女娲的“娲”字是由同音的“蛙”字演化而来。那么作为月神的女娲也就可以化身为蛙。《春秋繁露》中提到:“雨不霁,祭女娲。”3这与祭蛙求雨正好相一致,又女娲为传说祖先,故两者可以合二为一。

到汉代时,人们已经将蛙的形象用于丧葬仪式中,蟾蜍的象征意义也不再局限于生殖崇拜,嫦娥奔月,月中有蟾蜍;蛙纹与日月纹相并,女娲手托月球,而月中有桂蟾,这些用于墓葬壁画的素材表达了汉代人希冀于死后羽化升仙的思想。阴阳观的影响使蟾蜍象征的女性形象不论是嫦娥还是女娲都有了更为复杂的意义,女性形象得到再一次的升华。蛙、鸟分别与日、月合流,日神、月神的蛙化、鸟化,导致了日神、月神的抽象化,增加了蛙鸟纹的神话含量。在历法的神话结构中实现了蛙神到女娲,由女娲到女神,再由女神到月神,再到阴的一系列转化,成为阴阳学说基础上中国神话的一个基本的母题。

三、蟾蜍与水的关系

汉代有取蛙求雨之俗,蛙(蟾蜍)作为水旱之神也是与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春秋繁露》云:“啬夫斋戒祈祷,杀蟾蜍祭天,可以求雨止雨。”4后同书《求雨篇》有记载取五蛤蟆置水池中,具清酒,膊脯祝斋三日,服苍衣拜跪的祈雨仪式。5西汉焦赣《易林·大过》亦云:“虾蟆群聚,从天请雨,云雷连集,应时辄下,得其愿所。”6在我国壮族民间认为蛙是雨神雷王的信使或随从,而在他们所使用的祈雨工具——铜鼓上面皆饰有蛙的形状,有立体蛙,有单蛙,有累蛙,或群蛙的铸饰图像;并且在多个少数民族,都流行蚂拐节,即祭青蛙节,舞蹈动作除了“手持刀剑”的晚出的细节,其余形式基本沿承了古代蛙祭上的“蛙舞”,其舞蹈动作两手上举,伸张五指,两脚岔开,跳跃前进。

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对节气变化格外重视,避旱求雨成为汉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如:风伯雨师图,虎食女魃图等。在汉代的阴阳观念中,月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淮南子》云:“月,天之使也,积阴之寒气,大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7古人顺应天命,一年收成的好坏要取决于上天的恩赐,而蟾蜍作为“月精”神兽具有致雨的功能,在汉代很流行祭蛙求雨,所以在汉画像中蟾蜍就常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作用。

四、总结

汉画中的蟾蜍形象千姿百态,寓意皆不同。上述的月中蟾蜍图像仅是汉画蟾蜍分类中的一种,从母系氏族的蛙崇拜与生殖崇拜,表述蟾蜍与月和女性之间的象征意义的转变和升华,将图腾崇拜发展为神话,又通过神话故事来反映人类心理和观念的改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同社会思潮下的心态转变和需求不同,汉画的寓意逐渐在汉代死后升仙的生死观影响下,从神话传说变为仙话,而蟾蜍也不再局限于生殖意象,而成为一种仙物。但不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原始崇拜,都作为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具有潜移默化的传承性,所以在后来汉画中出现的蟾蜍形象,不仅是一种仙物,里面也蕴含着原始崇拜的含义,所以要根据所处具体位置,画面组合以及不同形象特征变化进行不同的分析研究。

注释:

1.[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许匡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2页.

2.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3.[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538页.

4.[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555页.

5.[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卷十六,凌曙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5年版,第552页.

6.芮执俭.《易林注释》,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页.

7.[西汉]刘安.《淮南子》,许匡译注。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97页.

猜你喜欢

蟾蜍女娲画像
威猛的画像
蟾蜍是谁?
女娲
画像
远行的蟾蜍 外一篇
女娲造人与补天
女娲造人
大龄海蟾蜍
画像
潜行与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