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拟现实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研究

2019-01-28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620

大众文艺 2019年5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空间情感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201620)

一、科学技术催生虚拟现实艺术

1877年,德国哲学家卡普曾认为技术发明是想象的一种“物化”。所有人类发明的工具以及科学所导致的技术的进步都是人类各种“器官的投影”,弥补人类不完美的器官功能。无独有偶,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将媒体看作是人体的延伸,是人某种心理和肉体能力的延伸。如摄影、电视和电影是视觉的拉伸,电话、电报和广播是听觉的扩展,两者轻松实现了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功能。而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更缩小了时空的距离。

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不仅仅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它还是人类意识的投射,是人类主体性的意向,也是人类对形式本质的干涉,是人类潜意识欲望的影像。正如垃圾桶的自动开合绝不仅仅延长扔垃圾时眼睛的瞄准功能和手的投射功能,而是人既想准确仍进垃圾又不想触摸垃圾桶的心理表现。用技术赋予所制造的物品以拟人化的特征是信息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于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但这种拟人化不单纯是指拟人的外观特征,而是功能所指,意识所指,更是主体所指。幸运的是,经过工业社会的储备,信息社会的技术能够轻易通过后台程序模拟和控制这种拟人的需求,并试图准确而又完美地符合人的意识和情感需求,使得物品的“自动化”、“智能”、“机器思维”等标志日益突出。

米·贝京在《艺术与科学—问题.悖论.探索》中认为:“艺术和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两种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人类想象的空间,也给艺术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可能。虽然看到20世纪工业时代的机械复制产物,瓦特·本亚明就遗憾地认为艺术的“灵光”已经消逝。我们还是欣喜地发现自信息时代起,艺术和科学这两种手段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同时也诞生了众多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艺术作品。其中运用数字技术所创设的虚拟现实对艺术的作用极为凸显,并有趋势表明可能会形成与众不同的全新的艺术类别。它是一种超视觉和触觉的艺术体验形式。有的学者将此类富含数字技术的艺术类型称之为虚拟现实艺术。

二、虚拟现实艺术的重要表征

虚拟现实艺术之所以能在信息时代产生,表面上是运用技术对未来艺术形式的拓展,实际上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是艺术本质的一种契合和映衬。虚拟现实艺术是虚拟与现实的组合。它一方面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视频等技术而存在,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视觉直观表现的艺术样式。它高度依赖的现实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它借助声音、光线、影像等所形成的空间氛围,塑造虚拟的超时空体验,通过虚拟的光、影、形,塑造具有真实感的空间模型和深度,直观地向观众呈现肌理感和重量感。在与观众的互动中,形成了各种空间形式,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体验到旅行和对话的虚拟“奇观”。因此成功的虚拟现实产品常被称为“临(灵)境”和“虚拟镜象”。有学者提出:“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动摇我们整个观感系统,甚至会使我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虚拟现实与艺术互相成就,虚拟现实的三个特征(沉浸感、交互性以及想象力)和艺术的本身有着天然的联系,如最复杂优美和最有价值的艺术品就是能让观众瞬间沉浸其中;通过艺术作品促使艺术家和欣赏者心灵的交互和沟通;通过依靠想象力区分艺术和普通作品。例如一部感人的电视或影片,足以让观众泪流满面,深陷其中,久久不能从情感中抽离;众多青年沉迷于网络游戏中,甚至忘记了人类最基本的吃饭睡觉等生理本能。这些艺术作品之所以使人沉迷,绝不仅仅满足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更重要的是进入到柏拉图认为是灵魂回忆起理念世界时的状态。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这种沉迷或沉浸是与感觉思维联系的“快感”,并随着感觉思维的变化而变化。

1.虚拟现实艺术重构时间存在

虚拟现实艺术真实地改变着对传统时空的认知。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多元时空,是一种全新的时空理念。它仅仅是由二维码形成存在数字媒体中,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激起人们头脑中的幻想及对此的立体感受。艺术家营造沉浸感就是要想尽千方百计调用观众的感知系统,形成一个类似真实的虚拟而达到相对沉浸的目的。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出现实,模拟一个易于使人沉浸的场景和空间,可以轻松调动人的感觉性和感官性。它完全由电脑产生,通过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介绍一下电影艺术对时间的创造。在电影中,时间的间隔和流逝通常用倒叙和倒叙来表示。例如,在《泰坦尼克号》中,故事的开头以回忆的方式呈现,按照时间顺序,运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的叙述是零碎的,分散的,甚至是颠倒的。然而,能将这些时间片段连接在一起的是我们的“想象时间”,即观众的主观时间。影片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人公的叙述时间、拍摄的时间、观众欣赏的时间等交织在一起,完全表达了“实在时间”和“想象的时间”,而且两者合二为一地形成“主观时间”。时间在虚拟和现实世界中流动,导演、演员与观众的想象时间都带有不确定性、虚幻性,等结束放映时间时,虚拟时间瞬息灰飞烟灭。

正是这种对时间的重构加深了虚拟现实艺术的沉浸感。从技术生成的角度来说,信息时代的数字多媒体作品以光速传输给用户,实现瞬时传输,打破传统媒体的延迟效应,缩短了时间的界限。在时间的派生意义上,在虚拟现实作品中,艺术设计与制作的时间不同于阅读与侵入的时间,打破了原有意义上的时间存在。“客观时间”对主观时间来说忽然消失匿迹了,留下的是主体意识的“想象的时间”。另一方面,创作者的想象时间和观众的想象时间在艺术作品的空间中不断延伸,呈现出同步性的多层次错位。不同空间的事物,不能共存的事物同时出现在想象时间中。而想象正是艺术所竭力想要表达的基于审美经验的“共时性”和打破时间的界限的力量。

2.虚拟现实艺术重塑空间代入

虚拟现实艺术对空间以及空间构造显示出更加得心应手、自由变化、随意拼接的本领。对空间的掌控促使了虚拟现实艺术的交互性体验。多元空间中的任一元空间都并非单独存在,它们是相融的连续体,但却无法准确感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的虚实同构的交互界面使人的意识在对比中来回穿梭,从而产生对空间的多层次认知,加深了交互的感觉。信息时代的空间指的并非物质空间,本质上形成与人类意识相关的认知。它是一种想象的空间,可以集中、转移、压缩、延伸或碎片化。它是虚实共构且无所不在的。交互界面使人

这听起来很容易,但却是“存在”与“代入”同时作用的结果。沉浸感是指人直接出现在虚拟世界中全身心投入,不会意识到虚拟和现实的差别,注意力达到完全忘我的境界。交互性主要体现虚拟与现实之间可以进行连接,人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干涉和影响虚拟世界。这两者相互作用,沉浸是互动的前提,互动是沉浸的回应。人们只有沉浸其中,才能随之产生互动。这是一种与传统艺术有联系却又有本质区别的表现方式。任何故事都可以有“代入”。一本书、一部电影、一出歌剧都能让观众有一种“代入”并沉浸其中的感觉,但都是单向流动,在互动上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传统的表现视角是平面视角。我们盯着它,欣赏它,感受故事角色的内心波动;或者通过电影制作人的视角感受表达的主题。然而虚拟现实艺术在提供“代入”机会的同时,还能期待环境对你回应并加剧沉浸感的产生。观众可以同时完成多角度的切换。既完整了解故事情节,又系统地探索整个空间,而且也推动情节的发展关键。如虚拟现实游戏中能调动身体所有感官一起投入其中,感受欢乐和痛苦体验“沉浸性”效果,感受胜利和失败体验代入互动的乐趣。

3.虚拟现实艺术延续想象力量

艺术的本质是构建虚幻和铺陈想象。想象力是人在交互中随着想象的场景及时与预先设计内容进行的调整和改变。如绘画用来创造、支配和发展视觉,其所构造的图画空间被限制于画框、白边或其他界面之中,看似与现实空间并不连续。但这种界面永远无法框定虚幻空间,它独立存在,自成一体,由平面二维出发向四方延续,造成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家通过绘画使我们意识到与空间相关的形式。所有看似是绘画的技法和技巧的强调和选择,都是对“现实世界的失真或背离”,都是期望使欣赏者对表现虚拟有所察觉的意图。从图像的创造开始,人类本能的视觉需求和视觉欲望就催生了视觉文化的勃兴。当下人们对图像的依赖日益加剧,人类已经习惯被图像文化重重保围,图像艺术将现实的空间转变为方寸之间的冷冰冰的机器。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并没有被单一的“界面”或者扁平化的屏幕所局限。机器创设的数字技术和传播媒体为人类打开了新的自由之窗。在数字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图像艺术所推动的图像文化越趋生动和全面,也逐渐完善和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建立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似乎很简单由数字编码而成,但却与现实世界是平行的。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人们可以体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它也使我们的思维从平面转向立体,使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有人说艺术等同于生活。只有当虚拟现实艺术真正与生活一般无异时,艺术与生活才逐渐融合无分彼此。

三、虚拟现实艺术的价值突破

虚拟现实艺术将迟早成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它一方面将传统艺术数字化,为传统艺术提供广域的新生,这是对现实和传统的模仿和复制。此时讲故事不再执着于文字,而是采用视觉、听觉等进行多感官呈现。办展览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从古希腊的缪斯神庙到网络的赛博之间轻松切换。电影、戏剧、动画、美术等都在从传统的艺术语言逐渐向语境中的语言转变。但另一方面,虚拟现实艺术也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由创作方式,艺术的表达更多地显现出结合数字技术特征。此时的虚拟现实艺术是对意境世界的建构,通过联想、幻想和臆想,建构一个人为的想象的时空,为人们提供直观的、多维的沉浸体验。早期电影《阿凡达》为地球人构建一个美轮美奂、宏伟壮丽的异空间就是一个浅尝辄止的试探。更有价值的是,虚拟现实艺术消弭了传统艺术的界限,突破了艺术的表现领域,为人类情感的迸发找到新的寄存处。

1.虚拟现实艺术消弭艺术界限

原有艺术门类正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影响下经历深刻的跨界表达。当我们执着于不同艺术类别特征的时候,我们无形中人为设置了一个界限。人为设置的界限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它,但它与真实现实也越来越远,越来越唯心或虚无。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从来就是无分界限。而虚拟现实艺术的出现正在无限融合这个界限,直至消弭和忘却,虚拟正在无限接近于现实。科技的发展不是限制生活的广博,而是应该无限放大,无限自在。就像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就会飞向更遥远的天际,也越发接近艺术的自由。2018年10月上海音乐学院策划了多媒体音乐剧《东去西来》。它仅属于虚拟现实艺术的浅层探索,但对艺术的整合却初见端倪。创作者将多个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跨界作品同台辉映,音乐、绘画、影像、表演、舞蹈以及戏剧等不同分支艺术形式,彼此互为主体,互为印衬。艺术成为理性的表达,观众融合在视觉、听觉的新型互动中,穿越时空,跨越地域,超越现实,体验思维无限延展的境界。

2.虚拟现实艺术促使艺术情感迸发

面对虚拟现实艺术的蓬勃发展,艺术家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艺术家是艺术行业孤独的守护者,是运用各种技艺和技巧创作感情的人。每个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发展技巧,如运笔激发、语言组合、雕琢石头、演唱曲调等。技巧的目的都是激发想象并加以探究和处理基本情感的表现。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艺术品存在于艺术家的头脑中”。通过技巧和技艺的运用引发观众的幻象使得艺术品不仅存在艺术家头脑中,也存在每个欣赏者的心中,激发属于自己的情感,扩展自己的敏锐。前者被称为创作情感,后者被称为“审美情感”。然而艺术家在虚拟现实艺术中,却发现固有的流传千百年被奉之神臬的技巧和技艺被轻易丢弃。在数字技术的世界中存在的只有二维的数字编码。在利用计算机炮制画面的电子时代,甚至创作上更为简易,刷一下、点击鼠标、调整模拟相机角度和光照就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技巧的丢失使得艺术家变得茫然和失落。然而等艺术家找到艺术的最终目的,那么就会知晓这种茫然是不必要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种富有表现力和唤起性的幻想。无论是小说、美术、戏剧还是影视作品的创作,在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知都离不开主观感受。无论是广为传颂的一首诗,令人费解的一部小说,还是静穆的巴台农神庙,其结果完全一样。这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令人兴奋的情感,是被艺术激发后自然涌入的快感。我们与其强调被艺术所感动,还不如说是被自己的情感迸裂所感动。因此被作品意图诱导的实际感情与作品中所包括的感情可能完全不同,却不可分割。观众的情感是观众欣赏艺术作品时产生的个体心理效果。这种个体心理效果可能具有特殊性,但更多表现为一种群体文化心理结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艺术和虚拟现实艺术无论是否需要采用传统的技巧来表达,对情感的激发初衷是一样的。虚拟现实艺术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通过数字媒体表明情感的特殊方式,为人的传统视知觉认知开辟新的前景。

有学者曾说过:作为一种悬浮的物质世界,进入另类世界的体验,沉浸在情感中是几乎所有艺术的理想。虚拟现实使时间与时间之间的距离、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距离、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身体与灵魂之间的距离实现多重交叉与融合。虚拟现实艺术正凭着这一特殊的作用和情感标签缓步跨入艺术的殿堂。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空间情感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
虚拟现实技术不能根本改变新闻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