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美学视域解读《西厢记》
2019-01-28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221000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 221000)
一、符号美学与戏曲文本的关系
符号是任意一种偶然生成的事物,一般以语言为载体。“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再现外部现实的形象,然而这些形象都是为内在现实即主观经验和情感对象化而服务的。”1而反过来说,艺术品就是将情感转化为可被人们感知的形式,并将其呈现出来供人们观赏的。苏珊·朗格独特的符号论艺术分类原则是在其艺术幻象理论的基础上确立的。艺术幻象的不同表现,构成了各个艺术门类相互区分的主要依据。“文学是一种灵活多变,具有可塑性的艺术,它从世界的各个角落,从生活的各个侧面获得其主题。它创造了环境,创造了事件、思想行为和人物。……它要求的是一个关于世界的幻象,一个可知觉可感觉的历史幻象。”2其以诗歌和戏剧为例,提出诗歌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经验,而戏剧艺术的基本幻象是虚幻的历史。具体到中国古典戏曲文本,我们不能简单地套用符号美学中对于西方诗歌或西方戏剧的阐释,但一些理论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笔者选取《西厢记》这样的经典文本,试图以符号学的理论方法更好地揭橥其艺术内蕴。《西厢记》中不乏基于现实的虚幻的经验,如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燕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3也有基于人类生活映象的虚幻的历史,如第四本第四折《草桥惊梦》中张生梦莺莺是典型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然而文中人不知,初读此文的人更不知最后竟是梦。如《西厢记》文本中交代的人物背景,文中各个人物之间的礼节,贯穿全文的世界观等等。
要将符号美学的研究方法运用于戏曲文本中,需要将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这两个概念作一定区分。从功能方面看,艺术符号具有整体性,而艺术中的符号并没有自己与艺术符号整体意味相关的独立意义。如果将《长亭送别》作为一个艺术符号,那么【端正好】则是一个艺术中的符号。《长亭送别》讲的是老夫人在十里长亭设宴,与莺莺一起送张生上京赶考。【端正好】写的是将赴长亭的景色,暗含了莺莺面对即将送别的惆怅心绪。【端正好】是构成《长亭送别》整折故事的重要成分,且不能作为艺术中的符号脱离《长亭送别》而存在,因为一旦脱离,则无法与整折戏曲故事跌宕的情节相关联。如果将【端正好】作为一个艺术符号,那么它代表的是将人类生活中对于离别愁绪的一般情感以曲令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符号。而构成【端正好】的“碧云天”、“黄花地”等词句,即为艺术中的符号。
从类型方面看,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普通的符号。艺术中的符号是为了构造具有整体性的艺术符号而存在的。艺术符号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的符号,它将经验加以客观化以供人们感知和把握。如《长亭送别》中将曲折的故事情节,不断变化的人物内心情感以及随着故事发展而改变的景色,用流畅优美的曲辞,展现出情景交融、精彩动人的场景。其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艺术符号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为其感人之深的情感而动容。从呈现出的形态方面来看,艺术中的符号是一种可描述的,具有特定性的公开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如果将《长亭送别》作为一个艺术符号,那么【端正好】作为艺术中的符号则代表的是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在送丈夫上京赶考的临别之前,妻子见景伤情,不舍分离的形象。而如果将【端正好】作为一个艺术符号,那么它的意象则是一种能被人直接感知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离别情感形象,不会是新人分别,妻子送夫君这样具有特定性的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
二、《西厢记》中具有表象性的符号
苏珊·朗格的符号美学将艺术符号与艺术中的符号做了严格的区分。将艺术美学中关于艺术中的符号的理论作为基础,并运用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戏曲文本,可以大致把戏曲文本中的符号分为两种:一种是具有表象性的符号,另一种是具有叙事性的符号。本文将以《西厢记》这一中国古典戏曲文本为例进行探究。关于表象性的定义,黑格尔认为:“艺术的内容就是理念,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4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在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重要的是‘形象’这个字眼,它告诉我们艺术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而是用活生生的个别事实去表现思想……艺术的创造应当尽可能减少抽象的东西,尽可能在生动的图画和个别的形象中具体地表现一切。”5中国戏曲文本是艺术作品的一种,艺术语言作为其结构成分也包含了很多具有表象性的符号。继而可以将中国戏曲文本中具有表象性的符号分为侧重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符号和侧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符号。
在《西厢记》戏曲文本中,侧重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符号不胜枚举。就第三本第三折《乘夜逾墙》来看,“(红云)到夫人那里,恐坏了他行止。我与姐姐处分他一场。张生,你过来跪着!(生跪科)……且看红娘面,饶过这生者。”6在张生急慌慌地跳过墙头,惊着莺莺后,红娘急中生智地站出来打圆场,金圣叹评:“写红娘既不失轻,又不失重,分明一位极滑脱问官,最是松快之笔。”7这红娘审张生的桥段就是典型的艺术中的具有表象性的侧重表现人物形象性格的符号。体现出红娘灵巧、果断的性格特点以及其机智过人、有胆有识的形象。
艺术中具有表象性的侧重表现人物内心情感的符号在《西厢记》中也能找到例证。在第一本楔子中开篇一段描写,直观地表现出老夫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和内心的伤感之情。其后的【幺篇】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8揭示了文中的“闲愁万种”下隐含的怨苦心情,表现了莺莺对已许婚配的表兄不满的内心情愫。第一本第一折《佛殿奇缘》写的是张生于普救寺中闲步,在佛殿上偶遇莺莺,两人却仅仅打了个照面莺莺便离去后,张生见佳人已去心中泛起的惆怅之情。生动地表现出张生眼看着莺莺缓缓走进高墙深院的失落和苦闷心情。
三、《西厢记》中具有叙事性的符号
艺术中的符号除了具有表象性的符号外,还有具有叙事性的符号。在戏曲文本中可以将具有叙事性的符号分为一般叙事符号和特殊叙事符号。而特殊叙事符号是表现戏剧悬念、戏剧突转或者戏剧高潮的艺术语言。以出现在《西厢记》戏曲文本中的戏剧小悬念为例,第一本第一折《佛殿奇缘》【赚煞】“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9这句是张生在佛殿上偶遇莺莺后如痴如醉的自诉。少山堂本就批曰:“秋波一句,乃《西厢》一书之大旨。”10此句写出了张生认为莺莺在临走时回首含情脉脉地看了自己一眼,然而贵为相国千金的崔莺莺当时情窦未开、天真烂漫且有着极好的家庭教养,张生此语完全是自作多情,错会了莺莺的无心之举。而自此之后,张生愈发觉得自己与莺莺情投意合,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了一个极好的开端。同时这句话使得观众对张生和莺莺之后的命运和剧情发展有了一定预感,是一个期望式悬念,而从符号美学的角度看,这句话也是一个艺术中具有叙事性的特殊叙事符号。
而与特殊叙事符号对应的便是一般叙事符号。如《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乘夜逾墙》【双调】【新水令】“晚风寒峭透窗纱,控金钩绣帘不挂。……楼上晚妆罢。”11金圣叹评前“四句皆写景,然景中则有人。”而末二句“写人,然人中又有景也。”12这几句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的描写,将“张生乘夜逾墙会莺莺”的故事发生当夜的场景描绘出来,进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即艺术中具有叙事性的一般叙事符号。
注释: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11.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60.
3.[元]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90.
4.[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87.
5.[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周扬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98.
6.[元]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2.
7.[清]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0.
8.[元]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
9.[元]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
10.[清]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
11.[元]王实甫.西厢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0.
12.[清]金圣叹.金圣叹批本西厢记[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