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玻璃之城》对传统侦探小说的颠覆

2019-01-28内蒙古工业大学01005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032200

大众文艺 2019年9期
关键词:奎因奥斯特偶然性

(内蒙古工业大学 010051;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032200)

美籍犹太作家保罗·奥斯特(Paul Auster,1947—— )的代表作《玻璃之城》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它颠覆了埃德加·爱伦·坡后形成的传统侦探小说模式,它在传统侦探小说的“旧瓶”中注入了“新酒”,成为通俗与高雅文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虽然它属于侦探类型小说,但其叙事模式与主题却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被称为反侦探小说(anti-detective novels)或玄学侦探小说(metaphysical detective novels)。

反侦探小说有以下特点:第一,从叙事来看,反侦探采用了传统侦探小说中的叙事套路,然而,传统侦探小说的常规模式,如线性情节结构、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逻辑合理的结尾等在反侦探小说中被完全解构。反侦探小说常常游离于一些与案情无关的情节中,引导读者走进一个混沌而迷离的世界。第二,反侦探小说中常常充满对神秘环境的烘托的描写,还有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情节,充满着自我关照式的冥想。

在《玻璃之城》中,奥斯特借用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外衣,却又在情节与逻辑上完全脱胎换骨,创造出一个新类型的小说。本文将从故事情节和主题两方面来探讨反侦探小说对传统侦探小说的继承与颠覆。

一、故事情节

《玻璃之城》套用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外壳,包括悬疑的开头、特定的案件背景、离奇的故事情节以及侦探在调查中采用的传统探案程序等。这一切似乎都是传统侦探小说的情节。然而,主人公奎恩面对的却不是一桩普通的罪案,随着调查的展开,情节很快发生了畸变,叙事的重点也从案情慢慢转移到了侦探奎恩自己的遭遇。其实,作者真正关心的是不是案件的进展,而是主人公自身如何陷入困境,并逐渐丢失了自我。

1.起因

奎因是故事的主人公,他是一名侦探小说作家,在连续三天,他接到同一个人打来的神秘电话,这个人要找探长保罗·奥斯特。出于好奇,奎恩决定冒充侦探,奥斯特答应求助人的请求。求助者彼得要求奎因跟踪他即将出狱的父亲斯蒂尔曼,因为父亲曾把他在实验室关了长达十三年,虽然父亲最终因此被捕,却在扬言说出狱后定要报复。奎因作为侦探开启了对这一事件调查。这个故事的架构,从这个极具悬疑色彩的故事起因,到古怪的被调查人老斯蒂尔曼,再到由于好奇而被卷入的奎恩,都似乎与传统侦探小说一样,这些不可思议的情节会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然而,这个侦探小说的外壳在这里只是为了布设悬念,在故事的展开与结局部分,奥斯特以非传统的方式,彻底推翻了传统侦探小说叙事结构与主题。

2.经过

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重点是侦探运用逻辑和理性,最终解开谜团,故事的最后往往是代表社会中的黑暗与丑恶现象的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在探案过程中,需要理清事件之间的因果逻辑联系,并且有着无数吊人胃口、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在传统侦探小说中,任何案件的发生都意味着非理性的出现,只有通过理性的推理和查证才能探明真相。因此侦探往往被看作是理性的化身,当侦探揭开真相,解开谜底,最终侦探的理性战胜了罪犯的非理性。

在反侦探小说中,理性与逻辑的力量不再被推崇,传统叙事手法被完全颠覆之后,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引发读者的思考,探讨作为人类的本质与存在的意义。

在《玻璃之城》中,奥斯特在描述故事情节的时候,传统侦探小说中理性不再被强调,更多强调的是偶然性的因素,探案的起因往往是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故事情节更多地依靠偶然的巧合展开,而不是围绕因果关系的推理,文本中甚至会出现许多不可能或悖论式的事件,这就直接挑战并颠覆了侦探小说的核心一一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推理手法。

从故事开始,奎因第一次探案之路的开启仅仅是因为阴差阳错地接到三个偶然打错的电话。在寻找疑犯老斯蒂尔曼的过程中,奎因在车站见到了两张长得一模一样的脸,一个衣着光鲜,而另外一个则衣衫褴褛。匆忙之中,他随便选择了其中的一个人进行跟踪。他把老人每天的行动路线,在地图上画出,发现可以组成词语——The Tower of Babel( 巴别塔)。整个探案细节与结论的得出都体现出了极大的偶然性与不确实性,留给读者一种虚无飘渺的感觉。在做了所有的努力之后,奎因终于意识到他无法在充满偶然的世界中找到理性,所以他最后得出结论:“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除了偶然性。“这种偶然性已经成为极强的力量,足以粉碎叙事中的理性与逻辑。反侦探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可以得出:它往往最初采用的是传统探案的方式,可是最终却又否认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并且侦探探案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想要通过推理的方式确认罪犯的身份最终是行不通的。

3.结局

传统侦探小说属于封闭式文本,并且有着明确的结局。最终事实水落石出的时候,满足了读者的期待,因此在传统侦探小说中,最出彩的部分往往是故事的结局。而反侦探小说往往到了真相大白的时刻并没有真正揭示事情的真相,而之前假设的确定性因素也被一一推翻。作者提供的往往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这样会留给读者更多的空间来自由地阐释文本,创造意义。

《玻璃之城》的结局是,最后老人莫名其妙的失踪,彼得一家的失踪,奎因试图恢复自己作家的身份,回归生活的时候,却发现他已无家可归,曾经作家的身份也已丢失,找不到踪迹。

从这个真相消失的结局可以看出,保罗·奥斯特的叙述抱有一种虚无化的目标,因而这侦探小说的框架到时候就解体了,也就是结尾没有结果,故事撇开了一个起承转合、首尾接续的过程。反侦探小说往往会有许多留白留给诸自己去填补,在反侦探小说中读者持有主动权,他们可以自由地阐释文本。

二、主题

传统侦探小说的主题大多是弃恶扬善,故事中的侦探采用传统推理模式侦破一些难办的案件,解决人际纠纷。而奥斯特的反侦探小说在主题上却更关注内心,他的叙事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外部公众问题,而更是读者内心的自我追寻,这样就引入了大量的哲思性思考,甚至还涉及了人类学、语言学、宗教、历史等主题。他并没有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设定吊人胃口、曲折复杂的情节,而是更多地展现他对生存本质的非理性的思考。在这一点上,反侦探小说便和传统侦探小说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玻璃之城》是一部典型的反侦探小说,它表面上似乎继承了侦探小说的传统,实质上却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颠覆与推翻。传统侦探小说中以逻辑和理性为支撑的叙事结构在反侦探小说中被彻底解构,传统侦探小说中破解谜案的叙事主题在反侦探小说中也不复存在。《玻璃之城》通过对传统侦探小说的认识论结构与主题的颠覆,将不确定性与偶然性作为主导,进一步将主题升华到现代人作为有着有限生命的个体要如何在无序、不确定的现实中寻求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与共鸣。

猜你喜欢

奎因奥斯特偶然性
茶会疑案
不要打扰贫穷
被害者的留言
被害者的留言
良知与责任:赫勒关于现代性问题的道德哲学探索
埃勒里·奎因少年逻辑思维小说系列
偶然中的必然——夏娃偷食禁果原因的哲学性分析
论保罗奥斯特《玻璃城》中的纽约人与纽约意象
浅谈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偶然性
跟推理作家学逻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