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教育
——儿童健康成长的迫切诉求
2019-01-28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院214122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院 214122)
“天下之本在家”“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有六位雕塑家在雕刻,他们分别是: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其中家庭被放在首位,家庭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首要场所。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家庭教育越来越被边缘化,重视儿童教育的家庭,也多是把资源投入在提高儿童智力水平上,家庭心理教育不被重视甚至完全被忽视。多项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水平、夫妻关系等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影响。当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调查显示,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在3.9%~24.8%之间,上海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过自杀念头,而中国儿童自杀原因排行前三分别为学业压力、早恋和父母离异。如何保证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固然需要学校和社会做出一定努力,但家庭作为儿童的首要负责者,必须充分重视家庭自身的心理教育,这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具有关键的现实意义。
一、家庭心理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家庭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概念有多种界定,班华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1。沈贵鹏教授认为,心理教育是以发展人的心理素质为宗旨的一种教育,即开发心理潜能、提高心理机能、防治心理疾患,从而增进人格的整体提升。
家庭心理教育就特指在家庭环境中进行的心理教育。笔者认为,家庭心理教育的教育对象不仅仅为儿童,而应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如果家庭教育的对象仅限为儿童,教育的主动权握在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手里,心理教育就被窄化甚至异化了。心理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对错界限清晰,现实中大部分父母没有接受过心理教育,甚至自身心理处于亚健康水平,对于儿童心理教育难以胜任。
因此,我们认为,家庭心理教育是指发展家庭内部成员的心理素质,提高每个人的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患,进而促进家庭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挥心理潜力的教育。
(二)家庭心理教育的特点
1.家庭心理教育的个体性
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的心理教育,家庭的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唯一的,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教育具有独特性。学校心理教育面对的往往是学生群体,对个体的关注较少,家庭是了解儿童的生活环境、个人经历和个性特征的基本单元,更有利于根据儿童的个性化需求实施心理教育。
2.家庭心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学校心理教育大部分是以课程的方式呈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是提前预设的,而家庭心理教育发生在家庭内部,更多的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心理教育旨在促进儿童人格发展,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而心理教育的方式不仅限于说教,父母的身体力行,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方式,家庭旅行等,都可以做为儿童心理教育的方式。
3.家庭心理教育的自由度高
家庭心理教育有着比学校和社会不可比拟的时空优势。时间上,家庭心理教育会贯穿人的一生,甚至存在代际影响;空间上,家庭成员接触的地方都可以作为心理教育的空间。因此,家庭心理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很高,时空环境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早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在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要作用,亲子关系被格外重视。心理学家霍妮认为,个体的生活环境是导致神经症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2,而生活环境指个体的人际关系,即儿童早期的亲子关系。如果儿童从父母那里体验到爱和温暖,感到满足和安全,对日后人格的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反之很可能导致神经症人格。霍妮指出,焦虑是神经症人格的动力根源,如果儿童早期不能从父母哪里得到真诚的爱,儿童就会失去安全感,对他人产生敌视,对于父母的依赖和泛化敌视的矛盾会导致心理失调,产生焦虑。
霍妮的神经症理论是基于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中提出的,她对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的影响研究启示我们家庭心理教育中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二)家庭生态系统理论
心理学经典理论普遍认为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生态系统理论是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的融合,该理论认为,家庭是由具有亲属关系的家庭成员组成的系统,每个成员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家庭生态子系统分别为父母、儿童、家庭环境,父母子系统包括父母的文化水平、职业、教养方式等,儿童子系统包括性别、年龄和个性等,家庭环境子系统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类型和家庭社会与环境特征等3,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关系。整个家庭系统的稳定、和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桑标教授通过对家庭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显示,家庭生态诸系统抑制健康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而且促进儿童心理朝积极平衡的状态发展;而对于问题儿童来说,父母子系统和家庭环境子系统对与儿童心理问题的形成起促进作用,并且整个家庭系统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消极阻碍作用4。
三、实施家庭心理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提升父母的心理教育水平
在家庭心理教育的内涵中笔者强调,家庭心理教育的对象包括儿童及其父母等其他家庭成员,因此提高父母的心理教育水平至关重要。父母的自我心理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路径,父母对于家庭心理教育首先要有理论准备和技能准备,也就是对于心理教育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的提升。要达到这一目标,父母要有自我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社会应该加强心理教育的宣传,或者以社区为单位组织成人心理教育的活动;学校也应该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心理教育意识的觉知,促进其主动学习和承担心理教育的义务。
(二)培养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状况不仅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人格的发展,还对其人际关系的形成有着预测作用5。儿童的很多心理障碍、社会适应不良等问题多与不良的亲子关系有关。培养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父母需要付出真诚的爱和耐心,包容理解儿童,学习儿童心理发展有关知识,尊重儿童,与孩子平等沟通、有效对话。父母还应该身体力行,言行一致,成为儿童的示范和榜样,赢得孩子的尊重。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关系的第一种关系,会对儿童日后进入社会处理更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三)创造利于儿童成长的显性和隐性环境
创造利于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需要有计划的准备利于儿童成长的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蒙台梭利特别强调培养儿童的秩序感需要创造有秩序的物质环境,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要创设适宜的环境方便儿童活动,这种显性的教育环境在可见的范围内实施,有利于儿童探索。隐性环境指精神环境,涉及家庭氛围、情绪环境、家庭微系统之间的关系等,精神环境对儿童的成长有暗示和引导作用,对儿童的情绪、行为等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儿童置身良好的精神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地促进心理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注释:
1.班华.心育刍议[J].教育研究,1991(5),37.
2.周炎根.儿童健康人格培养的新视角——基于卡伦•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思考[J].幼儿教育,2009(33):40-42.
3.4.桑标,席居哲.家庭生态系统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影响机制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01):80-86.
5.贺银才.浅谈亲子关系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5(S1):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