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传歌》对赫哲族舞蹈艺术的创新实践的价值反思
2019-01-28大庆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163712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163712)
舞剧《乌苏里传歌》以赫哲族日常生活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通过现代舞台艺术融合了三江平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风貌,并借助舞台展现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伊玛堪说唱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黑龙江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朴素的生态意识,这种生态意识与当下提倡的生态绿色经济的理念的文化认知有着密切的关联。纵观整部舞剧其创新的核心在于文以载道,这个道就是对与自然抗争的生命力和对自然规律的遵从的生态意识的彰显,另外在舞台布景方面,舞剧充分地利用了视频布景、灯光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烘托表演,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在服装道具方面采用了赫哲族传统文化元素,进一步地做到了情景思的三位一体。
一、舞剧的文以载道思想的呈现
奔涌的江水是永恒的象征,其贯穿着整部舞剧,贯穿着过去、现代和将来。赫哲族独有的日历制作成的太阳逐渐升起。这种时间即是物理的时间也是人们心理的时间,其揭示了远古赫哲人的时间观念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时间的意义与生存的意义都在对日神的崇拜中呈现出来,赫哲人的历史就是对光明美好生活憧憬和实践的历史。赫哲人祭祀的意义也在于对出航平安和收获的企盼,神鹰的图腾展现出民族的坚毅勇敢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联。这种图腾除了彰显民族品格,也给舞剧增添了一种魔幻神秘的色彩,就是这种神秘性让观众体验到一种超自然力与生命本能的有机契合下的朴素的自然生态观。赫哲人的爱情的抒写也没有脱离自然,桦皮筏上的二人世界包容在乌苏里江及两岸的景色之中,让爱情的渔歌与自然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妙情境,那种舒缓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内部延伸。赫哲族的婚礼是赫哲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独特的拍打握手问候彰显出赫哲人豪爽的情怀,这种情怀是赫哲人朴素的自然生活的一种表现,长者的祝福以及人们把酒言欢体现了赫哲人对美满婚姻的向往,这一切在舞台上得到了充分地演绎,最后幸福的美景融入江上那美丽的画卷中。作为原始的渔猎民族,赫哲人信仰万物有灵,无论虎熊还是鹿鹰,这些信仰与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铸就的是民族的品格,对自然的敬畏与遵从就是原始生态意识形成的本源,赫哲人认为,只有和大地万物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神的恩赐,这种朴素的意识在满-通古斯民族中广泛呈现,是原始自然生活中人类生态道德维系的根本。舞台借助舞蹈的无声语言与渔歌、伊玛堪等有声语言的结合将赫哲族的传统传播给受众,让受众领会主旨并且能够以体验的方式认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二、舞台布景的创造性发挥
《乌苏里传歌》的舞台布景中折射出丰富的民族文化符号,这些符号带有浓厚的三江平原的地域特色。赫哲人在三江流域生活,以渔猎为生,舞台布景上的诸如乌苏里江的视频背景,展现河流的神韵,昭示着生命的孕育,从远古到现代的文化演进,拓展了舞台的空间表现容量,将外部环境与内在生活融合在一起表现。舞台的边幕中包含了赫哲族的生活方式、图腾信仰等文化信息,为舞台表演形成了背景铺垫,主幕中的太阳居中,呈现出赫哲人以太阳崇拜为核心的,万物有灵的信仰系统,同时也反映出赫哲人的生活图景和时空价值观念,这些文化符号的舞台创意对舞剧设定时空阈限的同时,也在一定层面辅助了舞剧主题的表现。主幕中奔腾的江水,翱翔的神鹰,光芒四射的太阳徽,缈缈的炊烟等构成的生活图景,渲染了舞台表演的气氛,地域的文化元素的背景融入,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体验,还增进了观众对赫哲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服装道具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在舞剧中,演员的道具别具民族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赫哲人的原始的渔猎生活,让他们在服饰上紧密地与自然相结合。比如长者的桦树皮帽,披肩上的软散发加羽毛和服装上的皮条花纹,来自于猎取的动物身上,衣服的色调是黑色。这身装束能够反映出原始渔猎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对自然的利用,桦树皮做帽子所呈现出赫哲人对桦树的崇拜的同时,也考虑到桦树的自然功用,因地制宜的服饰选材,色调搭配,充分地呈现出赫哲人的实用美学与“同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美学意识。长者伊玛堪祭祀身上的神鹰鹿角头饰则显示出赫哲人对救神的图腾崇拜,配以神锤、神鼓以及挂满铜镜和铜铃皮条的衣服则呈现出沟通神灵的萨满神职人员的鲜活形象,“萨满教是原始社会渔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反映了原始人类从事捕鱼、狩猎等物质生产活动和世界观。”在表演中让观众体验萨满精神的人与自然对话的本质,在这种对话中“人们形成了共同的禁忌,推动了团体的整合。”首先,根据演员所扮演的年龄的长幼设计了长者、男装、女装、少年装等;其次,依据婚礼习俗中的节日服装特点设计了婚礼长者、婚礼男女主演、婚礼男群婚礼女群等服饰;此外,根据季节设计了夏装、冬装等;根据职业设置了猎人装和渔人装等;另外,鱼皮制衣、叉草把赛(赫哲族独有的游戏)等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台剧的服饰中创意者根据性别选用了鱼皮制衣的男装和女装;桦树皮装也呈现出类似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创意团队还为图腾演员也设计了装束。
四、《乌苏里传歌》的艺术创新价值
舞剧《乌苏里传歌》是一部反映赫哲族生活现代舞蹈史诗,它以日常生活为主线,展现出东北三江流域原住民的生活画卷,朴素的生活中蕴含着民族的生命力、价值观和审美判断力。从艺术角度诠释这部舞剧,我们对作品的创新价值有如下认识:
(一)打破了传统史诗的人物为中心的叙事模式
传统史诗,主要围绕着英雄的主题,凸显英雄的内在超越性,并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架构,以英雄的光环映射出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乌苏里传歌》尽管也有英雄的事迹,但这个事迹在开端若隐若现,在高潮得到彰显,整部舞剧围绕的中心是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各种观念、仪轨以及人们的价值信仰,英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说对赫哲族文化的发掘、创意和传播的文化自觉,让这部舞剧打破了传统史诗中的凸显英雄的宏大叙事模式,但却开启了歌颂日常生活的新型叙事,一切伟大都来自于平凡的生活,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恰恰是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舞剧在叙事模式上的创意,给观众新颖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体验中得来的,不是抽象反思后的形而上学。
(二)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舞台
《乌苏里传歌》这部舞剧是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创意,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首先,伊玛堪说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舞剧表演中得到应用,其对主题的发挥起到提升作用;其次,桦树皮文化、鱼皮文化在舞剧的服装道具中的应用,不但为演员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与舞台背景形成有效的照应,凸显了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另外,赫哲族渔歌的唱响,是劳动美的集中体现,展现了乌苏里江流域人们的生活情趣。舞台布景设计、灯光设计、以及演员服装设计都融入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意内容,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舞台艺术的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是这部舞剧的文化功能的集中体现。
(三)舞台布景、道具选用、舞台表演形成三位一体布局
作为表现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舞剧,《乌苏里传歌》在舞台上布景、道具选用、舞台表演方面形成协同模式。首先,舞台布景方面关照的是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选取情境也按照生活的秩序循序进行;其次,道具的选用,符合民族性、地域性、行业性和季节性,无论材质还是色调都与日常生活形成关照,也与舞台情境形成对应;此外,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和舞蹈中的艺术表现都围绕着布景和道具和剧情,形成了情景思三位一体的有机契合。
《乌苏里传歌》演出的成功,是黑龙江优秀地域文化有效传播的典型案例,这种融合无声艺术和有声艺术的新型舞剧的表演方式,这种以舞台艺术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播模式,对三江平原及黑龙江其它地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在文化整合领域”的作用,发掘黑龙江生态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