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的艺术语言提炼
2019-01-28北京师范大学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 100875)
一、质朴多样的题材
作为农耕社会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民间艺术,武强年画是我国农民阶级思维与生活的映射,居一偶浓厚的乡土气息。武强年画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门画、神马、历画、窗画、灯画、影壁画、中堂画、对联等。在内容上也是包罗万象:男耕女织、宗教礼仪、习俗节气、花鸟鱼虫、历史典故乃至战火纷争、时事热点等等。因此富有多样的生活情趣和质朴的民俗民情。
武强年画中有大量的双关、寓意与象征。 其中民族的欣赏习惯、审美意识与审判心理,增强着武强年画的主题内涵,它在更大程度上也满足着民众的心里崇拜, 信仰的慰藉感增强它们生存生息的凝聚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的实质是一种心里信仰、崇拜、意念的载体符号,也是一种心理意识的外化,基于历史上匮乏物质生活上对美好精神世界的向往。
产生于农耕社会的武强年画,多反映在期盼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合家欢乐、岁岁平安等一类的题材。武强年画受民俗心理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浓郁的民俗文化,同时,画里主题又通过“谐音”“类比”“模拟”等多种表现方法,含蓄地表达出主题的意义。
质朴多样的武强年画,题材的选择十分广泛,内容丰富无所不包,富有浓烈的生活情趣、民俗色彩和鲜明的时代价值,它与时俱进,反映了广大人民最朴素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绚丽多姿、情趣盎然的民俗文化。
二、工序精准的技艺
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历经了漫长的推演过程,有着如普遍民俗艺术一般具有淳朴规矩的精准技艺。武强年画的制作工艺,伴随着年画本身的历史发展,演变为具有绘、刻、印、裱等专业分工的全部套印。在“绘画”、“刻板”、“印刷”、”装裱”上都有着精准而极富特色的套印工序,几道工序前后衔接,构成了武强年画不同于其他的制作流程。
第一道工序为“绘画”,作为制作技艺的中心环节,他要求画师在自身具备造型能力的基础上,更要考虑到刻板、印刷的注意事项,经历了“绘制——描摹——贴板——涂油”等过程,进行木板的雕琢。
第二道工序为“刻板”,它是武强年画不同于杨柳青年画等的主要环节。选择本地生长的杜木,木质较硬、纹理细腻,便于雕刻,耐磨损且印刷粘水不易变形。根据绘画描摹后而刻好的主版印出服务于不同颜色样板,进行分版,此步骤为“择套”,一种颜色一版,一般为红、黄、蓝三套色板,并根据原稿颜色进行“小红”(粉红)、“小蓝”(淡蓝)的颜色加工,从而形成一套密不可分的刻板组合。
第三道工序为“印刷”,也叫“全套”,其刷印的顺序按照颜色的不同进行排序,依次为“大红、物红、黄、蓝、淡蓝”,在这道工序中,刷版是十分讲究的,颜料刷上木版后,刷版的轻重直接关系到年画的质量,十分考究。
小白没有笑,只是点了点头,她的眼睛不时往电视上瞄,电视里正在上演一部才子佳人的言情剧。我说,我等会再讲,你先看电视。小白赶紧把眼收回来说,你讲你讲,你讲得蛮有趣的。我说,那我就继续讲下去。
最后为“装裱”,所谓“三分画七分裱”所言极是,尤其是建国后,装裱成为武强年画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与包装技艺。
武强年画工序精准的技艺,成为了它不同于其他的特色,这套古老而严谨的工序,体现了广大劳动群体的智慧,是他们几百年来的传承与探索,造就了武强年画的艺术精髓与魅力。
三、鲜明大胆的色彩
“色又鲜,纸又白,年画打从武强来”,鲜明明快的色彩是武强年画艺术语言中突出的特征。民间艺人口耳相传的“色要少,还要好,看你使得巧不巧。”是他们一直遵循的用色要诀。受到民间特别是农民乡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影响,武强年画逐渐形成了艳丽浓艳、鲜明大胆的色彩特征。
武强当地盛产染色用的槐黄、靛蓝和榴红三原色的原料,为“五色纸”(年画)的大宗生产奠定了丰厚的物资基础。 在材料的限定与制约中,武强年画探索出了一个以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关系为主的设色基调,符合田野百姓审美的红绿冷暖对比鲜明的设色基调。
这种“红黄蓝白黑”的色彩运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涵盖了“五色配五行,相克又相生”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在北方农民简单纯粹的心理观念中,大红大绿的艳丽色彩给他们暗淡的世界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使驱逐黑暗世界中的鬼怪的心理暗示。
武强年画的色彩运用并不局限于现实的自然光色,而是凭借画匠艺人的大胆想象,赋予年画以新的生命,反映最直接的向往。比如现存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一图,年画在上色中大胆地把菩萨创作成浑身套红的形象,符合人们对菩萨的热情向往与生动描摹。
“红挨黄,必定阳”“红挨绿,一台戏”……这些脍炙人口的口诀,反映了武强年画多年积累的用色规律,巧用颜色,在颜色呼应对比中找到武强年画独有的色彩节奏,比如《王子登科 喜报三元》中,两幅图虽形态相似,但因为颜色搭配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视觉效果。主色调的红色加之墨线疏密与颜色的明暗对比,给予了两个画幅不一样的主题内容与寓意,前者更为鲜烈热闹之意,后者竟有意思柔和温暖之感。
武强年画的色彩是经过宋元时期产生以来的不断探索与发展形成的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艺术语言,它用色大胆,着色鲜明,体现着广大农民质朴却丰富的心灵与审美观念。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传承,它仍在多变的外界干预下保持着自己的艺术特点,且又不断夹杂着年代与时代的碰撞,实属珍贵。
四、饱满匀称的造型
武强年画作为年画的一个重要种类,在布局上体现着年画的年画特定的功用,表现出特有的装饰性和氛围感。它的构图饱满完整、丰富匀称的视觉感受,使画面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饱满、殷实、热闹的独属于民间单纯技艺的美感,这是宫廷文人绘画中所没有的艺术语言特色。
单幅画面更可以看出武强年画对饱满匀称的构图的追求,且体型大而突出,目的是突出主题与主体,弥补色彩相对固定的不足。比如《增福财神》中财神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五段身材,突出了财神殷实常乐的富态,其余地方则由青龙、白虎以及童子、随从等人物进行装饰点缀,总体对称而协调,丰满而充实。
武强年画的形象造型更体现了其富有特色的艺术魅力。人物造型完整饱满,避讳残缺或侧、背面的形象取向,面向采用七分或正面脸;手指、眼眶、衣纹多用短直弧线;人体比例为五段身材……这些绘画中的注意要素无形中使人物形象饱满而丰富。门神殷实圆满,朝官腆腹丰润,武将威武铿锵,展现出人们心中对伟大事物向往的张力。其他形象更掺杂人们的期待、想象与个人情感色彩在年画中,比如《镇宅神虎》就将老虎的头朝下、尾朝上弯曲的体态,膘肥体壮的身体与瞠目敞口的夸张神情,使整个老虎的形象具有生动而活泼的生命力。
饱满完整的构图另一方面也与当时落后物质资源背景下农民“物超所值”的消费心理有关,人们希望对纸张、颜料物尽其用,人物众多、元素丰富,图画尽量占据大篇幅,于是便出现了类似西方《雅典学院》这样富含浪漫想象的、将众神集合的《天地全神》《天地三界十方真宰》等年画作品。
求全、求美、求整的创作观念在武强年画质朴健康、饱满匀称的艺术风格中体现出不同于其他艺术元素的特征,既反映了民间群众的思想情感、道德信仰、风土人情等,又表达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民间群体最质朴的美学观和年画本身作为人们自然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的寄托媒介。
从题材、技艺、色彩、造型几个方面,提炼武强年画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发现其中的质朴多样、工序精准、鲜明大胆、饱满匀称等特点可以为我们打开对武强年画进行设计重构的不同思路。同时,在对武强年画的艺术形式的解构中,我们更感受到了其中蕴藏着的中国民众丰富的美学观念和情感寄托,这也为我们对武强年画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精神取向的依据。武强年画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它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我们在艺术学、民俗学等方面的历史支点。在设计中,将其艺术语言进行提炼与分析,是对其设计应用不可缺少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