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仡佬族传统风俗中的心理机制研究

2019-01-28李楠柯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563000

大众文艺 2019年4期
关键词:仡佬族风俗少数民族

李楠柯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 563000)

我国关于民族心理的研究是在20世纪初期,随着一批批留学生回国,才将民族心理研究这一概念引入了我国的心理学研究领域。抗战期间费孝通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学者利用社会学的田野工作等实地考察的方法, 开始了对中国少数民族的研究。从此,实地考察与观察法便成为了民族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当前,国内学者们关于中国少数民族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四个方面。一是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论构建;二是对本民族心理一般特征评析;三是对同一民族或不同民族心理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四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与民族心理发展的双向影响的互动关系研究。可见,不管是民族心理特征、还是相同背景下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传承都需要通过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活动来具体体现。因此,通过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探讨有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他们,从而促进民族的大团结,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仡佬族又被称做“老户”、“土人”、“土蛮”,主要散居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人口总数约为57万人1。仡佬族拥有语音上接近苗语,同源词接近壮侗语的本民族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它的历史都是由口传文学(如古歌)而传承记载的,所以仡佬族遗留了许多的民族风俗,如吃新、拜树等,以此来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明。本研究利用自然观察法与访谈法来考察仡佬族的民族风俗,以此来了解仡佬族的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民族心理的内在变化等。

一、身心平行说与仡佬吃新祭祖

著名的经院哲学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那认为灵魂是纯精神的,是独立于身体的实体。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实体形式,在人一出生的时候就与身体结合,两者的分离则意味着生命的结束,但是灵魂却不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亡。通过对仡佬族风俗活动的简单了解,我们不难发现,仡佬人民都认为人死后,灵魂是不朽的,所以他们利用吃新节来祭祀祖先。首先,在“吃新”这一天,整个村寨的人都聚集在一起,杀牛祭天,杀马祭地,杀猪祭祖(在仡佬族人的家中,每家的堂屋都设有贴有“古老前人,地盘业主,历祖厉宗神位”的神龛)。他们敬奉蛮王、竹王、夜郎王这些祖先人,也祭祀家中以一辈又一辈已经仙逝的老祖人,祈求他们能保家人平安,来年五谷丰收,六畜兴旺等。因为他们相信肉体可以毁灭,人也可以死亡,但是灵魂是长在的,并且具有超越自然之力量,给予后人福祸。这是一种精神与信仰,支撑和庇佑着仡佬族人心灵最纯净的乐土。其次还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竞技等活动,老一辈的族人们通过庄严的、固定的仪式,通过不断的、周期性重复的活动,使年轻一代耳濡目染,传承着文化,感受民族之精神,使整个家族、整个村子甚至整个民族在心理上牢固地汇聚在一起,使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

但遗憾的是,现在平正仡佬族乡具有代表性的补袱(主持祭祀的道士)仅25人左右,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78岁,最小的也已经55岁。仡佬族吃新祭祖习俗现正面临着传承危机。

二、集体意识与原型理论

(一)集体意识理论与仡佬群族记忆

冯特2在研究民族心理学时指出当多数人集合在一个团体中生活时,个人的意识并不是孤立的,事实上是他们形成了一个统一结合的关系。可见,多数人集聚的精神团体是有心理价值的。因为仡佬族是一个无文字民族,所以他们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只能是依靠口口相传,这在历史纵向上就表现为一种群族记忆。这里的群族记忆与集体意识在内涵上来说其实是一致的。记忆是民俗最本质的存在,许多民俗传统的存在与延续都是基于群族记忆的。仡佬族有一首民谣整理为白话文内容大致是:“云南下来一条河,这里流水那里落。仡佬古时无住址,贵州漂流广西落”,这首民谣传唱的就是广西仡佬族早期的迁徙经历。

(二)原型理论与竹王崇拜

荣格3认为集体无意识是人心灵构造的一个部分,是在人类种族进化的漫长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人类心灵中仍然活跃着的祖先的经验。它并不是个人的,而是全体的、普遍的。民族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集体无意识便是影响族人们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民间流传,仡佬人是夜郎国竹王的后裔,他们认为是竹子供养了他们的祖先,使得他们的民族得以发展延续。所以崇敬竹子的习俗得以保留了下来并流传于仡佬族民间。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梅家寨的仡佬族,每家在生下第一个男孩时,父母要将其胎盘和一些鸡蛋壳埋入竹林地下,以祈求得到竹王护佑。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到竹林去贡献竹王钱。仡佬人这样的行为既是民族文化的保留和传承,同时也是仡佬族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的体现和凝结。

通过走访我们还发现,在仡佬族聚集地随处可见茂密的竹林,这里的竹林都是受到政府保护的,不允许人们砍伐采摘。仡佬人在日常生活及伦理道德中被要求的自觉或不自觉表现出的保护生态意识,对于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我们来讲同样具有重要、深远的教育意义。

(三)压力的释放与仡佬踩堂舞

少数民族大多喜欢唱歌、跳舞。在走访观察中我们发现,每当仡佬族老人辞世之后,他们便会把死者停放在堂屋中,然后在遗体前跳踩堂舞,以一种看起来非凡热闹的方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怀念。这也是一种升华过的压力释放与痛苦宣泄方式。在调查中还发现,如果寨子里哪家有人过世了,全村乃至邻村的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自发地聚集起来到死者家去帮忙布置堂屋、安置死者和处理丧事。可以说,丧葬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家族和整个村子成员的集体聚会,这样的聚会既能增加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又能增强邻里之间的联系,这种团结协作协作、相互帮助的风俗充分体现了仡佬族文化传承中的人文关怀和集体意识,也达到提升家族成员之间认同感的作用。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是历史的遗留,但它在今天却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些风俗让人们懂得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并在活动中受到一定的教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丧葬习俗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只有舍弃其不合理内容,才能发挥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以此来促进仡佬族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这次的走访观察,我们发现少数民族间的传统习俗和活动都有着很强的共通性。分布在贵州东南部的少数民族还有很多,当我翻阅他们的民族志时,发现他们的传统节日和活动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所要表达的意义却是相同的。在这些所有的传统活动、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中,少数民族人们都在潜意识的传递一个信息,那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他们没有太多太复杂的社会活动,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所以他们意识到自然给予我们人类的滋养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是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其中的原因不会那么简单,它一定由于各种原因纷繁交织而成的。当人们产生某种一种动机时,这一个动机背后不可能只有一种心理需求去驱使这样一个动机变成某种具体的行为。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民族心理的背后一定有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心理机制,需要我们更加努力,从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注释:

1.仡佬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http://www.gov.cn/guoqing/2015-07/29/content_2904489.htm.

2.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1832年8月16日—1920年8月31日),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哲学家,实验心理学之父。

3.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瑞士心理学家。

猜你喜欢

仡佬族风俗少数民族
太平风俗美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的服装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传统回归之仡佬族“哭姊妹”婚俗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
跟踪导练(四)4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道真县仡佬族民歌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