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布宁小说的艺术特色
2019-01-28吴晓明牡丹江师范学院辽宁牡丹江157000
⊙吴晓明[牡丹江师范学院,辽宁 牡丹江 157000]
布宁曾说:“我是一个诗人”,他的小说注重艺术构思的空灵和对生活情节的诗意处理,浓厚的抒情气息、淡化简单的情节及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等艺术巧思赋予小说一种别样的精彩。布宁小说从以叙事为中心的传统桎梏之中超脱出来,以抒发主观情感为主导,突出自我色彩,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淡化情节、强化抒情
布宁的小说不注重构建曲折的故事情节,不特意设置扣人心弦的高潮,不着力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情节也看似越来越失去主要布局手段的作用,而是随意着笔,好像将情节冲淡了,实际上作者更加倾力于抒发主观情感,崇尚内心思想和情绪的表达,这也正是布宁小说的艺术气质。
作品摒弃了传统模式的故事铺叙,在情节推进的过程中不时将作者的思想、见解、感情融入其中。布宁把来自人生境遇的苦闷、对生命匆匆流逝的感伤及对死亡的思考等情绪浸润到作品中,这种情绪或流露在讲故事人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或与作品主人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布宁的作品已经偏离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形式规范,而是将散文的元素融入其中,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一种自由开放的艺术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观照。
《安东诺夫卡的苹果》这部小说没有设置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树立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以“我”的视角切入回忆,“我”对过去的生活充满诗意的怀念甚至是感伤,以十分忧伤的笔调展示出逝去生活的美好。这正是作为没落的贵族后代的布宁对往昔美好生活的追忆和怀恋,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在文本中的投影。在叙述过程中,作家特有的诗人气质被投射进作品,使之笼罩上了一层诗化色彩。
布宁的中篇小说《乡村》则从不同视角描写了1905 年革命前后俄国农村的生活。小说着意刻画的人物形象,绘写出一幅俄罗斯农村的众生相,将俄国乡村令人忧心的贫困衰败图景铺陈于读者眼前,从而揭示出俄罗斯乡村的普遍化危机。生活在农奴制逐渐消亡的时代,面对庄园生活,布宁始终抱有一种哀婉的心态,在他的笔端不是单纯赞颂这田园牧歌,而是常有悲凉的心绪,作品中的乡村景观也不免感染了作者的个人主观色彩而显得悲凉。在写作过程中,布宁始终以主观感受看待俄罗斯的乡村生活,以一个诗人的笔触来抒发自身情感,更深入理解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革给俄罗斯人民带来的影响,用独特的艺术方式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精神价值的探寻,关注着俄罗斯农民的命运、农村的命运,乃至整个俄罗斯的命运。
二、细腻而复杂的人物心理刻画
相对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家,布宁在创作过程中更加着力以内部视角观照外部世界,主人公的思绪经常通过复杂的内心独白来实现,突破理性思维转而关注人的主观思想和情感,以表现人物的个性与心灵历程,这种心理剖析不仅仅体现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还渗透着作者的情绪。
爱情是布宁一直钟爱的创作主题,布宁描绘了世间各种各样的爱情形态,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众多爱与被爱的复杂心理。短篇小说《中暑》,1926 年首次发表在巴黎《当代日志》上,描写了一段短暂而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一个年轻中尉与一位美丽的女郎偶然相遇在伏尔加河游船上,两人一见钟情,在小镇的旅馆共度一夜。本应是美好爱情故事的开端,然事不遂人愿,第二天年轻女郎断然拒绝了军官的请求,登上游船离开了,爱情童话戛然而止,只留痴情的中尉独留在房间饱尝失去爱人的痛苦。整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除了小说开头简略叙述了这个爱情故事的来龙去脉之外,作者用大篇幅详述了中尉痛失真爱后的痛苦心境,让读者紧随中尉的心境变化,切身体察这段爱情带来的失落与痛苦,体验中尉自然本性意识觉醒的发展历程。在对中尉心理刻画的过程中,布宁有意避开叙述者对人物的主观评价,而让主人公的心灵以自然、不受干预的原始状态呈现出来。中尉时而自言自语,时而思绪万千,在爱恋女郎的风情万种与克制自己的思念之间矛盾挣扎,人物内心复杂的思想情感全然凝结在内心独白之中,这种基于内视角下的心理剖白让读者感同身受,给读者带来全新的审美感受。
三、丰富而多样的意象手法
布宁在作品中娴熟地运用隐喻和象征作为创作手段,一方面使作品的内容生动而富有生机,一方面又赋予了作品深层的意蕴。出现在人物活动场景中的各类风物,通过延伸的象征意义,超越作品表现的眼前的现实,产生了拓展作品容量的艺术效果。
短篇小说《韦尔卡》取材自一个人变成了海鸥的古老传说,小说以问句“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你可听到一只海鸥在哀婉地鸣叫吗”开头,将读者带入设定的氛围,随后几段都是描写海鸥如何在翻卷的大海上搏击风浪,虽然它疲惫地在风中摇摆,“嘎嘎”哀叫着,却依然顽强飞翔。凶猛的海浪和浓重的雾气象征着美好爱情的阻力,勇敢无畏的少女则承载了作者对爱情深厚的期望。小说的结尾是让人无限唏嘘的,当历尽千辛万苦的少女韦尔卡终于见到爱人的一瞬间,却变成了一只海鸥,被她唤醒的伊勒瓦利特只听见一只海鸥在头顶欢叫。相爱的男女终未能相守,变成海鸥的韦尔卡跟在爱人后面将他送出去很远很远,然后寂寞地在茫茫大海上独自飞翔,哀伤又欢乐的“嘎嘎”鸣叫。在这篇作品中,除了布宁对伟大爱情的推崇和赞颂,我们也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爱情高于生命和相爱容易相守难的复杂心境的描述。
被誉为“爱情百科全书”的《幽暗的林荫小径》题目本身就暗含象征意味,这部小说创作于法西斯势力肆虐的年代,面对严酷的现实,布宁更加向往一个充满真情的世界。“林荫小径”对于纳杰日达来说是为了爱人和爱情执着无悔的象征,是她坚定的爱情观念的写照。而对尼古拉而言爱情并不会长久,且与所有庸常之事一般无二,“林荫小径”对于男女主人公的意义背道而驰,小说人物对爱情的不同认知正是布宁本人矛盾观点的观照——崇尚爱情,却又因珍惜而害怕失去。
布宁小说中的象征好像一面厚重的大玻璃,透过表面的现实折射出更深一层的审美意境,毋庸置疑,布宁小说中的多种意象构成其作品不朽的魅力。
四、感伤而诗意的创作心理
“在作品的思想深层里却有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联着,这就是作者的独特心态——哀婉和伤逝的情调。”越走近布宁的小说世界越能清晰地看到他的创作心理底色:感伤。布宁虔诚地面对世界,敏感地捕捉着世上最微小的事物,将每一点美好锁进笔端,发挥它的能量与价值。在许多部小说中,作者只叙述出一些简单的事件,但这些零星的情节并不作为小说的发展主线,而只是用作背景般来承托着主人公的生活感受和生命体验。情节越淡化,作者透过作品呈现给读者的主观情感越清晰,使读者更真切地体会到布宁蕴藏在作品深处的创作心境——一种哀婉与感伤的诗意。
对于生活中的美妙,布宁毫不吝惜笔墨尽情描绘,大加赞颂,只是这歌颂中也渗透着作者的感伤,对一去不复返的美好的旧时生活的留恋,对记忆中的美好与眼前现实生活相比较而产生的感伤。作者在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运用回顾性的叙事方式追忆往昔的俄罗斯,表达失去家园后内心的孤寂无依和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将庄园景物都进行了诗意描绘,赋予它们动人的美感,花园绿荫如盖、茉莉清香、玫瑰芬芳、湖水温暖、杨柳低垂,多么让人陶醉和忘情。透过主人公阿尔谢尼耶夫的眼睛,生活是那样的美好,这庄园俨然是人间乐土,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些美好的字句中间总有浅浅哀愁弥漫着,承托着作者怀念和伤逝的心情。
布宁是一个敏感又有些悲观的人,这种人生观投射到作品中,使他的小说中也少有积极的亮色,常常有沉郁、压抑的气息。小说《苏霍多尔》中,整个苏霍多尔庄园的生活是奇特的,甚至是荒唐混乱的。作者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压抑沉重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人物的悲剧命运似乎更容易预见。这个家庭的特殊成员娜塔莉娅,见证和经历了庄园的兴衰变迁,从心怀青春的激情和梦想一步步地走向枯井般的平淡寂静。布宁以忧伤的笔调进行沉重的诉说,一切都显得无奈和惆怅。
布宁将自己的感伤诗意铺陈在小说的情节里,弥漫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家主观审美认知的作品使布宁的小说蕴含浪漫的诗性特质。布宁的作品总是让人且赞且叹,且喜且悲,布宁将自己的创作比为“耶利哥的玫瑰”,他相信凡是人们所创造的一切真正美好的东西必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而他自己也为了创造这种不朽的价值而不懈努力。
①李辉凡:《蒲宁回忆录·译者说明》,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