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实然困境:基于内部多元主义视角
2019-01-27詹鉴月
詹鉴月
(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1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型智库建设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 年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目标,2015 年1 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加强智库建设。《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鼓励各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建设体育智库,为体育事业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如何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努力破解体育改革的实践难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两大战略,体育智库应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一个国家的知识生产体制和智库的组织形式深深地嵌入这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当中。因此,要了解中国智库的性质,就必须将智库的角色和功能置于中国的政治制度背景下进行理解;同样,如果要回答中国新型智库如何建设的问题,更需要首先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了解政治体系的本质,就很难理解新型智库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内部多元主义的概念
耶鲁大学的罗伯特·达尔(Robert Dahl)教授对于西方多元主义政体曾有过经典定义,他将多元主义政体划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自由化,即是否存在竞争性政治;其二是包容性,即是否有广泛的选举参与度[1]。按照这个概念界定,很难将我国的一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称为多元主义。然而,本研究认为,这种建立在西方政治发展经验之上、基于英美制度蓝本的理论不应用来机械地解释中国的政治制度。
3 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实然困境
达成普遍共识的是,决策咨询体系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与西方多党制不同,我国具有的内部多元主义特征的政治体制,是符合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渐进民主模式。在我国的决策进程中,各方政治、经济、社会群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的政治议程内部进行表达和竞争,进而影响党和政府的政策走向。
根据上文构建起的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智库在决策体系中依照距离决策层距离的不同形成了一个圈层结构。智库距离决策中心越近,其生产的智力产品则更容易被接受,因而也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与此同时,随着与决策中心的距离的缩短,其独立性也会相应减损。在这样的圈层结构中我们发现,官方智库与决策中心的距离最近,社会智库的距离最远,而高校智库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校智库相对更能在保持一定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更大的决策影响,形成较好的平衡,从而在中国特色新型体育智库体系中具有相对特殊的作用和地位。
一直以来,高校都是我国新思想新观念的发源地,汇集了我国超过80%的社科研究力量[2],同时规模庞大的在读硕博研究生也充实了高校的研究队伍,这对于智库建设的人才储备来说,具有其他类型智库望尘莫及的天然优势。同时,高校特殊的身份角色使其与决策层能够进行有效沟通,但又不像纯粹的官方智库完全受制于决策层。因此在进行决策咨询时,高校智库能够充分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实力、灵活的制度体系和广泛的合作交流,生产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智力成果,提供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正因为高校智库角色的特殊性,使其在决策咨询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近年来从中央到部委都不断倡导和支持高校进行智库建设,不仅要建设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更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战略眼光的高端智库。《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中多次强调要在高校中建设一批达到世界水平、享有国际声誉的决策咨询智库。教育部在2014 年提出明确要求,高校智库要“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和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2015 年1 月中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体育智库建设得如火如荼,但在内部多元主义的政治架构中,高校体育智库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些问题在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层面、体育院校层面和智库自身层面都有所体现。
3.1 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缺乏战略规划与相应制度
尽管中央不断倡导高校智库建设,相继出台了推动高校智库发展的政策文件,但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智库的重要性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地方政府层面更是如此。地方政府在决策时仍旧依赖更靠近决策层的政府“内脑”和部分官方智库。体育主管部门对高校体育智库的建设也主要停留在倡导层面,对于如何开展智库建设依然缺乏整体的规划布局。作为一项重要的决策咨询事业,高校体育智库的建设离不开各级政府即体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与支持。然而,体育主管部门由于对自身的需求缺乏了解,对于高校体育智库的运行机制和功能作用也不甚明了,因此难以出台相对具体而合理的体育智库发展路线图。
由于缺乏参与决策咨询的制度保障,高校体育智库实际上很难参与实际的核心决策过程。体育决策过程缺乏透明度,也没有给体育智库提供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因此,即使高校体育智库生产出优秀的智力产品,也很难对实际的决策产生有效影响。
当前国家体育总局的决策咨询主要是通过课题与项目委托的方式进行,但在委托过程中并未有效形成以体育智库为委托主体的模式,仍然停留在以高校或研究所为申报单位,个体研究人员为项目负责人的阶段。在项目经费方面也是受限于国家体育总局委托课题经费的管理办法,经费执行难问题难以解决,会严重挫伤高校体育智库参与项目研究的积极性。同时,作为项目发包方,体育总局对于项目成果的评估存在缺位现象,对于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缺乏准确把握。
3.2 体育院校资源整合不足,评价标准单一
在资源配置上,体育院校的主要资源集中于教学和学科建设方面,在体育智库建设方面缺乏有效支持。从客观角度出发,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教学和学科建设,但是智库同样可以承担教学任务,尤其在政策研究领域,智库研究人员可以将咨政实践经历与理论教学结合得更紧密。将所有资源都配置给传统的教学和学科建设,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智库的发展,也不利于体育院校自身的长远发展。
在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上,高校体育智库往往被视为传统的院系或研究机构,体育院校会进行较多的干预。虽然高校智库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侧重于政策研究,在运行机制上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将高校体育智库作为传统院系或研究机构进行管理,并不利于高校智库的良性发展。
在评价体系上,体育院校仍然停留在以学术论文、专著、获奖等为核心指标的评价体系中,侧重于理论研究,对政策研究缺乏应有的关注,也忽略了研究成果的实际贡献和咨政成效。一直以来,高校单一化的科研评价体系饱受诟病,几乎所有体育院校都没有将决策咨政报告列入考核评价指标。这种缺乏多元性的绩效评价体系,会导致研究人员基于利益导向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理论导向的论文、专著的写作和发表上,而对于更具实践性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则缺乏热情,这严重制约了高校体育智库的长远发展。
3.3 体育智库建设的现实与理想存在巨大偏差
高校体育智库建设的开展虽如火如荼,却呈现曲高和寡之势,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信息透明度过低
从信息公开来看,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智库都没有自己的独立网站或者传播媒介,已有的高校体育智库的网站亦存在建设不完善、内容不完整、浏览不便利、排版混乱等问题。现有的高校体育智库由于没有独立结算条件,通常不公布其经费来源和支出,而国外知名的智库一般都会在其官网公布经费来源和支出,有的还会公布其财务审计报告。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的经费来源与支出透明度低,一方面反映其管理制度,尤其是财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体育智库的投入和产出缺乏考核和监督机制,也不得不令人质疑其独立性和研究效率,以及其经费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匹配度。
3.3.2 大部分高校体育智库是纯学术研究中心或虚体,严重缺乏政策影响力
虽然凭借着政策的东风,高校体育智库建设如雨后春笋,但是真正能称之为“智库”的却极少,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体育智库更是不存在。我国高校体育智库的角色不明晰,自身定位有偏差。院系科研机构与智库的界限模糊,部分自称体育智库的研究机构实际上并没有发挥智库功能。现有大量的高校体育智库要么是虚体,全部由兼职人员构成;或者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中心,极少做政策研究工作;或者是在原来的学术研究中心的基础之上再挂一块牌子,实际上是同一套人马。高校体育智库这种有名无实、有库无智的状况十分普遍,严重破坏了智库发展生态,甚至有些高校体育智库是为了获得补贴而成立的,影响了整个体育智库建设的风气,不仅不利于政策研究,对学术研究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3.3.3 高校智库的投入和产出缺乏考核和监督机制,经费来源单一
高校体育智库的经费来源单一,多为学校资助或政府资助,导致高校体育智库严重依赖院校和政府。一方面,为了迎合高校的评价体系,体育智库的研究人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用于学术研究和论文发表,对于政策研究关注较少;另一方面,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通常将特定的政策问题形成课题项目或选题指南通过竞标或定向委托等方式要求体育智库提供政策建议或形成政策备选方案,体育智库所提交的课题结题报告会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一定程度上影响决策的制定。但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在于选题指向性明确,只有符合政府期望方向的选题才会被纳入考量的范围,智库并没有过多的研究自主性。而为了迎合项目需求获得资金支持和形成决策影响力,高校体育智库常常量体裁衣,不是以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而是以主管部门的要求来指导项目的开展。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智库丧失了应有的独立性,也很难产生应有的效应。
4 高校体育智库建设困境的破解思路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体育智库的发展受制于内部多元主义的权力格局,与决策中心的距离使得高校体育智库不易受到决策层的充分重视,其生产的咨政产品即使高质,也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咨政渠道而无法实现对政策的影响。但在仔细梳理后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智库的困境的形成与高校传统的知识生产机制密不可分[3]。
建设高质量的高校体育智库,对于推动体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从整体上讲,要建设好高校体育智库,首先需要树立良好的风气,杜绝盲目上马、有“库”无“智”的不正之风,维护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良好发展生态。
除此之外,还要推动协同机制改革,突破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通过建立校府、校校、校所之间强强联合的合作模式,形成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改变当前体育智库封闭分散、各自为战的局面,从而推动一流高校体育智库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