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千鹤四题
2019-01-27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周丹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 周丹
几十年过去了,千鹤乡已重新并入梅城镇,看到农民富了、农村变美了,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也感到有些问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综合施策
1976年7月我插队下乡当知青,当年农村很穷、农民很苦。后来,到千鹤乡任党委副书记,就立志要为农村多做工作、为农民多办实事。这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期间,回到千鹤调研。几十年过去了,千鹤乡已重新并入梅城镇,看到农民富了、农村变美了,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也感到有一些问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当前与长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维度深入调研,综合施策。
千年古城的复兴
建德市梅城镇地处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交汇处,是一座具有传统山水格局的古城典范。盛时的梅城,江面白帆点点,码头车水马龙,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城楼牌坊鳞次栉比,是一座山水如画、名士辈出、物产丰饶、商贾云集的水路重埠。这座有近1800年历史的古城,是至今长三角地区唯一一座州府规制清晰、街巷肌理完整、历史文脉可寻、人文遗存丰厚的活态古城。虽然曾经的繁华已经逝去,但梅城古城的复兴梦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里。如今梅城这座千年古城终于迎来了千载难逢、焕发生机的历史性机遇。“天时”: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打开了发展新路径。省委车俊书记的批示对梅城提出“打造新时代美丽城镇,再现‘千年古府’新面貌”的新要求;“地利”:随着金建、临建高速公路和杭黄、杭衢高铁的建成,梅城作为杭州都市区向西辐射的重要节点,将向“水路、公路、高速、高铁”复合式区域交通枢纽转变,而在建设“美丽大花园”的格局中,梅城又处于钱塘江文化带上;“人和”:市、县、镇三级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里的决策部署,合力推进梅城古城的综合保护和开发。去年梅城镇政府与杭州运河集团签订合作协议,争取用五年时间基本恢复严州古城原貌,重现千年府城风貌;今年建德市政府与省文化和旅游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规划把梅城古城打造成为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的样板镇,争创全国首批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梅城古城的综合保护和开发,要正确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在空间布局上,把握好“老”与“新”的关系。严格新、老城区的功能定位和布局,梅城老城以保护修复为主,合理划定保护区范围,不增加新的生产建设型区块和设施。新城区布局学校、医院、大型商场、市民广场等设施,优化提升产业层次和结构,布局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型服务业。二是在生态环境上,把握好“山”与“水”的关系。进一步增加乌龙山和南高峰、北高峰山麓的森林覆盖面和蓄积量,改善三江口的水生态环境,提升东湖、西湖的水质标准,留足生态空间,加强古城周边自然山水的融合,使山与水相互协调、交相辉映。三是在古城修复上,把握好“真”与“假”的关系。要特别注重原生态,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原则,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四是在文化建设上,把握好“形”与“魂”的关系。梅城古城目前仍保留不少文物古迹,要做到护其根、传其史、扬其韵、复其魂,体现古城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让“形”与“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妇女能顶半边天”
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后农民分得了田地,不少农户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千鹤村妇女打破传统世俗,走出家庭、走上田间地头,投身农业生产。时任建德县妇联主任胡采薇到千鹤蹲点,写了一篇题为《千鹤农业社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夏收夏种中劳动力不足的困难》的调研报告,刊登在1955年5月的《浙江农村工作通讯》上,同年9月,该文被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入《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主席亲自将题目改为《发动妇女投入生产,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并写了长达500余字的按语。在长期的实践中,锤炼并形成了“男女平等,不等不靠,敢想敢干,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的千鹤妇女精神,为后来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著名论断提供了丰厚的思想养料。
60多年过去了,千鹤妇女精神仍然是鼓舞新一代妇女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引领着当代妇女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从建德千鹤乡走出来的女企业家——潘秋梅,就是新时代“千鹤妇女精神”的实践者和传承者。她曾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十大农民女状元、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十大标兵等荣誉称号。“小小倒笃菜,能做大市场”,就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对潘秋梅的鼓励。她以当地的传统特产倒笃菜为起点,先后开发了严州干菜鸭、方腊酱等为主打的“秋梅”牌八大系列产品,使原来的乡野小菜一跃成为走向市场的品牌商品,成为飞向蓝天的航空食品。如今她又筹谋创办建德状元饼连锁店,计划五年内达到2000家加盟店的规模。她的创业热情深刻感染了周围的妇女姐妹,大家互帮互学、艰苦创业、抱团发展,合力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调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千鹤妇女精神”是浙江乃至全国妇女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发扬光大,引导和发动广大妇女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大业,在新时代为实现中国梦、为浙江“两个高水平”建设,充分发挥妇女的“半边天”作用。
乡镇也要编制发展规划
这次调研,踏看了乡镇工业功能区、水库、学校等,当地老干部一边介绍情况一边对我说:这些都是当年您主持编制的《千鹤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中规划建设的内容,如今都变成了现实。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编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能够付诸实施、变成现实,使我们从中得到一个认识和启示: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且与时俱进地创新和提升,才能经得起时间、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新一轮“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开始启动,乡镇一级是否需要编制一直有争议。从调研的情况看,乡镇一级尤其是重点乡镇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一是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应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系;二是原来区委、区公所管辖的小乡镇,经过几轮“撒扩并”,区域面积不断扩大,现在的乡镇已是过去两三个甚至四五个小乡镇组成,需要统筹规划和布局;三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充实,区域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都需要通过规划编制来实施和落实;四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一般只编制到省、市,需要乡镇发展规划的支撑;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都已编制到乡村,也需要乡镇发展规划的引导。建议把乡镇“十四五”规划纳入市县发展规划体系,作为市县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选择若干重点乡镇编制“十四五”规划,如综合改革试点镇、培育小城市的建制镇等大镇强镇,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省发展改革委对口帮扶的泰顺县司前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已纳入今年“三服务”的内容之一。省级有关单位要加强对乡镇“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
深化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记得当年千鹤乡每个行政村都设有一个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村民有点“头痛脑热”的就到卫生室配点药或打个针,病情较重的则送到乡镇卫生院或县医院治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和设施水平不断提高,有条件的农民生了大病还可送到省城和地市医院治疗。这次回到农村,看到不少村里仍有卫生室,但大多“承包”给个人经营,尽管有行医资质和规章制度,但管理是否到位、医疗质量和收费标准是否合理,仍然心有余悸。村民反映,现在交通方便、看病不难,通过互联网还能挂到省城和地市医院门诊的号子或住院,难的是看病太“贵”,医疗费用难以承受。目前富裕的农民看病基本不成问题,但低收入农户的医疗保障水平较低,一些农户因病致贫、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对比前些年到国外考察研修的情况,我国城乡居民医疗公共服务水平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不可相比,但与印度、埃及等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全民医疗”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和短板,这也是深化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以借鉴的。从目前地方医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看,省、市、县和乡镇四级医院和卫生院与相应的行政层级相匹配,这几年推行以医疗资源下沉、医务人员下沉为主要内容的“双下沉”,通过医联体、区域医学共享中心、专家工作站、远程会诊等载体,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群众就医满意度,但是,随着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异地看病挂号和医保结算十分便利,不少有条件的农民还是拥向省会城市和地市城市就医,造成“看小病进大医院”,挤占紧缺的高端医疗资源。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调整和优化医疗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标准、规范就医层级和医保报销制度等方面下功夫,还要鼓励支持发展民办医疗机构,形成分层次、多元化的医疗服务体系。同时,随着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优化和改善饮食结构,避免“富了猛吃大块肉”,防止出现农民“富贵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