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工作的大忌之五:“全”
2019-01-27刘亭
我们不但要有四平八稳、四梁八柱的全面性,更要有在此基础上“举旗抓纲、纲举目张”、“聚焦重点、以点带面”的突破性,也才能赢取工作的主动和实效
我在思忖,经济工作的大忌写到了“之五”,会不会“太全”了?而恰恰这篇,主攻的正是这个“全”字!“全”意即全面的、普遍的联系和转化,而这正是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好的东西不当使用,或许就有可能把好事办成了坏事。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见怪不怪的现象来说吧:一是“职能全”。党中央和国务院肯定是要“全”的,但到了各地方、各部门、各机构,是否都要看样学画、如法炮制呢?恐怕就不一定了。但现在,职能“大而全”、“小而全”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好像大家都在努力以跨层次和本层次无所不包的“职能全”,来证明自身地位和作用的“高大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件事往往是“四世同堂、九龙治水。”谁说了都算,但谁说了也都不算;每次行政改革,撤并机构都吵得莫衷一是、不亦乐乎,但最后“下架”谁都是“天大的难题”;而在其后的运行期中,总会有众多的新机构和所谓的“临时机构”,又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出来和成长起来。在此状况之下,更遑论在“简政”前提下的“精兵”文章,到底该怎样做下去了……
二是“部署全”。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无论地方各层级还是机构各层级,上下一般粗,高低一样细。其实高层的部署,往往都是宏观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的“精神”,譬如方向、道路、思路、原则,布局、重点,如此等等。但下沉到中层和基层,一级就要比一级说得更实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密切结合本地实际,出些个实招力策、实措力举,并执行到位,扎实显效,才是当下各地方、各部门、各机构真正最需要做好的……
三是“改革全”。党中央和国务院因对改革的研究和推动,主要是搞好改革的顶层设计、试点授权和点面推进。譬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洋洋洒洒几万余言。改革既是发展的动力,也是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我常说:“改革到哪里,发展就会到哪里”,“全面深化改革到哪里,现代化高质量的发展也就会到哪里”。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部门、不同的机构,都要把面上要求的改革,类似“推平头式”地都来一遍。现在改革领域的一个不良趋势是日常工作“改革化”:明明就是些常规性的工作,但只要包上改革的“一层外衣”,或戴上改革的“一顶帽子”,改革的“差事”就满可以交账了。这种把触及“奶酪”的改革平庸化为日常工作的做法,本是混淆了两者的重大实质性差别所致,但也与貌似全面的惯性思维有关。
以上“三全”的弊端存在,虽说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立场和态度问题。但如不加防治、愈演愈烈,则足可以造成经济工作战线的混乱和低效:用人甚多,帑币靡费;声势烜赫,疲于奔命;但最后似乎又效果不彰,啥也没突破,啥也没留下。时间久了,不但难以践行始终如一,久久为功,而且容易因此造成一地鸡毛,人心涣散。
辩证法的精髓不在两点论,更在重点论;不在多侧面,更在“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那才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我们不但要有四平八稳、四梁八柱的全面性,更要有在此基础上“举旗抓纲、纲举目张”、“聚焦重点、以点带面”的突破性,也才能赢取工作的主动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