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实施标准化“五大工程”助推高质量发展
2019-01-27
(江西省标准化研究院,南昌 33004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指出“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国将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以标准化助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中国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积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强化标准引领,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可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标准引领与支撑。为此,笔者结合标准化工作实际,就新形势下如何助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 着力实施“标准引领”工程,以“高标准”加速创新发展
标准与创新相结合,所产生的“乘数效应”能更好地加速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加速高技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强有力的增长动力。
(1)要加速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完善优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充分激发技术标准创新活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的互动支撑能力。[1]加速开展我国技术标准战略研究,重点开展科技创新与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协同、技术标准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作用效果定量评估技术、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战略相结合等战略性问题研究。鼓励创新型企业开展技术标准战略研究,重点研究企业产品生命周期、产业链竞争中的技术标准实施策略,促进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2]
(2)要加速高技术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将产学研用相结合,统筹部署产品技术研发、技术标准研制与产业化推广。着眼于新兴领域技术创新,着力于产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标准的需求,围绕新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食品制造技术、智能绿色服务制造技术、现代服务技术、新材料技术、高效清洁能源技术等技术融合度、创新活跃度较高的领域,突出创新链、产业链标准化资源整合,及时制定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创新技术标准,利用技术标准加速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进程、缩短产业化周期,加快市场化推广。
(3)要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与创新标准快速转化机制、实施机制、评价评估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标准的工作机制,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标准试点工作,研制科技计划成果向创新标准转化工作指南,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创新标准的方法研究,以标准化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专利化、产业化、市场化。建立标准化奖励、重大项目补助机制,探索设立“标准创新基金”,推动开展“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活动,引导市场主体从标准化工作规则的被动执行者向主动制定者转变,激励市场主体将创新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先进技术标准。
2 着力实施“标准提升”工程,以“活标准”促进协调发展
标准化有利于促进产业协调、区域协调、城乡协调,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畅通,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要促进产业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为主线,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在现代农业方面,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施农产品安全标准化工程,构建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在工业领域方面,重点推进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标准化,持续推进国家高端制造标准化试点工作,用先进标准助推制造业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之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研究制定生活性和生产性服务业标准化发展规划,加快第三产业标准体系的构建,促进金融、物流、旅游、养老、家政等服务业标准的有效供给。
(2)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产业结构布局,以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重点,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标准化协调发展新机制,紧贴特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问题,挖掘发展特色和资源禀赋优势,制定并实施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优化区域资源的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发展质量和水平。加快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统筹考虑城市治理工作需要、利益相关方诉求和不同规模城市特点,推进部分城市积极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试点,推动标准创新型城市创建,提高城市群发展质量。
(3)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等重点领域,研究编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3],基本覆盖新型城镇化建设各环节、各方面,满足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开展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示范,研究制定用于指导与评价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基础通用标准、相关配套标准,推动标准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应用和实施,提升新型城镇化标准化水平。以标准化理念引领“美丽乡村”建设,推动“美丽乡村”标准升级。
3 着力实施“标准筑篱”工程,以“严标准”支撑绿色发展
标准化是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支撑绿色发展的有效举措。
(1)要支撑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有效降低污染水平为目标,强化源头治理,继续落实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治污减霾、碧水蓝天标准化行动。抓紧出台一批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大重点行业节能节水标准制修订力度,不断提高汽车燃料经济性标准水平,助力机动车污染防治。大力推进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和农用污染物控制等标准制修订工作,系统构建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4]针对产能过剩行业,大力实施化解产能过剩标准支撑行动,引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要支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建立健全绿色制造标准体系、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发布统一的绿色产品标识、标准清单,大力推进绿色城市、绿色园区、绿色经济发展,有效支撑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制修订新能源汽车技术标准和燃油经济性标准。加强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标准研究,研究制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设计和评价验收标准体系,修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制定绿色建材标准。推进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研究,重点制修订绿色交通评价等标准。加快公共机构能源管理体系、节约型公共机构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
(3)要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标准化工程,以“生态+”理念为引领,推进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利用和生态保护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重要生态、环境标准研制,加快能效能耗、碳排放、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标准研制,推进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标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明评价等有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优化生态文明标准化体系结构。研制“绿色生态”品牌相关标准,完善品牌评价标准体系,推动产业链品牌建设,提升绿色生态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4 着力实施“标准破垒”工程,以“硬标准”推动开放发展
标准是世界通用技术语言,世界各国通过标准建立合作关系、统一市场规则。在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国际贸易、技术交流等方面,标准化具有“国际通行证”作用,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是控制国际竞争制高点的战略资源。
(1)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ISO/IEC 常任理事国、常任成员等作用,推动形成以市场主体为基础、相关方协同参与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格局,优化市场主体和社会团体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长效机制。重点围绕5G 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信息技术等优势特色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提出更多高质量的国际标准提案,主导或参与制定相关国际标准,让更多中国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转化为国际标准,逐步提高我国主导制定国际标准比例,提升我国对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2)要积极主动深化标准化国际合作。继续实施《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完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化信息平台,积极发挥标准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服务支撑作用,进一步深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标准化务实合作与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设施联通、政策沟通、贸易畅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逐步建立完善与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在经济贸易、科技合作等方面的标准化合作机制,加强农业食品、高速铁路、智能制造、民用核能、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工业等领域标准化工作。深化与东盟、东北亚、南亚、拉美、非洲、金砖等国家标准化机构交流与合作。
(3)要积极主动推进国内外标准互认。要加强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实施国际标准转化专项计划,探索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同步制定机制,推动重点领域先进适用国际标准的转化,全面提升我国标准与国外先进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持续开展国际国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及与我国技术标准的比对研究,大力推进我国自主技术标准向海外推广的共性技术研究以及我国标准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适用性研究和实质性应用,促进对外贸易从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效益提升[2]。
5 着力实施“标准支撑”工程,以“暖标准”助力共享发展
标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方法,是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的重要工具。在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标准化具有支撑作用,日益成为重要的抓手。
(1)要助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借助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可以整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资源,创新国家治理模式,推动实现政府治理行为规范化和社会治理资源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要探索用标准化方式构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教育、公共安全、就业、医疗等领域标准体系,强化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快防灾减灾救灾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强社会信用标准体系建设,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推进社会更加公平、更为有序发展。
(2)要助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2020 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脱贫任务艰巨而繁重。要围绕精准识别、产业开发、扶贫保障、扶贫成效评估、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等重点、难点领域,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科学支撑和有效保障扶贫脱贫工作,让目标对象更精准、确保“扶真贫”,让资源配置更精准、确保“真扶贫”,让脱贫成效更精准、确保“真脱贫”,全力助推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3)要助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公共文化、公共教育、公共体育、公共安全、劳动就业、城乡医疗等重点领域服务标准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制修订、实施和评估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重点加快研制托育机构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标准,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质量安全水平;开展养老服务标准提升专项行动,完善普惠养老、智慧养老、医养结合、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统筹推进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工作,探索建立与社区需求相适应,与残疾人设施产品标准、无障碍环境标准相配套的残疾人服务标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