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台州被列入“收缩型城市”名单
2019-01-27□
□
今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首次使用了“收缩型城市”概念。随后,网络上开始流传3个版本的“收缩型城市”名单,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吴康研究提出的版本将台州列为东南省市唯一的“结构性危机型城市”,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收缩型城市”概念由德国学者菲利普·奥斯瓦尔特提出,是指城市人口逐渐流失、失去经济发展活力的现象。“收缩型城市”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且由于基础数据缺失、不透明情况严重、人口统计口径差异等原因,历来不乏争议。本文通过分析“收缩型城市”通常关注的人口、产业、经济等指标后认为,台州主要城市发展指标表现良好,不宜列入“收缩型城市”名单,但也存在人口净流入机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严重、市区融合发展亟需提速、民生领域发展欠账较多等问题,亟需引起各方关注。
台州城市发展稳步向好
人口总量稳定增长。台州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区人口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约2.23万、2.78万、0.95万,其中城区人口增长相对缓慢,但常住人口始终多于户籍人口(而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的“户口倒挂”现象是“收缩型城市”的重要特征)。人口自然增量维持在较高水平,但自然增长率逐年波动下滑。在校学生数连续7年稳定在86万人以上。城市化率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升约1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波动上升。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台州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1458.48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4874.67亿元,年均增长284.68亿元,并于2017年顺利迈入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人均GDP年均增长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产增加值比重由7.27∶53.74∶38.99调整为5.42∶44.77∶49.81,产业结构从“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从业人员比重由27.4:38.5:34.1调整为16.7∶45.0∶38.3,就业结构维持“二三一”。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逐年提升,其中三产产值占比于2014年超过二产产值占比。就业结构基本匹配产业结构,2006年以来,累计约10.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增加值占比最低的农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经济活力日益激发。2006-2018年,台州地方财政收入、建成区面积、人均GDP逐年增长(国际上将这3项指标下降的地区定义为恶性收缩城市),12年间分别增长了4.0倍、0.3倍、2.1倍,城市保持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期,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1.3倍,人均收入保持较快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3.6倍,居民购买力逐渐增强;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7倍,生产生活日益活跃。
台州城市发展存在隐忧
人口净流入机械负增长。2008年,台州人口净流入出现“拐点”,当年实现净增长15552人,其中省内迁入净增长7130人、省外迁入净增长8422人,3项指标均达到历史峰值。2016年,台州人口净流入出现机械负增长,且降幅逐年扩大,2017年和2018年分别负增长249%、137%。分省内、省外看,2012年起省内人口净流入出现负增长,且逐年扩大;省外人口净流入维持较高水平,但出现波动下降,说明台州对省外人口吸引力高于省内。流动人口在册数下降趋势显现,2017年、2018年均下降5000-6000人。省内大城市是台州外流人口主要目的地,2018年共迁往杭甬11292人,占省内外流人口总量的63%。
人口老龄化趋势逐渐加快。根据“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10%”的国际定义,台州早于2006年即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且以老龄人口占比每两年增加1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加速老龄化。其他年龄段人口中,18-34岁青壮年人口占比下降较为明显,从2006年的25.5%下降到2018年19.77%;0-17岁未成年人口、35-59岁中年人口占比变化不明显,其中未成年人口占比12年里下降了1.39个百分点。未来台州将面临人口净流入负增长、本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双重压力,劳动人口逐年下降,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较大挑战。
市区融合发展亟需提速。中心城市逐渐摆脱县域发展路径,但受组团式格局、撤地设市时间短、教育医疗短板明显等因素制约,市区融合发展能级较低,融合态势需要向更高层次推进。2018年,市区生产总值集中度和首位度分别为0.37、1.66,均居全省第八,全省排名靠后,前者比温州、绍兴低0.03个和0.22个百分点,后者比温州、绍兴低0.56个和0.96个百分点。市区产城融合度较低,城市化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不足。产业结构偏传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较为薄弱,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三区“人心距离”较远,“台州人”理念不够深入,市民对市区的文化认同和心理认同较弱。
民生领域发展欠账较多。教育方面,只有天台、路桥、椒江列入“教育基本现代化县”,创成比例居全省第十,黄岩、三门“基础教育重点县”还未摘帽。高等教育发展滞后,高等院校只有4所,宁波、温州、绍兴分别有15所、11所、11所,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台率和在外就读毕业生返台率较低。医疗方面,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12岁,省内多数地区已超80岁。高层次医务人才匮乏,学科建设滞后,城乡发展不均衡,外出就医现象增多。市区医疗资源不足,只有1家三甲医院,温州、绍兴市区分别有6家、5家。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城乡规划层次低、半城市化现象突出、城市建管水平低等“缺陷”,垃圾填埋处理、污水管网、地下空间开发等都比较滞后。
台州城市发展受困原因分析
受宏观环境影响,全国流动人口减少。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成渝、汉中、长株潭等城市群兴起,西安、成都、武汉等中西部城市先后发布人才新政,东中西部就业差距逐步缩小。此外,东部地区房租等生活成本不断上升,而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东部省市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正在减弱。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近三年全国流动人口分别下降82万、171万、600万,台州人口净流入负增长与全国趋势基本同步。
受区域劣势影响,台州引才留才能力弱。受地理条件影响,台州区位优势不如杭州、宁波,城市知名度较低。近年来,随着高铁出行的便利化,沪杭甬等区域中心城市对台州发展资源的“虹吸效应”逐渐加大。2008年,台州人口净流入达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这与当年开通高铁存在某种“巧合”。2018年,全市新引进大学生3.5万人,总量居全省第七,同比仅增长4.6%,增幅居全省倒数第二。2016-2018年,台州学院毕业生留台比例仅24.5%。部分高收入家庭子女往往小学初中阶段就开始外出求学,且毕业后留在外地就业,造成台州人才和财富的双重流失。
受产业升级影响,台州劳动力需求减少。近年来,“机器换人”、“企业上云”、“智慧物流”等新生产方式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推动产业从传统向现代、低端向中高端、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对劳动力尤其是低端劳动力需求大幅减少,同时高端人才缺口逐年加大,“外籍人才引不进”和“本地人才留不住”并存的现象愈发明显。如2017-2018年,利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4亿元实施全过程自动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提高20%-30%、减员30%。
促进台州城市发展意见建议
转变城市发展规划思路。牢固树立城市建设“小而美”理念,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杜绝“摊大饼式”建设模式,追求内涵发展、精明发展,坚持以增强市民幸福感为城市发展终极目标。
加快推进市区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市区融合发展统筹推进机制,加快完善配套公共设施,在交通通讯、公厕革命、垃圾革命、水务一体化、教育一体化、社保财政兜底等方面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着力培育就业新增长点。毫不动摇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大力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第三产业。鼓励自主创业发展小微企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实现经济和就业同步增长。
加大引才留才工作力度。盯牢跻身“全省人才工作第一方阵”目标,严格贯彻落实《台州人才新政三十条》,紧密对接人才需求,精心设计服务举措,着重引进高端研发人才、技术工匠、高校毕业生,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