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现代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养路径研究
2019-01-27程芬
程芬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430205)
1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经济的发展,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缺口越来越大,职业教育在此背景下蓬勃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1]。企业升级、产业转型促使现代企业需要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对于职工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上所述,通过对技能型人才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的内涵分析,探讨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育中的意义,提出培育职业素养的途径,促进技能型人才学习期间树立正确的“三观”,为现代职业院校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2 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内涵分析
随着社会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工匠精神”提及范围也不断增大,内涵也在丰富。绝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同“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不仅有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内在体现,也是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行为外在表现。职业素养是从长期工作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品质和职业素质,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与行为表现两方面内容。良好的职业素养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才能形成,形成的职业素养不仅对本人工作的提升有帮助,更能促进行业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职业院校不仅要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要让学生具有正确的“三观”,需要相关职业院校通过合适的形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中的重要部分,相关院校通过将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从而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水平的爱岗敬业的人才。
3 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职业素养培育中的意义
将工匠精神作为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引领思想能够促进其素养培养的发展线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养提供支撑,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3.1 工匠精神能够提升人才对职业素养的认可
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对工作岗位的设施设备熟练操作,还需要具备爱岗敬业、追求价值的精神。职业技能是技能型人才进入行业的基础,职业素养才是人才发展根基,技能型人才能否在岗位上不断发展、进步,良好的职业素养必不可少。我国现在正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智造强国迈进,诸多行业进行了升级,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出现不少缺口,培养优秀的技能人才成为现代职业院校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工匠精神能够提升人才的职业态度
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时有效地融入工匠精神能够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态度,使他们无论在什么岗位、从事何种职业都具备一种端正的心态,促进其在岗位上更上一个台阶。新形势下职业院校的学生个性鲜明,需要通过探索不同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工匠精神”的内核根植于学生的内心,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成为中国制造的坚实基础、中国创造的有生力量。
4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素养培育的路径
职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技能,还需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进入工作岗位后,他们把这种精神融入工作,融入职业生涯,在不同行业中践行着工匠精神。因此在新形势下,技能型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确定相关人才素养培养路径,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我国经济、企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
4.1 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现在全国各地职业院校都重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多渠道地进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依据市场的需求与“现代学徒制”相融合,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时间内精神得到升华,把“工匠精神”融入内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4.2 将培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将工匠精神培育内容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可以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分别分析。
第一课堂培养职业素养时需要考虑不同课程、不同专业的特点对症下药。思政课程中可以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播,并进行先进个人事迹的学习;专业课程中可以通过将行业内的榜样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学;实践课程可以用实际的作品让学生感知工匠文化、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岗位责任感与建设社会的使命感。
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时需要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其职业素养。具体来说,可以将工匠精神列入日常教育。采用“每周一学”的形式结合班会将工匠精神的精髓贯穿于整个生活过程。同时,将工匠精神与学生的生活习惯相结合,锻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尚的精神追求,从而提升学生“三观”的境界。
4.3 建立“互联网+”的工匠学习平台
“互联网+”的时代,需要发挥信息化手段来对工匠精神的精髓进行传播,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手机、电脑等)对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和就业工作后成长阶段进行培育,让学生能够从身边产生工匠精神的共鸣。通过“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实现高职教育终身学习的目标,长期培养“工匠精神”与“技能能手”。
4.4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单靠职业院校自身的能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其他社会的力量一起努力。在培养技能型、工匠型人才过程中,需要强化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将企业的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案例、精神引入学校。通过设立订单班、学徒制试点班将企业技能人员请到学校,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缩小学生与企业要求的距离的同时也将企业的要求带进学校,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组建企业深度参与的协同育人平台。企业的技能人才可以进入学校讲解实践,学校专业教师也要进入企业进行学习、指导,实现企业研发有学校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基地建设有企业人员指导的良性循环。同时,现代职业院校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技能传授。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队伍,需要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来建立优势互补的教学团队,与企业优秀的实践教师一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5 校园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
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还能促进学生将其付诸行动。职业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同时还需要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通过增加“工匠精神”的培养活动、讲座、参观以及优秀的校友回校访谈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和专注执着的工作作风,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5 结语
现代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养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及企业共同努力,有机结合才能让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具有“工匠精神”。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质量的不断提高,职业院校需要做好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帮助引导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新形势下需要着眼于未来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构建工匠精神,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