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贸易与FDI对经济绩效的影响分析
2019-01-27田朔
田朔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 淄博255012)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保持高速增长,出口贸易是重要推动力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低劳动成本以及招商引资的强势政府支持。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更应重视综合经济绩效的提升,而不是过去的唯GDP 论。无论是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还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践,都将战略性贸易政策和吸引外资视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推进因素。现有贸易理论较多地从供给角度考虑OFDI 和出口贸易这两种国际化路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而面向东道国需求的进口贸易和FDI 的绩效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将基于长期经济增长的构成因素——生产要素的质和量,从资本积累、就业水平、技术溢出及政府税收等角度来分析进口贸易和FDI 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影响[1]。
2 进口贸易与FDI 对经济绩效的影响
第一,资本积累方面,发达国家资本品价格相对较低,因而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资本品,从而提高资本积累的效率(Herrerias and Orts,2013),但进口贸易与FDI 类似也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跨国公司对东道国进行投资的直接经济效应体现为带来资本的积累(Chenery 和Strout,1966),可通过产业间的前后项联系促进东道国资本的扩展,还可通过示范效应,节约东道国企业生产成本,扩大投资,实现资本深化,但也有研究认为FDI 会抑制国内投资,产生“市场攫取效应”(Aitken 等人,1997)。
第二,就业水平方面,目前关于进口贸易和就业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统一,Baldwin(2002)研究发现,进口渗透的增加会使制造业工人的失业风险增加,俞会新和薛敬孝(2002)利用1995-2000年期间中国工业数据研究发现进口渗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不显著。FDI 对东道国的就业具有直接吸收劳动力的就业创造效应[2],也会因对本土企业的竞争而产生就业挤出效应(Bekhet and Mugableh,2013),创造与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外资与内资的关系(挤入或挤出)、生产产品与国内企业相似性以及与内资企业关联度等多个因素(Kambayashi and Kiyota,2014;Brincikova and Darmo,2014)。
第三,技术溢出方面,消费品的进口将引致本国进口竞争企业的创新活动,因而本国的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实现长期的产出增加。资本品及中间产品的进口使得本国企业从事多样化及专业化的生产,获得显著的技术溢出(Coe et al.,1997;Keller,2002 等)。FDI 可以通过对国外技术知识的直接学习(技术转移、示范效应及人力资本的流动)、联系效应(产业间的前、后项联系)以及R&D 当地化等途径产生技术溢出(李平,2006)。然而,现有研究指出FDI 的增长效应并不总是正向的,将取决于东道国政策环境、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等吸收能力(Shahbaz et al,2011;Hsu and Wu,2009)。
第四,政府税收方面,进口企业除缴纳进口关税外,还包括增值税及营业税,显著增加政府税收。FDI 被普通认为是“资本、技术、营销、管理”的结合体(Cheng and Kwan,2000),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受到发展中东道国青睐[3],又因为发展中投资东道国把税收优惠看作是吸引FDI 的重要途径,终导致政府倾向于实施FDI 税收激励政策,从而FDI 更多地是降低了政府税收。
3 结语
综上所述,进口贸易和FDI 都可以从资本积累、就业增加、技术溢出及政府税收等方面对东道国经济增长质量产生综合影响,现有关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通常选择GDP 或人均GDP 来衡量经济增长。因而,突破经济增长单一指标的界定,构建综合的经济增长质量(绩效)指标,将生产要素、技术水平以及最终产出等多维因素纳入,将更合理地诠释经济增长这一概念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按投资动机FDI 可归为出口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大类,前者是FDI 利用东道国生产要素在东道国从事生产活动,最终产品销往母国或第三国,后者面向的才是东道国的国内需求[4],但目前鲜有文献将市场导向型FDI 与进口贸易纳入统一框架来考察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新常态下中等收入陷阱等各种特征逐渐显现,无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还是过去以非国民待遇为特征的粗放式外资引进政策,在动态发展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中,皆需在理论上和实证上重新进行考量。基于国内需求的进口贸易和市场导向型FDI 比较两者对经济绩效提升的贡献,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较有意义的探讨,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