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探究

2019-01-27■谢

质量与市场 2019年23期
关键词: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化

■谢 姗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引 言

现今,我国城镇化新模式建设工作方兴未艾,要想优化城镇建设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合理性、可行性城镇建设模式,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工作助力,从整体上提高城镇经济效益。可见,城镇化建设关键期实施新模式具有分析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效率,早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1 城镇化建设发展现状

城镇化指的是城市化进程,城镇化建设速度间接反映城市发展情况。截至2016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截止2018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3.3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58%;预计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有望达70%。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逐年加快,意味着城市数量及城市规模以较快速度增长[1]。当前,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城镇建设成效显而易见,且城镇布局趋近合理化、城镇体系日渐完善,要想持续保持城镇化良好发展态势,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适当创新并合理运用城镇化建设发展新模式。

2 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面临的机遇

习近平新时代下,城镇化建设获得了良好机遇,201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有关新型城镇化建设任务,如深入革新户籍制度、推动中小城市同步发展,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方向,进而取得城镇化优质发展效果,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高度关注,对于建设主体来说,应秉持绿色、创新、共享、协同等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内需潜力,为市场经济常态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我国现已进入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决胜时期,在这一时期,国民经济总值持续升高,这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大学生生力军为其提供人力保障,使得城镇化建设发展工作稳步推进[3]。除此之外,城镇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精致化发展模式转换,意味着城镇化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当前国家正向指导城镇化战略格局调整工作,通过划分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来逐步推进城镇化建设。

2.2 面临的挑战

城镇化建设虽明显提速,但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优化。现今,城镇化建设面临一定挑战,如城市规模盲目增长、城市管理水平偏低、区域发展失衡、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功能不够完善等。我国部分地区高度重视城镇化规模扩建,相对来讲,城市管理工作形式化推进,即便政绩效应大幅提高,但城镇居民优质生活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这无疑会为城镇化后续建设增加阻力。对于区域失衡发展问题,体现在中部区域城镇化水平落后于东、西部区域城镇化水平,致使区域发展差距拉大,并且城镇层级失调发展问题会随之显现。对于新兴产业缓慢发展问题,主要是因为二、三产业关系尚未平衡,所以出现产业错位发展现象,并大大增加产业结构调整难度。

3 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

3.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城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适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模式,能够迎合新时代发展需要,同时,还能从整体上提高城镇基础设施管理水平,为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助力。

首先,推行分类建设管理模式。基于市场化指数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分类,据此实施针对性管理模式。运用二级管理模式建设管理经营性或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上级机构主要为城镇委员会,下属机构为项目管理局。分类管理模式有效应用,意味着政企分离,这有利于明确管理内容、合理分配管理权责,避免出现交叉管理、职责推卸现象。同时,上级机构具备监管职能,即全过程监督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其次,推行“平台公司”管理模式。管理非经营性城镇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时,主要运用“平台公司”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管理组、管理局进行系统化管理,其中,管理组具备决策功能,管理局隶属于平台公司。平台公司在操作、执行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主要面向施工人员和设计人员传递信息。可见,这一管理模式经权责细分、专项管理实现投资精细化管理目的,尽可能减少职权滥用现象,大大提高资金利用率,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高效完成。

最后,推行“工程管理中心”管理模式。从组织结构优化这一角度出发,适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模式,促使管理工作在合理化意见指导下顺利开展。工程管理中心由经营性和非经营性管理局协同推进,其工作内容即规划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并充分准备相关资料,积极配合工程监管、验收等工作。此外,特设水利、交通、通讯等部门,经分工协作、统一管理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3.2 推动城乡统筹进程

城乡统筹进程对城镇化建设新模式实践效果有直接影响,为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应大范围实施梯度城镇化模式,这既能缓解城镇建设压力,又能有效控制城镇化建设成本,为城镇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梯度城镇化模式分为四个阶段,即诱发阶段、培育阶段、转移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时,应针对性制定发展策略,从整体上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4]。

诱发阶段城乡统筹措施:适当调整规划理念,考虑城乡规划动态性和有机性;丰富规划内容,即通过专题研究预测城镇化趋势,并分析城镇化过程,以便为规划时间制定提供参照;合理运用规划技术,经数理模型构建掌握城镇布局情况、道路等级,据此把控公共服务设施预留量。

培育阶段城乡统筹措施:打造立体化交通网,并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对其提供政策指导,以期解决就业问题;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时,实行适度超量配比模式,进而丰富公共服务资源,以此起到人口吸引、集聚作用,为城镇化建设发展提供推助力。

转移阶段城乡统筹措施:城乡资源要素转移时遵循公平性、实际性原则,并合理设计土地要素城乡流动机制,在遵循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基础上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此外,适当优化人才资源城乡流动机制,即外聘专业技术人才,并实施人才回流政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融合阶段城乡统筹措施:通过内外部文化融合加快城乡统筹进程,如构建文化交流平台、完善村组干部竞选机制,以期调动村民自治积极性,并有效缓解文化冲突。

3.3 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

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探索期间,应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否则,城镇化建设发展效果达不到预期要求,并且人与自然间矛盾会大大增加。从生态文明宜居城市打造角度来分析,应制定可行性城镇建设发展策略。

首先,大范围宣传生态治理思想。面向城镇居民组织生态治理宣教工作,以期强化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进而为绿色生态型城镇构建提供有力支持。其次,加大城镇生态产业发展力度。因为生态产业在经济效益增加、人口流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所以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将当地优势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以此增强城镇承载力,借助聚集效能实现低成本、高质量发展目的。再次,掌握宜居城镇建设要点。宜居城镇建设对象为城镇居民,因此要全面考虑居民生活习惯和居住特点,为其营造优美环境,使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并参与生态文明宜居城市建设活动。具体来说,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工作,针对高耗能、高污染等企业重点监控,并制定有效治理措施。与此同时,引导城镇居民养成环境保护、资源节约这一良好习惯,确保节能减排工作具体落实。此外,逐步推进园林建设工作,这是生态文明城市打造、城镇化优质发展的有效路径。最后,推行生态保护经济政策。生态文明背景下,城镇化建设发展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特点,当地政府大力支持环保建设工作,并主动参与环境治理项目开发活动,以期为宜居城市打造、城镇化建设注入活力。

总 结

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域下,城镇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统筹进程、打造生态文明宜居城市等措施引用城镇化建设新模式,有利于提高城镇化建设发展效率,同时,还能实现城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此外,我国城镇化后续建设及发展能够以此为铺垫,进而取得城镇常态化发展的理想效果。

猜你喜欢

城镇基础设施城镇化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5G——“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