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扬州小微工业企业创新发展路径
2019-01-27缪桂英
缪桂英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225009)
1 引言
在我国政府持续的促发展政策下,扬州市小微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日益壮大,在完善地方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增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作用显著。但同时,行业层次不高、外部环境制约及企业自身不足等矛盾突出,对地方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困境。通过对扬州市近50 家小微工业企业的抽样调查,涉及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工具、器具制造、工艺品制造、乐器漆器制造、制衣及日化等多个行业。试图通过调研与分析,寻求科学的发展路径。
2 扬州市小微工业企业发展情况
2.1 产能及景气状况
从企业对本行业的总体运行情况看:32%的企业持乐观态度,60%觉得一般,8%的企业认为运行不乐观。从企业产能利用情况看:34%的企业产能利用良好,61%利用一般,5%的企业产能利用不佳。从企业对落后产能拟采取措施看:22%的企业坚决淘汰,54%的企业准备技改,20%的企业坚持继续使用,5%的企业计划转型。
2.2 产销情况
通过企业产品层次的调查:61%的产品位于产业链中高端,39%为低端。从产品生产对环境影响看:39%的企业形成轻微污染,其他企业皆为绿色无污染。从产品市场适应情况看:66%的产品满足市场一般需求,24%的产品满足市场个性化需求,10%的产品引领市场。从产品销售形式看:直接出口的占12%,既有出口又有内销的占32%,内销占54%,仅2%为出口型大中型企业做配套产品。从企业主要产品2019年销售利润增长情况看:59%的企业在5%以下,20%的企业在5%~10%,近15%的企业在10%~20%,10%的企业无增长、发生亏损。
2.3 资金状况
从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看:76%的企业首选银行借款,5%的企业选择民间借贷,首选亲朋间互相拆借的占15%。从企业流动资金情况看:76%的企业基本正常,近15%的企业资金紧张、缺口20%以内,7%的企业资金很紧张、缺口20%以上,2%的企业资金宽裕。从企业向银行借款利息及费用率看:利率有高低,最低为6.48%,最高达13%。
2.4 技术资源状况
从研发人员数量及结构看:22%的企业有专门的研发机构且老中青结合,24%的企业有5 人以下的研发人员且以年轻人为主,近54%的企业无研发人员。从主要技术来源看:占比最高的为自身经验积累,其次为自主研发,再次顺序为外部购买、与地方高校合作、委托开发、合作企业支持、从其他企业学来。从研发侧重点看:按占比多少,依次为产品品质-实用性-核心技术-外观设计。从拥有专利技术情况看:78%的企业无专利技术,22%的企业拥有。从是否享受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看:46%的企业不享受,37%的企业不了解,也不享受,仅有17%的企业享受。从生产设备水平看:68%的企业为21世纪,32%的企业为90年代水平。
2.5 发展环境
从目前企业发展的外部政策环境看,仅有27%的企业认为较好。从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对企业的影响看,仅有12%的企业感受到措施明显有效,73%的企业感受到有措施但效果不明显,仍有15%的企业未感受到有措施。从目前面临问题调查看:用工成本上升快最为突出,其次原材料成本上升快、招工难、融资难、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层出。从面对市场竞争,企业拟采取的措施看:改进技术、降低成本为首选,其次是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加强内部管理等。
3 存在的问题
显然,从运行情况看,扬州市小微工业企业在产能利用及淘汰、产品研发及销售以及资金管理方面较之于发展初期皆有长足发展。但不难发现,种种问题如暗流阻碍了企业在行业层次的升级及产品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的攀升。
3.1 自主转型意识不强
如上文所述,仅有5%的企业拟对落后产能采取计划转型,大部分企业拟通过技术改造维持生产。显然各小微工业企业尚未充分认识到经营环境的紧迫性,缺乏长远发展的危机感。小微工业企业中多数是以业主产权为基础的家庭作坊、家族式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在创业初期能有效降低各类成本,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各种弊端也日益凸显。家族式的固有缺陷决定其很难支撑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大多数业主偏重于眼前利益,以代工或贴牌加工为主,囿于传统的小富求稳的思想,对企业转型发展少目标,缺乏足够的热情。
3.2 科技创新信心和能力不足
研发人才匮乏,研发费用无投入或投入不足。调查显示仅有12%的企业有研究机构,当年拟投入新产品开发费用在3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占17%,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2‰。一方面,小微工业企业受资金和成本的限制,较难承担科技及专有技术人员的高薪;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低,研究周期长,成果难出,且即使形成科研成果,其转化的市场情景难以预期。无论研发人员,还是资金、时间、成果,小微企业都缺乏足够的信心。
3.3 生产要素制约明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年来扬州小微工业企业招工情况不容乐观,有招工需求并找到全部所需员工的企业占比仅为5%。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求职人员减少,劳动力流动性强。在企业所缺人员中生产人员占首位,其次是市场营销人员及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的缺乏,制约着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规模发展。再者,调查显示,原材料上涨5%~10%的企业占比41%,且特定行业如工美制品业受原料供应稀缺的影响严重。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严重挤压着企业的利润空间[1]。
3.4 政企联系紧密度不够
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信息共享数据平台建立,到定额服务优惠券的发放,及小微企业员工的知识培训。每一件都是为企业办实事。但由于平台提供数据有限、优惠券服务的点并非所有企业所需,及未能从企业的角度提供所需知识和技术,致使好的政策及服务难以落地生根。调查发现,对企业是否享受政府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专项资金支持上,占比37%的企业不了解,也不享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政府和企业间相互联系和关注的密切度不够。
4 促进扬州市小微工业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供给侧改革立足于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其目标是通过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从供给或生产端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其根本点在创新,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扬州市小微工业企业要健康发展、长远发展、实现转型,创新是必由之路。
4.1 开拓思路,坚定创新立业
地方小微工业破除“小富即安”封闭理念,立足长远发展,借助国家“一带一路”的春风,走出去,积极拓展国外市场[2]。通过走近“进博会”,了解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趋势,寻求发展。从调研企业经营情况看,兼有国内外市场的企业盈利状况向好,如宝应的藕制品业,由于打开了东南亚市场及部分欧美市场。企业要发展,需要观念上的改变,有危机感、紧迫感,更要有创新的信念,和创新立业的行动。
4.2 科学管理,优化要素配置
企业发展离不开先进而科学的管理。调查显示,已有少部分企业意识到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但离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求职人员减少、原材料及用工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小微工业企业必须打破传统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有条件的企业可引入ERP 生产管理软件,通过有效的运行,能够节约人力物力、实现生产的实时管理与控制,促进企业管理效益的提升。
4.3 政企合力,建立技术支持体系
借鉴德国政府管理中小企业的成功经验,建立小微企业技术支持体系[3]。积极发挥地方大企业先进技术的引领作用,借力地方高校人力资源,推动生产要素共享,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创新能力共享。同时政府牵头成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门机构和组织,给企业出谋划策,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或不定期提高信息和职业培训,帮助解决企业科技研发中出现的资金问题,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向其解读政府出台的新政。这些专门机构和组织亦代表小微企业与政府政策部门对话,并对政府的小微企业促进政策的拟定产生重大影响。
4.4 突破行业产业边界,实现融通融合发展
结合地方资源,融合传统文化,在地缘性与国际化,传统与现代交汇处激发发展思路。源于文化的产业,可打破产业边界,创新行业产品,如玉器生产企业在玉石原料稀缺的情况下,与文化部门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再现“天下玉,扬州工”巅峰,成功实现转型。突破行业边界,实现融合发展,如日化企业与旅游业合作开创传习所和工作室,用声名在外的“扬州漆”盒包装曾经享誉世界博览会的谢馥春粉妆,使得沉寂多年的“扬州粉”再创辉煌。依托地方资源的产业,如宝应莲藕制品、高邮鸭蛋,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产品设计和包装若体现文化性,则能增强地方产品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升消费者购买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