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

2019-01-27张嘉宁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4期
关键词: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课程体系

张嘉宁

(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春130000)

1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会计行业和会计人才培养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高校会计行业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赋予高等院校教育尤其是会计专业教育新的思路、手段和模式。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优化了会计教育资源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融合,有力推动了行业、高校、教师、学生和会计学本身的深度整合,成为会计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具。

2 当前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堂教学模式简单低效

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过于偏重理论讲授,过于偏重通过书面考核的方式评估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1]。案例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一些经典案例因为时间久远、国情迥异、会计准则的更新,失去了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创新能力的意义。

2.2 教师知识结构相对滞后

高校教师视角主要聚焦于课堂教学和学术研究,对比会计专业丰富实践经验的刚性需求,在校教师通常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企业、社会运转细节的充分认知,很难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经历阅历进行授课。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技能相对欠缺,教师难以深入借助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3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成体系的计算机技术课程,外语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双语课程较少,学生难有国际视野,对会计学专业前沿内容没有概念。

在实践教学方面,专业实践课程之间缺乏有机互动联系,针对性、差异性、互补性不强。学生实践过程中集中偏向特定行业,无法满足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会计业务多元化的需求。

2.4 互联网教学效果不彰

线上教育方式手段单一,缺乏教师深度参与,效果不如预期。在线课程内容缺乏长期维护和定期考核制度,高校教师难以履行教学管理职能。

3 融合互联网技术推进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手段方法

把互联网技术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需求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素质为核心,融合对接互联网意识、技术和相关资源,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分层次、分步骤、自顶向下设计课程体系,高质量培育会计专业人才[2]。

3.1 互联网技术主动融入教师队伍建设

组织高校教师积极丰富完善知识结构,渗透互联网意识,采取培训进修、继续教育等方式,区分重点对电子报表软件、数据库等现代企业财务运维技术,进行深入了解掌握,提高计算机技术水平。同时,引进财务、金融系统具备计算机与会计复合技能人才,作为特聘专家会计专业学生授课。

3.2 互联网技术深度融入内容体系整合

重构现有教材,针对不同学业水平学生,合理筛选教学资源,实现因材施教。形成线上线下资源相互补充、各有重点,共同丰富完善的会计教学资源资料库。

3.3 互联网技术积极融入教学管理创新

引导教育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管理模式从“教师主导”转变为“学生主导”。通过在线交流,形成虚拟学习群落,采取“头脑风暴”、辩论、讨论、答疑等授课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和协作创新能力[3]。

3.4 互联网技术扎实融入实践教育建设

探索创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教学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利用“互联网+”模式,围绕市场竞争、企业管理、财务业务等要素,模拟企业真实环境。创建和开放财务教学实践平台,吸引高校、学生、企业积极有效参与。

3.5 互联网技术探索融入职业道德教育建设

把通用的思想道德、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会计行业特有的财务工作职业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设置职业道德课程、反面典型警示、先进工作模范等栏目专题,通过微课授课、互动交流、在线答题等方式,充实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

猜你喜欢

会计专业职业道德课程体系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云计算构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