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信息化基础研究
2019-01-27常瑜
常瑜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广播艺术团,北京 100866)
1 劳资管理的复杂性
劳资管理工作负责对单位各项劳动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理顺劳资关系,实现工资、福利、奖金等分配制度合理化,对单位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的劳资管理工作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事业单位的劳资管理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各项规定进行,采取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劳资工作烦琐复杂,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差错,损害职工利益和单位利益,甚至影响单位的团结稳定和健康运行,责任重大。下文结合人员调入、定岗定薪的例子来说明劳资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当单位正式调入该人员后,劳资部门就进入了为该人员定岗定薪的操作阶段:首先根据他在原单位从事的工作决定他转入本单位后的岗位类别,接着还需分析他在原单位的级别,对应到现在的岗位等级,再根据调函中他原单位出具的工资结构和等级情况,对应出事业单位相应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及其他国家规定的津贴补贴。其中,薪级工资的确定需结合其工作经历和国家历年相关的规章制度,而业务津补贴,则需结合该同志所在用人部门制定的部门绩效考核制度才能最终确定。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仅核定调入后的岗位和工资,既需要参考纵向的历史数据(如2006年工资改革规定、几次工资调标、该同志的工作经历),又需要综合比对不同部门的横向数据(如各业务部门制定的绩效考核制度),还需要参考其他维度数据(如该同志的级别、性别、民族、住房、子女等信息),复杂度不言而喻[1]。
劳资管理工作复杂而又精细,要想做好而又不出现失误非常困难,但是工资分配和劳动资源管理等工作又事关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慎之又慎。这些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事情以往都是通过每一代劳资人辛勤细致的工作来保障的,但是随着事业单位职工的增多、信息量越来越大,这项工作的挑战也越来越艰巨。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单靠人力,存在历史数据不好查、数据核算工作量大、多部门协同不便、信息无法充分共享、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倡导的“互联网+”需求。
综上,劳资管理有必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失误。当然,信息化建设的前提还是要先做好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资源总体规划和业务总体分析。
2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与人力、财力、物力和自然资源一样都是重要的资源。James Martin信息工程理论认为数据位于现代数据处理系统的中心,并提出了一整套自顶向下规划与自底向上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论。总而言之,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研究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毋庸赘述[2]。
与事业单位劳资管理信息化紧密相关的信息资源宏观上可以分为五个大类:规范性文件、组织机构、人员信息、业务信息、数据字典。这五类信息资源又各自包含很多的信息对象,信息对象之间又存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关联关系,简要分析如下:
①规范性文件,是指在劳资管理过程中需参考和遵循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劳动法”、“国人部发〔2006〕56号等文件”,以及各单位规定的绩效考核制度等,这是一类重要的信息资源。
②各级组织机构,是指在劳资管理中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级单位或部门,如人社部、财政部、医院、社保、单位人事处、财务处、档案室等。
③人员信息,是在劳资管理生命周期中各个业务环节的参与者,如职工、人事经办人、单位领导等。
④业务信息,是对劳资管理工作中各项日常业务的总结和提炼,把业务中的流程和信息资源抽象出来进行分析,作为后期信息业务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业务信息如工资核定、劳资统计、津贴补贴核定等。
⑤数据字典,劳资管理中常见的数据字典,如人员花名册、人员工资标准字典、套改对照表等。
在信息资源总体规划过程中常采用信息对象与关联关系网分析法帮助分析人员对信息资源结构及相互关系有个全局的了解,为下一步信息属性的细化和业务分析打下基础。劳资管理领域信息资源从体系上可定义出五个抽象的顶层信息对象,分别是规范文件、数据字典、人员信息、组织机构、内部机构。通过继承关系,可以派生出更多的信息对象。信息对象间另一种重要的关系是组成关系,以本单位为例,由人事处、财务处、档案室、业务部门等信息对象组成。组成关系有数量属性,比如本单位与人事处的数量属性是“1→1”,表示一个事业单位有且仅有一个人事部门。同理,本单位与档案室的数量属性是“1→0..1”,与业务部门的数量属性是“1→1..*”,其中“*”表示任意正整数。信息对象间第三类常见的关系是关联关系,关联关系需要标注关联的操作或信息流,例如调入人员需要参考职工档案,又如工资调整需要参考各项数据字典和规范性文件,而高校毕业生入职还需要医院出具的体检报告。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又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信息资源就是信息化建设的粮草,需要早做准备。通过这一阶段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和规划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当前存在多少信息资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也对未来信息化建设中用到的信息资源做了预先的规划和设计,从而为下一阶段的业务分析和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信息属性的细化及业务总体分析
在确定了信息资源中的各类信息对象后,还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逻辑细化每个信息对象包含的信息属性。信息属性是从各个不同维度对信息对象的性质进行刻画或表述的相关参数信息。以职工工资这个信息对象而言,它包含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业务补贴、公积金等各种信息属性。与此类似,需要逐个确定和细化每个信息对象所包含的信息属性。确定了信息对象、信息属性及其关联关系,就可以进一步确定各类信息资源的E-R结构(Entity-Relationship)和存储结构,进而制定更详细的数据存储和访问策略。
作为信息化基础研究的两大重要工作,在信息资源总体规划的同时,还要做业务总体分析。劳资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有调入人员、招聘人员、职务职称调整、工资关系转移、工资标准和结构调整、退休核定、抚恤管理、劳资统计等项工作。以事业单位人员退休为例,根据国家规定的退休发放工资项目和退休职工本人退休前的工资、职务级别和工作年限核定基本退休费和津贴补贴,起草请示人事领导和单位领导审批并报送央保中心。另外,局级以上干部需由人事司审批。人事司审批通过后将退休审批表存入个人档案,并报送央保中心按规定进行工资发放。
4 结论
本文结合劳资管理的实际业务过程和信息工程的方法论对劳资管理信息化建设两大基础工作——信息资源总体规划和业务总体分析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劳资管理信息对象结构及其相互关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业务总体分析,为下一步的信息化建设和实施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不够细致的地方,部分信息资源和业务分析粒度还不够细,这些都是下一步研究中需要完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