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形成的哲学基础

2019-01-27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群众思想

(中共佛山市委党校,广东 佛山 5283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纵观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全部实践,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皆可发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于实践和思想中的一条核心主线。任何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有其理论根源和实践依据,这两者构成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不知思想理论形成的基础,难以把握思想理论的内核和本质,因此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首要的就是正确把握这一重要论述的形成基础。

一、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今始终坚持的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辩证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其哲学基础就在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

(一)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家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淖,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为“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活动’”[1](P285),破天荒地提出广大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伟大论断。

历史唯物主义界定了人民群众这一概念并承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群体,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了物质财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劳动创造了人们衣食住行等所需;二是创造了精神财富,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经验是社会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任何真理和有价值的文化及其产品归根到底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三是决定着社会变革,在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进而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变革。

(二)以人民为中心深刻揭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2](P128)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立场,创造性地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这是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坚定继承与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包括人民主体论、人民目标论、人民共享论等诸多方面,任何一方面都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其一,人民主体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力量。”[3](P21)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作为权力主体、实践主体、评判主体、价值主体的地位更加巩固,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其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P4),人民目标论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实质上就是以人民幸福为导向,坚守初心,不懈奋斗。其三,共享发展理念是最能体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共享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发展的方向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形成的文化基础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爱民、为民、重民、利民、亲民等一系列思想的总称。传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基因,影响久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5]

(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早在殷商时期,民本思想就出现了萌芽,《尚书·夏书》中讲:“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里鲜明地指出百姓是国家社稷的基础,要亲近百姓,巩固执政基础。周公总结夏商亡国的教训,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告诫国君要“怀抱小民”。春秋战国时期是大乱大争之世,民众的重要地位愈显突出,儒家从战争胜负、霸主更替中看到了民心向背是关键所在,孔子主张重民、爱民,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极大地发展了前人重民的主张,提出民本思想,他在《孟子·尽心下》中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春秋战国后,传统民本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有:唐太宗李世民在治国实践中运用民本思想,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自己座右铭;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程颢、程颐提出“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的思想以及顾炎武的“天下民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等。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把优秀传统文化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主张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性转化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传统民本思想中的一些有益的理念和主张在今天仍不过时,“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6]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功底和高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技巧。《习近平用典》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娴熟运用,比如:在谈到个人从政初心时引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处山林”;讲到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时指出“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苦”;提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述治国理政理念时强调“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诸此种种,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产生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文化土壤上,并与时俱进地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形成的实践基础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进程中,坚守人民立场、永葆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一条主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与人民在一起,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核心人民观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观

毛泽东的人民观内涵丰富。一是正确界定人民的概念和范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二是坚持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强调只有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三是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四是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强调“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邓小平的人民观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邓小平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智慧和首创精神,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真理标准大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等无不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取得的;另一方面,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把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标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7](P128)南方谈话时,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其中之一就是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江泽民的人民观主要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第一,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8](P153)第二,坚持执政为民。执政为民既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条件,也是必然要求。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政治理念,也是党的执政优势。

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胡锦涛的人民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P624)这一论述集中体现了胡锦涛的人民观。

从主客观来看,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作为客观方面,以习近平自身实践经验作为主观方面,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实践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对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第一,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历史选择。改革开放前,社会生产相对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和改善,同时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必须加快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中国共产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愿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第二,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10](P138)第三,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更好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策略和手段;第四,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为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提供了不竭动力。改革开放能够不断推进并取得重大成就,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拥护、支持和参与。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提出的新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催生了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深刻把握了人民对生活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时也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是这一主要矛盾的次要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断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三)习近平同志自身实践经验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次扎根基层,为民办事的实践历练。在梁家河,习近平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拦水打坝,放羊铡草,挑粪拉煤,锄田犁地……他不仅深入群众,和群众干在一块,而且切实想方设法为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缺煤柴烧,习近平就赴四川深入细致地学习办沼气的方法技术,回来后结合延川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研究、施工,成功在当地办成了沼气;为方便群众生产与生活,习近平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从群众所需处,为民办实事。七年知青岁月让习近平了解了中国实际、懂得了实事求是,更在他心里扎下了为民爱民的种子。

在习近平从政实践中,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他不变的初心。在正定,习近平十分重视密切联系群众,他亲自深入基层,走访座谈,进村入户,倾听干部群众的心声,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在宁德,习近平一如既往地下基层、搞调研,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跑遍闽东九个县之后,他写下了《弱鸟如何先飞》。刚上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深入群众,他在短短几个月里,轻车简从,走遍了全省11 个市、30 个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政浙江的这五年里,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共发表232 篇短评,这些短评文风朴实,语言通俗,道理深刻,短评的内容涉及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其中大量论及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从政为民的高尚情怀。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基础和来源,包括哲学基础、文化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正因如此,使习近平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不仅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群众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多让群众咧嘴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