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深化供给侧改革视角的扬州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研究

2019-01-27李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9年33期
关键词:着力扬州结构性

李莉

(扬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225009)

1 引言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载体,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重点关注产业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产业体系由弱到强、从零散到集聚,已逐步培养起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中央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号召下,应积极审视问题,寻求进一步向好向优发展的策略。

2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

2015年11 月10 日,习近平在第十一次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自此,拉开了我国供给侧改革的序幕[1]。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又在多次重要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我国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而十九大报告更是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要任务,强调应该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3 扬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及目标

3.1 扬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市政府编制了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8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18—2020年)。立足扬州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围绕已形成一定优势的主导产业领域重点布局,重点培育地标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接长三角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国家战略,着力把扬州打造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前,这8个产业的产业集群分布在各县市区,均已具备一定的规模,部分产业集群在省内外也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

3.2 扬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

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扬州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构建“323+1”产业集群体系,即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等3个产业为千亿级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端纺织和服装等2个产业为500 亿级集群;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等3个产业为百亿级集群,重点培育航空产业集群,力争集群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主营业务收入目标,到2020年,八大产业要从2018年的4000 亿元左右提高到5500 亿元以上,到2025年,达到8000 亿元以上。

4 产业集群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集聚效应不明显,集群竞争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随着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等方面的努力,扬州产业集群的发展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但是整体来说,除个别产业集群内完整的产业链条已经初现雏形,大部分的产业集群仍然是以相关产业内的企业简单堆砌为主,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4.2 小而全的产业集群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集群越来越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往往将眼光落在本地区,甚至是县级市或者一个开发区层面。这种情况下,为了达成集群目标,往往在某个集群圈定的地域范围内,全面吸纳上下游企业及配套中介、金融、科技、咨询服务业等,这从促进集群发展和集聚效应显现来说固然有一定的帮助,但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及提高资源利用率来说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4.3 产业集群与周边地区同质化发展

打造产业集群是各地政府提升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着力促进地方经济提质增效。为此,各地纷纷出台各类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在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上大显身手,而产业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投资人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考虑成本效益问题,而地方产业的同质性是传统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依托于原有产业特色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势必也具有同质化特点。

4.4 产业集群的外部依赖性强

扬州从国内外引入了一些重大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联办了产学研合作平台,这无疑让扬州地方经济更上了一个台阶。但总体来说,这种种举措都让人们认识到,地方产业集群乃至地方经济的发展过分依赖于外部各类资源,一旦各类资源发生跨区转移,将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冲击。

5 扬州产业集群的发展策略

5.1 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地标性产业集群

一个产业从开始集聚到发展成为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需要时间[2]。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发展规划时,应有长远眼光,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立场出发,着力考虑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性。在打造产业集群时,结合本地区长久以来积淀的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和资源,着力打造地标性产业集群,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进入门槛、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以及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等,更要充分关注产业集群的集聚性,增加影响力,提升集群竞争力。同时,地标性产业集群不仅仅是地方层面的地标,更应该是在某一个具体产业领域内或者区域范围内达成地标的效果。

5.2 充分整合资源构建虚拟产业集群

随着信息技术和路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同地域间联系更便利,资源转移也更方便快捷,因此,产业集群的建设思路也应和过去有所差异,特别是在人才招引和自然资源方面。一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由于家庭、学业、资源等方面原因,无法来本地区长期发展或者落户,某些自然资源极具地方特色等,不便于产业集群发展。这时应该适时引入虚拟团队和虚拟产业集群的运转模式,让分布在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人才、资源、企业可以集聚起来[3]。

5.3 跨区融合错位经营优化产业集群结构

区域范围内产业集群同质化发展问题,对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达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或多或少都会造成困扰,特别是未来当产业效率进一步提升时,势必对不少地方的产业集群良性发展甚至于地方经济发展带来冲击。因此,地方政府在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地方经济发展动力时,必须要具备前瞻性眼光。在当前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形势,积极外引内联,与长三角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开展合作,优化当前产业集群构成,实施跨区融合,对于与周边产业集群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积极调整战略部署,主动实施错位经营,尽可能降低可能导致的产业集群同质化风险。

5.4 着力提升集群自组织能力

政府在配套出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计划的同时,应着力于提升产业集群及地方经济的自组织能力,减少对外部各种资源的过度依赖。有计划地挖掘本地优势资源,为其提供配套优惠政策;在大量招引外脑的同时,积极制定本地人才培养计划,对地方人才成长提出具体要求,扩大地方人才成长计划容量,制定具体培养方案,为地方产业集群及地方经济发展夯实基础。

猜你喜欢

着力扬州结构性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四个着力”让人大履职更出彩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扬州绒花”
着力打造智能石化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