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外合拍电影的跨文化窥探
2019-01-27
一带一路,电影助力,文化先行。电影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带一路”的文化纽带。在“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中,中国电影产业应当积极探索中外合拍电影的对外传播新路径,有效开拓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新模式,力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重大时代命题和现实任务。
一、中外合拍电影丝路传播的时代意义
“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外合拍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性和传播性,能够在跨文化传播中极大地降低在沿线国家中的文化折扣,成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树立国家积极形象的重要推动力。
(一)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跨地域传播
跨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既有文化输出,也有文化输入。同时,跨文化传播一直存在着不平衡性。在全球化信息不对等传播的态势下,强势文化会向弱势文化流动,甚至会影响弱势文化的面貌,“全球化中身份的相对性、流动性和竞争化都对民族认同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冲击”。[1]
中外合拍电影推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侧面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过程,为“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夯实文化基础。第一,可以展现中国文化。在中外合拍电影的丝路传播中,通过影片在“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放映,向这些国家的观众展现中国的风貌、时事以及文化传统,让更多的国家地区了解中国。第二,推动电影的中外合作。中外合拍电影的多方合作有利于与丝路国家建立电影产业各环节的关联,推动跨文化传播。电影制作者们在不同国家地区拍摄、放映影片,不仅能够接触到一些优良的电影技术和制作流程,积累优秀经验,还能够激发创作热情与信心,而合作中外国提供的资金设备,也为电影的制作创造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海外软实力水平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中外合拍电影,是“一带一路”文化战略中提高与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外合拍电影中多元文化形态的合作交往模式、文化价值的宣扬与表达、文明互鉴的共融共通、国际话语东方表达,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不可或缺的动力。约瑟夫·奈指出,支撑文化软实力主要有三个基础条件,分别是“诱人的文化、能够可靠维持的政治价值观以及饱含道德正义的外交政策。”[2]
从这个角度衡量,与丝路国家进行电影合拍合作,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电影内容,表达出中国价值、文化与梦想,是文化软实力构建新的机遇与模式。具体来看:第一,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中外合拍电影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能实现国际融资、发行、播映,进一步开拓丝路国家市场,发挥拓宽中国电影传播渠道的引领作用,带领中国文化走出去。第二,有利于引进大量的外资与技术。合拍模式目前和将来的一定时期都会是中国电影产业吸引外资的一种主要方式,也会是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开放的一种重要方式。合拍是一种竞争性合作,是共赢性博弈,合拍为中国提供了“零距离”接触学习国外先进制片技术的机会,亦提供了一个互促双赢的平台,提供了一种对外合作的模式,实践证明也是一种比较合理和有效的模式。第三,推动了沿线国家、民族、文化的互动与交融。虽然不同国家民族的人们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文化隔阂、差异甚至对立,但合拍电影的多重文化身份,总能更好的让不同地域的人能够体会到共同的情感关注和话语主题。合拍电影通常采用具有当代性价值的题材,以国际视角进行艺术表达,让中国的社会文化特征为世界观众所了解,让中国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的认可、认同。
(三)助力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塑造
对国家形象的重视和定位,已经成为当今每个国家的重要议题。电影富有时代感,承载着文化价值观,是国家形象建设最直接、最少隔阂的方式和载体之一。而合拍电影凭借其特殊的跨文化特性和传播特性,在建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进程中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
第一,避免了文化冲突,塑造出良好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区域下的中外合拍电影通过内容中多元文化的糅合,来从多元角度构建“和谐中国”、“先进中国”等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肯尼斯·博尔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与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其认知的结合。”[3]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这其中牵扯到国家作为一个大的主体对自身的评估和期望,国家对内向国民和对外向国际社会的沟通、协商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差异与误解,甚至严重到歪曲一个国家的客观存在。第二,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和鲜活载体。中外合拍电影作为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反映现实社会、体现文化、打破国家刻板印象、传播国家形象的使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拍电影中,应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有选择的吸收、借鉴、融合不同民族、国家的多元文化。第三,中外合拍电影促进中国电影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在进一步丰富、发展、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具有独立品格、鲜明民族特色同时包容其他各种文化的中国电影文化。坚持“和而不同”的合拍理念,关注电影文化之间的冲突、兼容、理解和共处,发掘不同文化之间的特性,弘扬不同民族文化的原创性,同时还要兼顾市场原则,实现最大化的接受,这是合拍片对外跨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智慧。
二、“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外合拍电影的研究概述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民族众多、文化丰富,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大。在电影的合作方面,如何能突破民族、文化、宗教、风俗等价值认同的差异,是中国电影产业的重大命题和关注焦点。
(一)中外合拍电影在国内的发展概述
在中国知网以“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跨文化研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几无相关研究。但学界关于中外合拍电影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大致有40余篇硕博士论文及其他学术著作。尤其近几年由于电影学理论和传播学及营销学的理论在研究方面的交互性越来越大,学者对合拍电影关注的角度也越来越丰富,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梳理、分析和归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类是对中国合拍电影的历时性研究。这类研究论文将中外合拍片的基本概况从1979年至2000年做了系统的回顾。主要的代表性论著有《电影对外合作影片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张文泽,1991)、《合拍片:中国电影的一道风景》(春文,1997)和《文化胸襟与文化磨合—来自中国合拍风景线的报告》(黄世宪, 2000)等。第二类是对中国合拍电影的传播过程中的策略研究。研究者的逻辑往往是先把脉合拍电影,指出文化困境与商业困境,再找出解决的策略。以文化角度研究合拍片策略的文献有《从文化的主体性走向文化间性——对当下中外合拍片的一种文化反思》(金丹元、周旭,2015);《中外合拍片与中国电影全球化战略》(王凡,2012);《论 2012 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海外市场竞争策略》(丁亚平、储双月、董茜,2013)等。第三类是对中外合拍电影跨文化实践过程中成功作品的案例分析。这些研究立足于中外合拍的影视作品成功的经验,通过对中外影片制作机制或影片个案的制作细节的解读,以期为中国合拍电影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操作技巧。相对前述的研究,这类研究对具体影片分析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深入。研究文献有《从〈太阳帝国〉到〈黄石的孩子〉——由中日战争的表现看中外合拍片里中方话语的增强》(周文萍,2013);《电影〈英伦对决〉的叙事策略分析》(席敬,2018)等。第四类是从跨文化角度下对合拍电影的研究。这些研究非常庞杂,研究者众多,整体研究状况可分为三种:个案研究,将合拍电影跨文化传播的成功个案作为研究对象,以期找到可以总结推广的跨文化传播规律;整体研究,这类研究往往是将中国合拍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涵盖广泛,论据丰富,视角更为宏观;分类研究,将中国合拍电影类别化,从更具体的范畴里去讨论。这三种研究互为补充,形成中国合拍电影研究的主体部分。第五类是对中外合拍电影跨文化实践中具体问题的研究。比如:翻译问题、改编方式问题、身体语言表现问题、非文字类文化符号问题。这些研究因为问题的具体化,往往更具有实用性,也因为这些研究对语言学、翻译学、叙事学、明星研究、文化学、符号学等各领域研究成果的借鉴,大大丰富了中外合拍电影跨文化研究的话语。
(二)中外合拍电影在国外的发展概述
国外对合拍片的研究起步较早,早期国外学者就展开了对合拍政策、机制的相关研究。如,《Coprodcti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service delive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GP Whitaker,1980);《Bollywood is coming!Copyright and Film Industry Issue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Film Co-Productions Involving India》(Neu Timm,2007)等等,这些文献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国家合拍电影的相关政策和机制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国外对合拍电影的文化传播与美学问题研究也在不断增多,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下提出了“混血(hybrid)”、“跨界(border-crossing)”、“第三空间(third space)”等概念来研究合拍电影的复杂特性,其中涉及到的影片国际化、民族化等问题和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相通的。近年来也有研究中国电影发展的外文文献,如:《Global strategies and local practices in film consumption》(2003);《Cultural values presented in Chinese movies》(2014)等。也有一些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比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华人学者鲁晓鹏主编的《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家,性别》(1997),提出了“跨国华语电影”的概念。
三、“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外合拍电影的文化互动逻辑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在坚持民族文化主体立场的同时,积极地融入外来特色文化,走“和而不同”的创作道路,实现丝路国家各民族电影文化的良性互动,成为未来中外合拍电影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内容载体互动:电影内容的多义性融合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反映了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4]从电影内容的多义性来看,丝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作品众多,不计其数,种类浩繁,题材各异,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中外合拍电影的叙事,可以说趋向于多样化。“一带一路”背景下,电影已经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突出叙事手法的中外合拍电影,越来越成为主流的趋势和风向标。一方面,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呈现的是特定文化场域下立体而生动的人与人的生活以及背后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它的呈现形式反映了带有民族性的思维模式与审美情趣。电影叙事的形式不是根本,叙事的内容才是关键。因为电影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它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本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中外合拍片中,考虑到异域文化主体的“观赏”与“解读”,电影创作者会将种种历史、政治、文化参与到“他者”视域下的内在建构,借助主题、观念与思想来体现,并将其放大为集体意识,进而影响到受众对影片的文化背景、主旨的再判断。
从电影内容融合的意义来看,中外合拍电影内容的多义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电影文化的折扣现象。中外合拍电影在海外传播中,市场中的观众们通常对电影中有别于自身文化的他者文化中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以及物理环境等等有着自身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有着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电影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文化折扣高的电影,难以与观众形成共鸣;文化折扣低的产品,则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扎根于某一种特定文化的电影,在本土或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是因为国内市场的观众具有与电影内容相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而且人们愿意“分享相同或相似的语言以及交叉重叠的历史和文化特征”。[5]但在其他地区或国家市场,其吸引力就会降低,因为那里的观众很难理解或认同电影中的风格、信仰、历史、社会制度和行为方式。同时电影中的配音、字幕、不同口音也会增加理解难度,干扰影片欣赏。所以,合拍电影在沿线国家跨文化传播时,要考虑到影片中多种文化交流的难度,以及文化折扣的影响,采用更加通行的办法来促进影片内外跨文化交流。如在电影类型的选择上、在电影语言的选择上、在电影文化的表现上,都要进行一定的调研,使其具有跨界性,使得中外合拍电影在世界电影市场上以文化折扣比较低的姿态出现,获得广泛的受众支持,实现国际市场的盈利,以达到跨文化传播的目标。
(二)叙事艺术互动:合拍电影叙事中的海外文化表达
“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为中外合拍电影的互相学习、互相融合、互相借鉴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外合拍电影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接受一些海外文化的影响,甚至在一些合拍电影中为了迎合海外市场有针对性的加入海外文化元素。因此,在电影跨文化合作中,如何引进海外多元文化以及如何表达好海外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涉及到的国家和民族众多,存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彼此承认、平等交往、理解沟通以及优势互补的问题。如何消融问题和隔阂,促进沟通与融合,实现电影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各方的核心利益。
在合拍电影中对“他者”文化的展现往往通过静态的景物与动态的人物来表现出来。景物是千年不变的,更能体现“他者”的传统文化,影片中常以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建筑为目标。而人民的思想感情,却常常随着国家经济状况与政治形态的改变而改变,人民往往就是国家当下的缩影。在电影中对某个文化准确的展现往往是从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来揭示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文化的存在样态,如聚焦于餐馆服务员、出租车司机、房东、小商小贩等等一切与故事情节有关的小人物。他们成为电影中做展现的当下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这些真实的社会人的生活与交往,观众能够较为直接、客观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中外合拍片中多元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是合作的常态,也是多元文化从隔阂走向交融的佐证,往往可以在合作中激起绚丽的火花。一方面,“一带一路”类合拍电影中对沿线国家不同文化的精彩呈现、独特景观的展现以及人物的描写,有助于观众们不断完善对异域文化的知识构架,打破固有的标签,重塑异域文化形象。另一方面,合拍电影中通过添加外来文化的基因,对本土文化采取嫁接和改装的方法来适应海外观众的需要,能够进一步获得观众的文化认同,打开海外市场。
四、“一带一路”视阈下中外合拍电影的未来展望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曾是人类历史上众多古文明的发祥地,在这些地区进行电影的交流与合作,要特别注意不同文化价值观的甄别与重构,避免出现“文化真空”。
(一)立足本土,打造精品
内容是电影的根本,没有好的电影内容,一切都是空谈。“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合拍电影的国际市场扩容,对此类影片产品的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讲好“中国故事”开始,推进技术创新之“术”与电影创意之“道”有机协同,从产品的内涵入手,丰富电影类型,增强电影产品的思想性、精神性,才能创造出好的电影内容,真正提升电影的内在品质。
一方面,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需要电影题材的打造和创作理念的升华。通过提高创作水平来促进电影产品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要扎根生活,加强学习。电影产品的创作需要扎根生活实践,需要沉下心来重新学习电影本质的表现手法,强化剧本和编剧在电影创作中的地位。二是要关注传统, 胸怀世界。电影是一种世界语言,也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桥梁。在创作中应当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充分表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三是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将先进的理念模式与传统方式合二为一来促进中国电影的进步。另一方面,电影产品质量的提升还需要电影技术的不断进步。回顾电影的发展历史,电影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对新技术的尝试和使用,不断探索电影制作的新方法和领域,将有可能实现一些影片的跨越式发展。新的拍摄手法和制作过程的不断改进发展的同时,影院也因此更新了相符合的观影设备。加之VR、AR等概念、设备的兴起,电影市场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发现现有技术的创新应用,通过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应用方法来不断提升电影产品的内在品质,通过新兴制作方式来促进电影产品质量提升,并不断推动长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
(二)完善市场,政策扶持
中外合拍电影在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传播,不仅要打通文化隔阂和体制障碍,更要真正走进电影受众的内心,获得叫好叫座的双赢局面。事实上,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实也有力地表明,中国的电影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体制改革的推动,也离不开和谐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的竞争环境。
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扶持和制度的设计。对于中外合拍电影来说,相关的政策制度还不完善,对外传播的相关法律政策也较少,海外市场秩序也较为陌生,这些都需要政府在政策制度上予以相应的支持。如,加大相关政策扶持来推动合拍电影的海外传播;简政放权,营造一个宽松多元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建立电影外交,构建电影对外合作框架,进一步深化多元合作。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出后,需要政府在宏观布局上进一步为电影对外交流提供新的契机,为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和电影对外传播发展,需要政府不断完善以及出台有助于电影对外发展的利好政策,提供更多官方与非官方、线下与线上渠道,全方位的对外传播模式。
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国内外电影市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产业离不开一个健康、良性的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能够最大程度地有效配置社会资源,激发主体积极性。这里的市场环境,既包括国内环境也包括国际环境,其中国内市场环境是基础,是中国电影企业对外发展与合作的根据地。近些年来,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但并不能掩盖其市场秩序不够规范的问题。电影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强规范电影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氛围;改善电影行业的融资环境,做大做强电影市场主体;维护电影行业利益,加强对电影产品国际版权的保护。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三)放眼海外,多元传播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中外合拍电影越来越成为跨国合作中受青睐的合作方式。中国电影市场尤其是中外合拍电影在海外的推广,还在持续升温,银幕数量不断增长,消费人口红利推动海外资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持续关注。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说,多方位的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其把握中国观众,实现在中国这一巨大消费市场的盈利,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无疑是壮大自己并实现走出去的绝佳平台。
一是可以借助中国在海外的各种机构进行推广。如依托孔子学院的学员来培养合拍电影的潜在观众,依托中国驻外大使馆与各国领事馆、大使馆等机构展开关于电影的合作,借助他们的平台完成海外推广。二是可以构建良好的对外电影平台,助力电影的海外商业推广。让海外观众能够通过更多的平台接触到更多的中国的电影,而不仅仅是在院线上映的影片。中外合拍电影的“一带一路”推广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统筹协调,各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合力。从国家到地方的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和制定中国合拍电影在海外传播中的长期战略规划,以及中国合拍电影对外传播推广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政策措施、市场分析、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等做出全面、系统、可行的规划,从宏观战略层面进行指导。
五、结 语
文化,是“一带一路”丝路国家互通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外合拍电影作为丝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如何有效的传播好、推广好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多元性的交流与合作,是需要加倍重视的命题。跨文化传播中,不同的话语体系会产生传播壁垒,合拍电影如何打破传播壁垒,塑造好自身文化形象,讲好中国故事,得到海外观众的文化认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和规划部署。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关系,中国合拍电影在这些地区所遭受的排他和市场风险较低,特别是推广到沿线有文化交集的国家,并进一步与之建立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关联,不失为拓展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渠道的一种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