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逻辑探析

2019-01-27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群众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形成了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新时代新特点新情况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的思想指引。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缜密的内在逻辑,其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坚持依靠一个核心力量、贯彻一条根本路线,不断完善党的自身建设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这一思想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的思想武器,是实现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的动力源泉。

一、奋斗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逻辑起点。

党的立场是一切为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理论和行动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并将它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在多次重要会议上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实现路径和终极目标。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以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的。在党的正确理论思想和目标动力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的美好生活有了制度保障。邓小平继承发展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绘制了奋斗蓝图。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主张以先富带动后富的形式实现共同富裕,他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工作成败与否的三大标准之一,体现了其为人民谋幸福的思想信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五大发展理论的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布置安排,还是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提出的基本方略都模范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带领全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断努力的决心。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而围绕这个灵魂和支柱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

二、依靠力量:广大人民群众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仅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同时也要求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2]改革开放以来的所有理论经验和实践成果无一不来自于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因此,只有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毫不动摇地依靠人民群众这个力量,才能汇聚亿万人民群众的智慧,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不断迈进。

依靠人民创造伟业,首先要在思想上牢固树立人民的主体地位,只有自觉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保证一切理论和决策都能正确地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满足人民群众的愿望。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无一不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制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身征询于田野,虚心问计于百姓,真正把握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因而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思想,并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党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生活最深刻,群众最智慧”,[3]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做出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正确决策。

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功绩,就要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将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创造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源头活水,及时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创造出的新鲜经验,继而上升为国家相关理论和政策继续推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时代是出卷人,中国共产党是答卷人,人民群众则是阅卷人。因此,要将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使党和人民事业反映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的检验。

三、根本路线: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必须遵循的行动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形成于中国共产党96年的奋斗历程中,是党成长发展的经验总结。党的群众路线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其根本出发点。在土地革命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基本形成并运用于农民的土地分配问题和基本生活中,真正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使农民翻身做主人,这也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群众路线第一次运用于实践并取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群众路线上升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理念,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问计于民、取计于民,巩固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改革开放后,群众路线的理论不断丰富,更加注重对基层群众的关心,强调团结一切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也为群众路线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群众路线的贯彻实行,他强调,全党同志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创新党的工作方法,努力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在要求和根本行动路线;同时,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就必须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一方面,要将群众路线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只有充分保证群众路线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受阻,才能充分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才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真正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才能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真实、更有保障;另一方面,要将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只有将群众路线作为党员同志的行动路线和根本工作方法才能促使其不断提升政治站位和工作能力,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理论和实践再次证明,只有把群众路线贯彻到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之中,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到实处。

四、坚强支撑: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担负起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发展时期,始终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说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春季学期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讲话中谈道:“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诚心接受群众监督。”[5]因此,只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彻于党的自身建设中,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愿望的政策和措施,才能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他指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6]将人民是否拥护作为党是否符合时代要求的关键因素之一体现了党与人民的重要关系,也再次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党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的重要思想。除此之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措施,如通过改进自上而下的民主监督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通过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跟党走来不断增强党的执政本领等都体现了党通过组织人民群众、团结人民群众来完善自身的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和现实都证明,只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才能使党的自身建设符合时代要求,同时,党的自身建设的完善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得以贯彻执行的坚强支撑。

五、实现路径:贯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系列讲话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和民生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中。

(一)经济方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即“三农”问题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向好,则全局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腿,农民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7]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关注体现了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习近平曾经对共产党人提出要求,要求广大共产党员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努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不断带领老百姓奔好日子。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新的时代下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另外,习近平总书记从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对三农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划。将“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并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之中,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的高度重视,渗透着他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

(二)政治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指出,“保证和支持人民当家做主不是一句口号,不是一句空话,必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必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各方面治理活动和工作上来,体现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自身利益的实现和发展上。”[8]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最有力的方式是制度保障,面向新时代,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必须长期坚持、全面贯彻和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物质保障”这一问题进行强调。他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切实加强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保障。”[9]习近平对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创新渗透着他的人民理念,凝聚着其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精髓。

(三)文化领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握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10]面向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既存在于物质生活方面,也涉及思想文化方面,同样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也存在于思想文化领域。面对时代的诉求和人民的愿望,广大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把握好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1]只有对广大人民群众富有感情的文艺工作者才能取得创作的成功。文艺工作者应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头,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于笔端,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富含生活底蕴的激荡人心的优秀作品。

(四)民生领域,强调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并着眼于在发展过程中补齐民生短板,在民生发展的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

面向新时代新特点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民生发展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新期待。他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停留在口头、止步于思想。他强调,“共产党人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12]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措施,为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习近平总书记对困难群众的关注、对基层群众的关心都体现着他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民生领域指引作用的重要体现。

(五)生态方面,推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力求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13]他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多次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位置,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对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长远考虑。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载入国家根本法,凸显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美丽中国”重大意义的正确认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谈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实施了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统筹规划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的治理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制度保障。

六、结语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生动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严密的内在体系,渗透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和生态等重大方面,并在奋斗目标、依靠力量、根本路线等主体方面体现其深刻的人民性和内在逻辑关系。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将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作为坚强支撑,是对新时代党的宗旨的生动诠释,有助于推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最前端、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猜你喜欢

总书记群众时代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