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贸易推动的文化交流
——以广州外销成扇为例

2019-01-27华南理工大学510006

大众文艺 2019年6期
关键词:扇骨外销折扇

(华南理工大学 510006)

一、广州外销成扇

十八世纪中期,由于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的实施,广州成为当时全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西方国家想要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只能通过广州的黄埔港进入中国市场购买,由此诞生了以十三行商馆为中心的各种中西贸易场所。中国想从欧洲进口工艺品和油画,得先通过十三行商在广州批发,然后才能销往中国各大城市。频繁的贸易往来让中西文化在广州交汇,这其中潜藏着巨大的商机。一方面,广州的工匠师傅们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如通纸画、广作家具、广式装裱等新的行业。另一方面,因为丝绸、瓷器、漆器、家具等工艺品的外销,导致西方上流社会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潮流。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在广州生产,为西方市场量身定做的各种外销工艺品开始大受欢迎。在十八、十九世纪广州生产的外销艺术品中,各种材质的成扇尤为瞩目,不仅因为其数量庞大,更是因为这些外销成扇的种类繁多和工艺精巧。

广州生产的外销成扇在种类上大致分为象牙折扇、象牙团扇、纸面折扇、纸面团扇、蕾丝银扇、玳瑁折扇、金漆折扇、檀香折扇等八大类。其中制作最为精巧,价格最为昂贵的为象牙折扇,也称“卜瑞斯扇”。既然是外销,广州成扇为了满足西方庞大市场的需求,采用的是批量生产,再根据西方市场的具体需求来决定使用哪种材质。由于批量生产一旦投入工厂,便要考虑生产成本,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完成产品。同时期制作的成扇往往在工艺、材料、装饰风格和题材上都十分接近。不同时期的材质反映了不同时期的贸易和市场需求,从康熙、乾隆时期精巧昂贵的象牙扇,到十九世纪的纸面扇、漆扇,这种转变反映了十八、十九世纪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成扇生产成本由昂贵到低廉。但无论是价格昂贵的象牙扇,还是相对便宜的纸面扇,广州制造的成扇在十八、十九世纪已然成为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对欧洲上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被贸易推动的文化交流

虽然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就有了了扇子,但折扇和折扇画其实是北宋年间由日本经由高丽传入。明朝,折扇作为书画的优良载体风靡于中国的上层阶级,宫廷甚至有“端午赐扇”的惯例。明清晚期,风尚转移,书画扇面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工匠开始注重扇骨的材质,非装饰书画扇面逐渐取代装饰书画扇面。清朝,制作精良的成扇开始远销海外,传入欧洲。

十一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将折扇从东方带入欧洲,受到启发的欧洲工匠开始仿制并创造,十七世纪是欧洲折扇制造业的发展巅峰时期,到了十七世纪末,欧洲的扇骨制作业已经发展得十分多元化,材料上有象牙、贝壳、玳瑁等,制作工艺上则有雕刻和镂空,装饰上有镶金银和宝石。至此,制扇行会开始成立。逐渐地,欧洲制扇行会制作的各类折扇和从中国市场进口的各类名贵扇子开始受到欧洲上流社会的青睐。其中,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艺精湛的象牙折扇。

象牙折扇由于其洁白醇厚的质地以及精湛的制作工艺被上流社会钟爱,从十六世纪开始,巨大的商机诱惑着西方商人在非洲、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大量猎取象牙,建立海上贸易。这些未经加工的象牙一部分运往欧洲,但绝大部分则是运往了劳动力廉价,匠人技艺高超的广州港,在那里进行处理加工。据记载,一八五一年在伦敦举办的人类第一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上,展出了一把雕刻钻孔精巧的象牙扇,工艺复杂,但售价却只要二十先令,约等于今天的十块钱人名币。虽然不同于如今的币值,但对于一把做工精良的象牙折扇来说已经是十分低廉的价格了。这与当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荷兰以及后来的东印度公司将广州港打造成了当时中国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象牙制作中心。

三、卜瑞斯扇

在出口的象牙扇中,有一种跟传统纸、绢制成扇面形式不同的折扇,这种折扇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互叠加形成扇面的折扇,被欧洲人成为Brise Fans(卜瑞斯扇)。卜瑞斯象牙折扇一般由最好的象牙匠师制作,扇骨和扇面一般采用透雕几何纹,以丝绳连接扇骨,扇面装饰有的采用欧洲神话题材中人物或者野兽彩绘,有的则采用了开光装饰。广州出产的象牙折扇最早见于康熙晚期,此时期所做的象牙折扇扇形较小,展开角度略大于九十度,扇面绘有类似于中国外销瓷风格的装饰画,常见装饰有花朵、欧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野兽。康熙与雍正年间的象牙折扇在如今的市面上已经十分稀少,非常珍贵。

十八世纪后半期,巨大的欧洲市场不断刺激着广州外销象牙折扇的制作,促进了制作工艺,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良的新型制扇工匠。象牙折扇上的装饰风格也从简单变得复杂,从中式几何图案变成欧洲新古典主义的纹章花纹。从制扇技术和纹饰来看,乾隆年间外销象牙扇在技术上有了很大改进。扇子通体作镂空透雕处理,新增了镂空窗格纹,开光纹饰作“单面工”,以细密垂直牙丝补地;边骨采用镂雕,一般为“菊花枝叶”;扇骨连接该用丝带,更加耐用。乾隆末年,象牙折扇的制作工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馆藏的一件象牙镂丝人物纹折扇来说:扇面主体图案开始呈现山水古装人物,扇面镂空处全部采用细如毛发、一触即断的垂直象牙丝填充;边骨也从“菊花枝叶”改刻“山水人物”;扇面中间有椭圆形开光。

但是从十九世纪开始,高质量的象牙折扇逐渐消失,工艺逐渐粗糙,扇形缩小,纹样僵化无创新,构图杂乱无章。这段时期,象牙扇逐渐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则是纸质扇的迅猛发展。纸质扇面可以彩绘或者刺绣,更符合欧洲审美。而且生产成本更低,价格更便宜,满足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漆扇、玳瑁扇等多种材质的成扇也纷纷出现,这意味着广州外销成扇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

四、结语

美国人William Hunter在其《广州番鬼录》中提到“十三行街”,意思是这条街上有十三座专门做西洋人生意的商铺。这些商铺出售各式各样的外销商品,是西洋人平时可以自由闲逛和购物的地方。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人在广州经商范围的扩大,外销成扇的商铺由此诞生。随之产生扇子制作产业,造就了大批专门为海外市场服务的能工巧匠。市场的需求可以让他们进行批量生产,使得同时期制作的各种成扇往往技术相近、风格相近、题材相近。因此从广州的外销成扇样式可以看出当时市场流行的品味。

做工考究、价格低廉的中国扇子导致欧洲的扇子制造业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把扇子从生产到加工可能用的是非洲获取的原材料、中国制作的扇骨、欧洲画匠绘画的扇面。而贸易和市场的需要则会影响扇子纹饰题材的取舍:广州制作的成扇,如果买家是欧洲人,在订货时往往要求一件象牙折扇上同时描绘中国传统题材和西方油画风格的纹饰。这反映出了当时的扇子制造已经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我们也因此故而能看到中西文化元素的交织。

从广州外销成扇材质、种类和风格的改变,不难发现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扇子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中西贸易的过程中,它所起到的文化传播作用是被利益往来所左右。这种文化是基于贸易往来,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前提下的交流。贸易是前提,也是基础。了解广州成扇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作用有助于理解十八、十九世纪贸易与文化交流的因果关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本质。

猜你喜欢

扇骨外销折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折扇应用上线了
会变的折扇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
折扇收藏:扇骨渐成市场新宠
扇骨走进收藏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