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角度浅析《西游记》德语全译本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2019-01-27河南大学外语学院475001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475001)
随着典籍外译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推广,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外译首当其冲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值2016年猴年之际在第68届法兰克福书展上由德国雷克拉姆(Reclam Verlag)出版社推出更是在海外对此做出的呼应。同年12月,《法兰克福汇报》将其列入最适合作为圣诞节礼物的书籍之一。此书在2017年3月德国莱比锡书展上可谓是最令人惊艳的作品,斩获德国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文学奖项之一的莱比锡书展奖之翻译类大奖。在此全译本之前,《西游记》也有一些德语节译本,为什么此全译本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一、从接受美学和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西游记》德译本
《西游记》的第一部德语全译本在2016年10月的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上与读者正式见面。此全译本由瑞士汉学家林小发(Eva Lüdi Kong)共耗时十多年直接从汉语译出,包括百回正文、附录和跋,长达1320页。所采用的中文底本为中华书局出版的清代版《西游记》,名为《西游证道书》。相对于更常见的明版本,此版本经过了文笔润色,描述性的诗歌也有所删节。虽然就底本和原著署名问题在国内学界还存在争议和讨论,但作为首个全译本,在德语世界受到了读者和学界的肯定。苏黎世大学汉学家Marc Winter称赞林小发的此译著为一项杰出的成就,其贡献将在今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此《西游记》德语全译本能够在德国引起新的中国文化热和国内的《西游记》德译研究热,虽然与当下社会文化背景戚戚相关,但就其个体而言,从接受美学和翻译美学角度分析也可对其中原因略见一二。
接受美学打破传统,提出与以往文学研究完全不同的方向,即从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转变至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并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而是在阅读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创作”,即读者通过自己的“期待视野”对作品进行理解和选择。“期待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和接受活动中,读者依据自己先前的人生经历、阅读经验、审美体验、欣赏偏好和水平等会对作品产生潜在的审美期待。读者的“期待视野”决定其对作品的选择,符合读者“期待视野”的作品能够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并乐意为读者所接受。那么对于译著来说,从接受美学角度对其进行考察,远远比对非翻译作品的考察要复杂的多。因为围绕着译著作品的关系网已不仅仅只是作者、作品和读者之间的三角关系,而是作者、原著、译者、译著和读者之间的多角多维、更加复杂的关系。译者作为原著读者和译著“作者”又该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做到最佳平衡,“译者视域”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以最新《西游记》德语全译本为例进行浅析。
从译者作为读者的“期待视野”角度:林小发,出生于1968年,先后在苏黎世和浙江大学攻读汉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和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学位,从1990年至2016年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在此期间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德国研究中心和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研究生院,同时从事翻译和文化传播工作。出于汉字对她的吸引力,林小发从14岁起开始学习中文,同时阅读了已经翻译成德语的中文名著。15岁时林小发读了老子的《道德经》,深受启发,而后崇尚老子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阅读了原版《西游记》和之前的两个转译本之后,林小发认为一来,两个转译本内容上均删节严重;二来,博纳和尼尔斯的译本旨在将一个有趣的中国神话故事介绍费西方读者,赫兹费尔德的译本由于当时民主德国政治环境的原因在宗教上有一定的抵触;两个译本均未能体现原著中深层次的哲学精髓,未能让德国读者充分领略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20世纪90年代末,林小发与瑞士的另外两位汉学家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传播协会Sinokultur,旨在搭建中瑞之间文化传播的桥梁。她希望西方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不曾受到重视的中国当代文化成就。以上原因促使林小发开始着手《西游记》的翻译工作。
国内学界对于林译本的底本究竟是否为《西游记》善本存在争议,但如果从林小发的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视域”角度出发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会选择清版《西游证道书》作为底本。有学者认为《西游证道书》首倡“证道”说,肆意将《西游记》阐释为“金丹”之书,从而开启了清代《西游记》道教化潮流,《西游记》的思想遭到“异化”(竺洪波,2017)。为了宣扬“证道”说,作为《西游记》删节评改本的《西游证道书》将原作有关讽喻和批判道教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在林小发接受孔子学院的采访中,就《西游记》中佛儒道三家关系的问题,她也表示更加赞同道教的说法,即将孙悟空的整个路程视为“修习体能力(修命)”和“修习精神力(修性)”(蔡琳,2017:62)。由此可见,《西游证道书》在内容上更能引起林小发作为《西游记》读者的共鸣、更加迎合她作为读者的“期待视野”。
从读者“期待视野”与译者视域融合角度:视域就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囊括从某个特定的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译者视域就是在目的语文本最终形成之前译者所具备的一切知识、观点、认识和态度的总和,它不仅包括译者在接触文本之前所拥有的全部先见,还包括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信息。但这不免忽视了译者作为原著“读者”的身份,以及其读者“期待视野”对于原著的接受情况。
对于《西游记》德语全译本及其译者林小发作为个例来说,将在接触文本之前所拥有的全部前见归为读者“期待视野”,在开始翻译工作至译本完成的整个翻译过程中所获取的全部信息归为译者视域更为恰当。原因有二:第一,林小发对《西游记》的翻译与寻常翻译工作的不同之处在于,林小发完全是基于自己作为读者“期待视野”的基础之上自行选择作品并自发开始进行翻译的,这不同于普通译者在接到某项翻译工作时所拥有的译者视域;第二,林小发对《西游记》的翻译持续将近十七年之久,与此同时,译者视域更是一个长期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动态过程。此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对原著进行反复研读和理解,伴随着翻译过程积累的信息同时转化为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者作为读者对于原著的接受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对于这部作品来说,读者与文本和译者与译本之间的关系是几乎同时存在的。与其说,目的语文本最终形成之前发生了两次视域融合,更准确的是,译者作为读者的“期待视野”与译者视域的融合。
从译者视域角度:译者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了解与掌握也是决定其译著能否取得成功、能否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在中国的生活和工作使林小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以及古典文学有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研究颇深,在浙江大学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翻译《西游记》,所有这些都为对于原著的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前所述,林小发于20世纪90年代末,与瑞士的另外两位汉学家共同创办了中国文化传播协会Sinokultur,希望更多地为西方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介绍中国文化。出于对读者群的了解,所选底本也可谓是迎合了读者群的“期待视野”。《西游证道书》较明版《西游记》,在语言风格上进行过加工润色,行文更加流畅,同时删减了几乎四分之一冗长的描写性诗句。基于译者视域,林小发在翻译过程中又进行了二次加工处理。比如,师徒三人取经路上遇到一座山,对于这座山的大篇幅描述在译文中被删节。因为如果把这种描述性的诗全都翻译成德语,会占很大的篇幅,而且也不太符合德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出此考虑,林小发个人认为所选底本对于德语世界的读者来说最合适。
二、接受美学影响下的翻译策略选择及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翻译过程中,由译者视域决定的翻译策略选择也是促使译著走上成功之路的最关键环节之一。选择翻译策略时要同时考虑读者或读者群的“期待视野”和语言、社会文化因素。在整体语言风格和习惯方面,德语的习惯是尽量避免使用重复的词汇,这一点在汉语中尤其是古代汉语中并非问题。《西游记》中就有大量对白,并多用“道”和“说”引出。林小发在翻译时考虑到德语的语言习惯,采用大量近义词和同义词替代,如保留中文表达习惯,会使德语读者产生在念独白的感觉,难免降低阅读乐趣。再以翻译中的难题之一习语典故为例,古典小说中常见的“沉鱼落雁”在《西游记》中也有出现,如果选择直译的方式,则译文可能是“sinkender Fisch und fallende Wildgans”,读者看后定会不明所言。林小发采用释译策略,翻译为“Sie war so schön,dass die Fische wohl vor Scham in die Tiefe tauchen und die Wildgänse vor Verwunderung vom Himmel fallen mussten.”,这样不仅忠实于原文的表达,同时符合读者的接受水平,生动地向西方读者展示古代中国是如何描写女性美貌的。另外,关于佛教和道教的内容对于大部分德国读者来说比较陌生,也最难接受。例如,“修行”这个词,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普通的概念,德国读者却不能直接理解。但是林小发在翻译时在没有作任何删减,也没有做内容调整,而是予以适量的注解,帮助读者理解。使读者既接触到原汁原味中国文化的同时,视野也得以拓展。此翻译策略的另一个好处是能够促进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术语在德语界的翻译和传播。
翻译策略伴随整个翻译过程,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译者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翻译目标,译本才能够在目的语国家被积极接受。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学生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以及翻译技巧与方法的学习之外,翻译策略能力的培养也不容忽视,甚至应该放在重中之重。因为翻译策略虽贯穿整个翻译过程,但也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优秀的译者还需具备灵活变通和运用不同翻译策略的能力。上述《西游记》德语全译本的举例分析可得到启示,不同翻译阶段中正确翻译策略的选择需在同时兼顾读者“期待视野”和“译者视域”的前提下进行,因而接受美学和翻译美学也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结语
推广中国文学最重要的是选择对象国及其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只有为读者所接受,文学译著才更能完成其传播文化的使命。翻译作为一门艺术,也应该具备美学特征。译者作为“美的使者”在原著、译著与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考虑读者“期待视野”的同时,结合“译者视域”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使读者更加原汁原味的体会原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