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烟盒舞蹈形态分析

2019-01-27周雨潇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100081

大众文艺 2019年14期
关键词:烟盒体态彝族

周雨潇 (中央民族大学 舞蹈学院 100081)

一、烟盒舞的起源

烟盒舞是滇南彝族尼苏支系众多舞蹈中的一种古老的群众性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滇中、滇南新平、石屏、建水、个旧、开远等20余个县(市),并深受这一带彝族民众喜爱。烟盒舞的起源至今无明确地历史记录,但大体有民间神话和考古文献两大观点。

民间神话中对于它的起源和传说有六个版本,其中较为常见的“模拟狩猎说”,靠打猎为生的彝族人民们为了提高捕猎效率,披着兽皮混到兽群之中学习野兽的动作,后来将这种模仿野兽的动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舞蹈形式。第二种是“弹烟盒代节奏说”、第三种是“石屏异龙湖畔说”、第四种是“江外说”、第五种是“鲁班说”、第六种是“烟草器皿说”。这六种关于起源的传说,不同版本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但都与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作方式有着极大的关联,从狩猎到生活器皿,从“逃婚者带来”到喜庆娱乐,从抗争到闲暇放松。这些迥异印证着“烟盒舞”在历史漫长的演进中,总会不经意的带入那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内容,折射出彝族历史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承载着彝族的精神文化。

历史书籍和考古资料对于烟盒舞的起源也是众说纷纭。从《建水县征集通志资料》中可以看出,彝族的烟盒舞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传统。此外,从沧源崖的画作中来看,也涉及到了彝族人民的篝火祭祀仪式,舞者特征和舞蹈的动作都有着彝人们祭祀活动的特点,都与我们现在的烟盒舞有着很多共同之处。根据三千多年前的历史画作可以看出,彝族烟盒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游牧时期,也印证着这一舞蹈流传历史的悠久,烟盒舞从远古走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路伴随着彝族人民,见证着彝民族的繁衍生息,也承载着这一民族的民族记忆。

二、地方社会对烟盒舞的“形塑”与“意塑”

这部分内容主要在于探讨彝族文化对烟盒舞的“形塑”和“意塑”过程。所谓形塑,简言之,在于强调舞蹈的动作要领来源于行为人本身的动作习惯和规范体态中;所谓意塑,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对舞蹈内涵的决定作用。前者在于强调烟盒舞的动作要领来源于云南彝族人本身的动作习惯和规范体态中,后者强调彝族的历史和文化对烟盒舞内涵的决定作用。

(一)形塑作用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地理环境,会影响人本身的体态与习惯,会造就在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彝族舞蹈,在舞蹈风格和审美趣味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和历史发展中,基于生存的需要生成了具有差异性的体态动作,因此四川凉山彝族地区舞蹈与云南红河彝族地区舞蹈是各不相同的。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地势崎岖陡峭,凉山彝族居住区又气候寒冷,彝族人用披毡来御寒,因披毡厚重活动时不太方便,主要是脚底下动作偏多,披毡在肩上顺着身体的摆动而舞动起来,后来逐渐就发展成为一种凉山地区彝族所特有的一种舞蹈形式——披毡舞。而云南红河地区的烟盒舞,则灵活多变,节奏鲜明,也是与云南地区的地形地埋紧密相关的。每当到了喜庆、收获的日子,甚至平时饭后娱乐,云南地区的彝人们都会跳上一段烟盒舞,在这种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生活习俗的作用下,造就了烟盒舞独特的舞蹈动态。

由此可见,无论是披毡舞还是烟盒舞,舞蹈基本体态都是源于当时的居住环境,从而导致了舞蹈动作的要领不同。此外,烟盒舞有“坝区”和“山区”之分,这也是因为地理环境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生产劳作、人的基本体态存在差异性。彝人民因山区气候比较寒冷,所以舞蹈时脚下动作有蹬、跺、踩等,较为用力的动作偏多,这可以让身体迅速暖和起来;其次,山区烟盒舞的基本体态上身会略微前倾,舞蹈时会有“顺边走”的形态,这是因为长期背着装满物品的大背篓上山下山形成的。而坝区烟盒舞因气候温和,地势平坦,所以舞蹈的基本体态只需自然直立,舞蹈时不论是上身肢体还是脚下动作都比“山区烟盒舞”繁杂,也不必使太大劲,动作悠然自得,轻盈灵活。

烟盒舞的基本体态和动作来源于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云南彝人的生活体态之中,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常规体态必定产生出不一样的烟盒舞。地方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对“烟盒舞”这朵绚丽奇葩的艺术之花有着不可磨灭的形塑作用。

(二)意塑作用

“凤点头”是烟盒舞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手臂上的动作,舞者双手持烟盒,一手举过头顶,手臂微曲,手腕微折,手臂和手腕呈两道弯的形态;另一只手以同样的姿态放在身后,烟盒位置在尾椎骨处,但不能贴着身体。舞时可边翻转手腕边叩击,也可边弹压手腕边叩击烟盒,但是每次弹击时需快速,就像凤凰在点头一般灵动轻巧,这也是名字的由来。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男女一起跳烟盒舞时,女子“凤点头”动作中手的高度是不可以超过男子的;这是受当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影响,会认为女子不尊重男子,想要在男子头上作威作福,这是不被允许的,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长此以往,当男女一起跳烟盒舞时,女方的手是支在头以下的地方进行舞动。可以看出,在烟盒舞的形成过程中,深受旧社会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制约。彝族历史中婚姻形态的艺术形式和其他民族的一样丰富多彩。最初彝族尼苏青年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不能在大庭广众下举行歌舞活动,彝族尼苏青年的婚姻发生了质的变化,使烟盒舞在“吃草火烟”中得以自由发展。在“吃草火烟”活动中,通常是在玩场中“竞歌”或“竞舞”时反映敏捷、掌握舞蹈套路多、舞姿优美的人才会倍受青睐,所以在这种特定的竞赛中,可以推动烟盒舞的发展,使其形式多彩缤纷,拥有了将近两百种套路。在烟盒舞的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使烟盒舞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独树一帜,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文化意涵。

三、烟盒舞的动作形态分析

(一)彝族烟盒舞的套路

在彝族烟盒舞的“正弦”与“杂弦”指的是烟盒舞的两种种类,对于两者的划分方式总说纷纭,有“曲目伴奏说”、“正弦正三套说”、“双人对跳说”,等等。

“正弦”是在原正弦“三步弦”的基础上传承发展而来的,不具备故事情节与叙事基础,仅为舞姿动作组合而成的舞套。这是关于彝族烟盒舞最具代表性的核心与基础。“三步弦”的每一组动作变化都为三步之后,在民间也将其称之为“过堂”三步,“蹬脚”三次。“三步弦”是纷繁复杂的烟盒舞套路中的奠基之石,至今为止石屏县都还流传着“不会三步弦,烟盒跳不合”的说法。正因如此,我们也将“正弦”称之为“母弦”,而它与一切“杂弦”之间的关系均为源与流的关系。“正弦”类的舞套包括“三步夹两步起勾勾”、“采花弦”、“阿弯儿弦”等。

“杂弦”的定义在文献资料中并无具体记载,一般的概念为除去“正弦”舞套外的其他一律称之为“杂弦”。这是一种传承基础上所演变而成的高级阶段,“杂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我们可根据其形式分为“自娱性”与“表演性”。当彝族围圈而舞时动作伴随着唱词的变化而随之改变,贯穿其中出现的动作多为“晃跳步”与“盖掖歩”等。在不同的舞套当中因为故事述说或组合排列的关系,在具体的表现中会略有不同。如,在基本动作中加入转身、旋转等动作;亦或穿花对舞。“杂弦”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有不同的划分如“死人挺尸”、“老妈妈梳头”、“童子拜观音”、“仙人搭桥”、“苍蝇抹翼”,等等。

(二)基本动作

步伐,是彝族烟盒舞的一大特色。在彝族烟盒舞中常用的基本步伐有十多种,如合脚、过堂步、踩步、小蹬步、斗脚步,因文章篇幅有限,笔者并不一一列举而只是挑选其中一种步伐进行分述。

歪歪步,即指身体重心在进行左右倒换,通过一种夸张的处理手法,使得整个身体产生左右动势的歪动。在具体的舞套与组合之中,歪歪步分为左右歪步与前后歪步两种类型。区分于左右歪步,前后歪步先以右腿为主力腿,左腿在后方虚点。当弱拍时由膝盖发力轻弹,身体随着向上松弛不窜,强拍右腿为主力腿,左腿右后侧虚点,一拍落左脚,右脚侧翻为掌,旁腰向左侧拉出并向右送胯,二拍,重复第一拍动作方向相反。

彝族烟盒舞的手势动作与当地的劳作习惯有关,手位动作提炼变形于当地人民使用扁担、镰刀、锄头。在此之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极强的民族生活气息与相应的根性文化诉求。在彝族烟盒舞中基础手位可分为胯旁左右两侧的低位、胸前或平肩的平位、举过头顶的高位、身旁两侧的侧位与由前向后活动的后位。具体的烟盒舞手势笔者列举其中一种进行分述。

垂手势,食指与无名指扣住烟盒,双手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当中指弹击烟盒时,在胯的左右两边用手臂通过肌肉收缩带动手腕,由手腕传导手掌产生由内向外的转动从而产生前后的轻微摆动。在这样的轻微摆动中,左右两肩交替变化。该手势内敛含蓄,古朴自然。

(三)柔、韧、脆

由上文对于步伐与手势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彝族烟盒舞的动作形态可以归结为“柔”、“韧”、“脆”。

在彝族的烟盒舞中的“柔”涵盖的是动作的发力始终轻巧而柔和,不会显得生硬发僵,如同绵里针般于空拍逐渐起法儿;“韧”强调的是当动作柔起发力之后身体所贯穿的延伸带有一定程度的对抗性既柔和细润又富有张力,动作的起承转合、衔接过渡中伸缩配合恰到好处,在对抗之间适可而止。“脆”与前文中所提及的“柔”是一组相对概念,除了指舞蹈动作干脆利落、张弛自如并有力度能控制以外,还指弹击烟盒时所发出的声音清脆合拍。“柔”、“韧”、“脆”这三点贯穿于彝族烟盒舞始终,通过这三点起承转合连接起了所有的舞姿造型与动作形态,从而使得彝族烟盒舞在起伏倾仰的动态中柔韧滋润并极具弹性,动作演进柔起韧伸、脆弹韧收。在组合表演的状态下营造出干净利索、精巧灵活、逗趣幽默的形象。

在表演的众多组合之中笔者一开始最难把握的便是“蹬步”。在完成“蹬步”时力量传导的突然变化使得节奏随之改变,空拍上的柔起已经很难把握,随着重拍使得快蹲需要柔韧有力否则难以看出彝族烟盒舞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当手脚同步时双手弹回经旁回收需控制力度使其柔韧滋润,快蹬慢收时需要十分注意节奏变化,动力腿的动作在空中约有三拍左右。

彝族烟盒舞的动作形态无论是“正弦”亦或是“杂弦”都必然反映出“柔”、“韧”、“脆”这三大特点,动作起始必然“柔起”;延续连贯必然“韧伸”;回势流转必然“弹回”;收势结束必然“韧收”;舞姿动作必然“干脆”;烟盒弹击必然“脆弹”。

四、结语

综上所述,烟盒舞作为云南彝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因其舞蹈形态生动有趣与自带伴奏的演出形式,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笔者在分析彝族烟盒舞的动作形态时,立足于具体动作进行解构,得出彝族烟盒舞“柔”、“韧”、“脆”的动作形态特征。

烟盒舞蹈动作的形成离不开彝族的历史文化,也离不开彝人们长期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俗,通过烟盒舞蹈可窥见出彝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气质等。笔者是舞蹈专业的学生,通过多次深入全面地学习烟盒舞,从中体会到烟盒舞的魅力和精髓,它蕴藏于彝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烟盒舞是彝族人民的艺术结晶,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无论从它的历史来源,还是它的舞蹈文化,或是它的艺术风格,都能够看到其独一无二的价值。依存于民间土壤之中的烟盒舞,深深扎根于广大民众的沃土里,是在彝族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孕育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永远闪烁着耀眼的民族文化之光。

猜你喜欢

烟盒体态彝族
以父之名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彝族海菜腔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用烟盒做一架小飞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烟盒博物馆之旅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