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影片《可可西里》看电影的纪实性
2019-01-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71004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710043 )
《可可西里》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取决于它的纪实性。这种纪实性有几个方面:故事背景的真实性、电影的叙事模式充分运用了纪录片的“即兴之美”、利用记者的旁观视角和旁白、长镜头的运用等,这几种纪录片常用的纪实手法使这部影片具有了残酷的真实感,并营造了一种无与伦比的震撼力。
一、电影的真实感
1.《可可西里》的真实感
《可可西里》在中国电影中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在日本东京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综合各种不同的评论,大家所一致赞扬的就是《可可西里》的真实感。时至今日,当我再次看过这部影片之后,仍然被这种真实感所深深地打动。
2.真实感在电影中的重要性
其实几乎在所有的电影之中,真实感都是追求的一个起码目标。从电影产生之初,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给观众带来的真实的恐惧感,就像是超出临界点的核子一样注定一爆发而不可收拾。这种真实感使电影迅速普及到了全世界,并在短短的100年间,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总是最先使用到先进的科学手段,使未来展现在人们眼前;在它的世界里千年前雄伟的古罗马可以再现;人类能够自由穿梭时空;曲折的爱情故事得到圆满的结局,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电影中的真实感。
对于大多数电影从其最基本的初衷来说还是要营造一个真实的氛围,并通过在这个真实氛围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来传达愉悦、紧张、刺激的情绪,从而达到商业、娱乐、政治教化的目的。当电影在试图营造这样一个真实的氛围时,必定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法来实现这个目的,其中纪实手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纪实手法取自于纪录影片,包括相对固定的镜头、长镜头的运用、“解说加画面”,直线型的叙事结构等等。甚至在科幻电影当中,导演也会尽量的使神奇的故事情节发生在一个长镜头中,以增加影片的真实感。
二、可可西里的纪实性
1.纪实性源于纪实手法
《可可西里》的成功就来自于它的残酷且震撼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正是产生于它纪实性的表现手法。我们来看看,在这部影片中都具有哪些典型的纪实手法?
2.《可可西里》的纪实手法
(1)《可可西里》的故事背景是具有纪实性的
这部影片具有一个真实的背景故事,巡山队的原型就是曾经真实存在的“野牦牛队”。早在影片拍摄前几年,关于可可西里“野牦牛”武装反盗猎队就已经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国内乃至国际上的极大关注。
1997年我国将可可西里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也出台了一些抑制藏羚羊绒交易的法规。多年过去了,素有“野生动物王国”之称的可可西里动物种群数量,目前呈现出增长态势。据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布,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就由保护区初建时的两万只左右增加到目前的五、六万只。
虽然盗猎者的猖獗受到了打击,正常的保护机制已经建立,但是“野牦牛队”的故事还留存在人们心中,对于可可西里和“野牦牛队”的好奇仍然存在,这也为《可可西里》的成功预备了一个广泛且深刻的社会基础。虽然导演兼编剧陆川通过影片展现了可可西里恶劣、震撼的自然美,再现了队员们的艰辛,但是实际的情况要比影片中所表现的故事更加感人至深,结局也更加残酷。可可西里,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里的悲惨与杀戮,这里的真实与震惊,曾经撼动了每一个人的良知。导演陆川无法通过一个100分钟的影片来完整、真实地再现这种震撼,所以他只能选择一个高潮、一个片断来实现艺术与真实之间的结合。
(2)《可可西里》的叙事方式充分的利用了纪录片的“即兴之美”
纪录片的即兴美就在于这种来自现场的真实捕捉,纪录片的精彩也往往来自于那些若干不经意的瞬间集合。而在《可可西里》中,陆川将这种即兴之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打破了类型片或者主流电影常用的叙事模式和故事结构,使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乎观众意料。这种非典型的叙事方式,使它看起来更像一部纪录片,具有更强的真实感,极大的提高了影片的纪实性。
情节一:第一枪。影片一开始被抓的队员强巴被捆绑着坐在地上,无奈的看着盗猎者在剥羊皮,这时“老板”走过来问他:“你是日泰的队员?”
强巴说“是的。”
“老板”对手下说:“给他松绑。”
正当手下低头给队员松绑,怎知“老板”抬手一枪,强巴的鲜血溅了手下一脸,手下也傻坐在那里。这第一枪就来的那么突然,却又那么真实,真实的让人无法接受,但这正是盗猎者的残忍。
情节二:记者刚刚进入巡山队,就在当晚突然随队进山,使刚刚缓慢的节奏突然加快起来。
情节三:队员追捕逃跑的马占林父子的过程,高原氧气的不足使得快速奔跑的人产生肺水肿进而迅速致死,整个过程来的是那么突然,从奔跑到步履艰辛再到突然倒地,当观众从特写镜头上看到他们已是口吐鲜血。生命在这里是如此的脆弱。
情节四:队员赵栋在送给养的途中身陷流沙,几秒钟的时间,整部影片中最为生动、鲜活的一个形象瞬间消失在荒漠之中。
情节五:影片最后那残酷而干脆的一枪,是整个影片最为有力的一笔。这一枪毫无征兆,没有废话、一枪就死,整个故事情节嘎然而止,以至于你不得不要再看一遍,才能够相信这样的结局。几个毫无征兆的突发事件使人们相信尽管命运不可抗拒,但没有一个情节是可以预料的。
这些叙事形式上的安排,打破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和心理接受方式。人们总是根据以往电影的叙事形式,习惯性的认为巡山队一定会和盗猎者有上几次激烈的交火,然后经过曲折、艰辛的追赶,最后再来一场决胜的交锋。但陆川却没有让巡山队和盗猎者有过一场像样的战斗,而是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消耗殆尽。整个影片,只有在最后的几分钟我们(也包括日泰)才见到了真正的盗猎者,然而此时的巡山队只剩下队长日泰和记者两人,力量的悬殊达到了顶峰,善恶的对立也达到了最尖锐的时刻,一切都是那么出乎意料,我们迷茫了,结局会怎样?日泰会怎样?善良的人们总是会心存幻想,然而盗猎者的残忍和事实的残酷就这样真实地再现了。
(3)利用记者的旁观视角和旁白也是纪录片常用的一个手法
影片中记者尕玉始终处在一个客观的跟踪叙述者的位置,观众也得以“经历”了事件的整个过程,犹如置身期间,真实感更为强烈。这种结构方式,起到了很好的视域融合作用,便于观众的接受和理解。记者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他在片中充当的是公共社会的代言人,也是通过他的报道才最终促成了可可西里问题的最终解决。虽然这个手法比较老套,但是为影片最后叙述式的结局作了铺垫,这个手法也暗合了纪录片当中只能单条线索叙述事件发展的客观存在。
(4)长镜头的运用是体现影片纪实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长镜头就是在一个统一的时空里不间断的展现一个完整的动作或事件的镜头,它可以表现空间的完整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场景一:影片中表现数以百计的藏羚羊骨陈列在荒漠之上和数以百计的藏羚羊皮陈列在荒漠之上的两个镜头,毫无保留地表现了盗猎者那种极致的赶尽杀绝的嚣张气焰。看过这种场景的人都无不为这种丧尽天良的捕杀行为触目惊心进而难以平静,让人瞬间充溢着一种极致的愤恨,镜头背后的我们看到的是同时充溢在队长日泰心里的那种誓死抓住盗猎者的决心,正是这种长镜头的渲染使观众产生了共鸣,唤起了人们已经麻木的情感。
场景二:队长日泰率领的巡山队员乘坐的吉普车在广漠壮丽的自然景观下疾驰,长镜头所呈现出可可西里自然风光的同时,吉普车拉出两道沉重的黄色飞沙轨迹,让人感受到任务的艰巨、沉重,潜移默化中奠定了这必将是一场亡命之旅的开始。
场景三:巡山队员全体冲入河中,追捕可能是盗猎者的人群,通过长镜头保留了时空的完整性,真实地再现了紧张激烈的追逐场面,给人一种纯粹的视觉体验。
场景四:影片最终在冷湖的群山之中,用一个长达三分钟的长镜头完成了全片的拍摄。从始至终展现了一种力量—自然的力量,一种敬畏、一种信仰、一种对永恒的理解。
(5)影片另一部分的力量来自于恶劣的自然景观带来的震撼
实景拍摄、深入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为影片的成功造就了另一个重要条件。
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都饱含着令人窒息的份量,给予我们视觉上和心灵上的双重震撼。影片取景多在藏北无人区,于可可西里、五道梁的周边地区,此处平均海拔4500-5000米,天气恶劣多变,气候异常。正如影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说:你在可可西里的任何一个脚印可能就是人类留在地球上的第一个脚印。
三、《可可西里》的商业性
1.从电影的文化层面看《可可西里》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中国目前的电影文化。有人说它存在三个层面:由主旋律影片所代表的主导文化、由商业影片所代表的大众文化、由艺术电影所代表的精英文化。这三种不同的电影形式的社会功能和展现方式也是有所区别的:主旋律影片是目前中国最有力、在文化和行政领域资源最丰富而且影响最大的文化形态,政府直接投资,强调意识形态功能,并有组织的集体化观赏;商业电影以大众喜好为核心趣味,实行商业运作,以追求利润为投资动力,靠宣传手段来争取更多的观众;艺术电影的艺术形式和理念较个人化,叙事非情节化,具有独特的形式、深沉的哲理思考、个性化的历史阐述和独特的人性分析,这个类型的影片能够公映的很少,大多在电影圈里流行。
2.从电影市场的角度看《可可西里》
换一个角度我们再来看,一个国家电影的进步不能否认艺术电影和精英文化的推动力和先锋作用,但商业电影的健全和成功才是促成整个电影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没有一个好的市场、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中国的电影必将走向没落。那么在当时国内电影行业不景气的现状下,《可可西里》能够取得这样的普遍认可,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了,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成功?这样的经验能否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一丝参考?
四、《可可西里》的启示
国内的主流影片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而如今这些曾经的辉煌都受到了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仅来自于电影本身,还有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提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心智水平,人们不再满足于主流电影的教化模式和类型电影的造梦形式。在这个生活节奏加快、现实压力增大、信息决定生存机会的时代中,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理会这些模式化、重复的、无实际意义的东西。人们是需要娱乐和休闲的,但人们更需要真实的、有现实意义、能够带来思考和进步的作品。同时,人们的审美水平和思考方式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这种进步不时的督促我们要改变。我们必须从固有的创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不断创新。
经过我们对于《可可西里》这部影片的分析,至少在电影创作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有益的启示:
1.从社会生活中提取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进行创作
其实不只是电影的创作,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一点我认为也可以说是保持艺术创作的纪实性,这种纪实性的概念更为广泛一些。
2.从艺术处理的角度打破模式化的剧情发展
艺术创作的题材是丰富多样的,但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往往是发展比较缓慢的。在很多艺术创作之中,人们往往借用某些成功的形式来进行艺术表现,这一点在电影的创作中更加突出。因为电影的创作可以说是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最高的艺术产业,它的社会影响也是很大的,所以投资者往往都会要求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求得最可观的回报。于是,大量的借鉴前人成功的模式就成了必然。在利润的驱使下,模式化的延续是主动的,而创新是被动的,因为创新往往是会伴随着利润的风险,但是往往风险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回报,比如《可可西里》。
这两点可能是我们电影求发展可选择的出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