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路边野餐》的艺术内涵与现实意义
2019-01-27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214122)
毕赣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导演,他的影片创作风格深受侯孝贤、阿彼察邦、塔可夫斯基等电影名家的影响,不仅如此,他对乡土风情的刻画描写的手法也与贾樟柯有异曲同工之妙。难以想象,《路边野餐》这样一部富有哲学的影片出自一个青年导演之手。低成本的影片制作以及极少的排片量却给中国电影史上增添了一部非常优秀的小众文艺电影,但其影片票房却遭冷遇。但是,电影市场的滑铁卢并不能影响电影所具有的丰富内蕴,从中国哲学为起点到电影符号的意义建构,毕赣用电影营造了一个蕴涵哲学理念的乡土世界,他如一位年轻的电影诗人,清风徐来,为中国电影注入芬芳。
一、中国哲学的影像解读,内敛且赋力量
《路边野餐》的开篇有一段《金刚经》的内容,“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我认为这是导演要表达的含义的外化,一切捉摸不定,时间并不是向着一个方向的,时间可以随意拼贴,组合。导演营造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境界,让观众陷入思考。佛家经典《金刚经》的注入,使得影片在展现的过程中更具有风格化的美感,也具有更强的诗性意蕴。毕赣导演曾在一次访谈中这样说:“我就是不断地把时间拆解、重塑,再拆解、再重塑。我们能看到具象的钟表,它是表面的文本;最深层次的文本就是《金刚经》那三句话,很哲学的文本。”换句话说,导演使得影像被赋予了某种意义,我们需要分析影像来读解其中对含义。
导演通过意识流的表现方式对时间进行阐释,力量感油然而生。伯格森认为过去不等于在我们身上的回忆-影像的心理存在。它被保存在时间中,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我们深入其中是为了寻找将在“回忆-影像”中现实化的“纯回忆”。意识流一开始可能会让人感到不知所云,而随着意识与现实的交替碰撞,我们才开始认识电影。这种碰撞最为明显的一处是陈升去找卫卫,陈升是一个小诊所的医生对一些过去的事情产生回忆,这都是现实,此后导演用一个长达42分钟的长镜头向我们展示了意识世界,这个镜头展现了一种绵延而悠长的美感。另一方面,长镜头也展现了它对于“时间”的特殊定义,呈现出一种绵延而纯粹的视觉体验。我们通过镜头语言的变化可以看出现实与意识的交替,在现实世界中,影片的分辨率非常高,但是到了陈升去找卫卫到时候,影片的分辨率明显降低,并且镜头运用了类似于“镜面”的特效处理,色调也产生了变化,这些镜头语言已然将我们带入意识世界。现实的意识的碰撞出现在最后的火车片段,两列火车交错,在瞬间出现了一个倒着走的表,时针分针开始逆向运动,时间在意识的层面逆向运动,也就是倒流,在现实的层面依然向前走,两列火车的交错,就是现实与意识的交错,而我们看到的故事就是发生在现实与意识的碰撞之时,力量也正从这里而产生。
二、电影符号意义深重
在影片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明显的符号,并被赋予了深重的意义。麦茨最为著名的理论就是能指与所指,他认为能指(代码)构成了文本。在文本系统中认识电影,它不是明显所指,而是明显能指的不明显层。电影最终让我们展望一个潜在的领域的视界,而非现实的故事。《路边野餐》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潜在的视界,这个潜在层面是通过符号来进行传达的。
(一)表
钟表是电影中出现最多的符号。导演在这里重点展现的是时间的可逆而不是时间的流逝。在《路边野餐》中,毕赣导演将时间把弄在手里,他用钟表的意象给观众提示,他要把时间折成一个个圆形,而不再是简单、不可逆转的线性空间。在影片中,导演在时空中穿梭游弋并加以折叠突破,线性的时间排序被打破,一个个的套环形状的圆形被组合而成,时间与幻觉、记忆的主题被导演有意识的突出与呈现。使这些意象都是导演意图的展现。时间在意识的状态中是自由的。
(二)火车
火车既是工业化的标志,又能代表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影片中第一次在墙上出现特效火车,是意识流动的表现。影片中出现在墙上的特效火车是带着观众走进意识世界,而最终火车交错是回归现实。当影片第二次出现火车的意象时,是已经年老的医生拜托陈升去寻找林爱人。火车钻入黑暗而漫长的隧洞,把陈升带入荡麦这个梦幻之地,此刻陈升跟随火车进入的是荡麦之境,而我们跟随火车进入的却是陈升的心灵之境。影片对火车进行第三次的展现是临近影片的结尾,当陈升坐在归程的火车上,相向而行的火车迎面驶来,此时用粉笔画出的表逆时针转动,我们随着导演的意图再一次进入了梦幻之境,开始新的“路边野餐”。
(三)荧光球
我们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在上世纪90年代舞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渲染气氛的道具,在这里我们暂且称之为“荧光球”。这个道具也被赋予一定的意义,首先它是多面的。多面的像小镜子一样的面儿可以折射出不同方向的光线,这是对内心世界的隐喻。其次这个荧光球是诗意外化。影片中我们可以听到陈升朗诵诗歌,这个荧光球包括后来的电风扇都是人物内心诗意的体现,是人物内心对于回忆与时间的体会,导演通过这种独特的符号展现给观众。如果用一个词组来形容毕赣导演和他的作品《路边野餐》,我想应该是“梦幻的促进”。
毫无疑问,《路边野餐》是一部小众影片,艺术性非常强,符号化加大了理解难度,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再次加大了理解难度。其实导演自己也在访谈中说到:“面对票房非常坦然,以后也会这样,因为本身诉求不在这里。”所以在电影的传播方面其实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导演的意图很好,但是能不能让更多的观众接受呢,优秀的作品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展现其价值。
三、《路边野餐》:一针中国电影的强心剂
中国商业电影票房连年破纪录,商业化娱乐化是中国电影现实的写照,在商业大潮中,《路边野餐》就像一针强心剂让热爱中国电影的人们开始思考。在未来发展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中国电影的生态圈开始逐渐发生变化,不再是商业化娱乐化一统天下,多样的电影形态会逐渐走近公众的视野。
多样化的电影形态。在技术的发展中,在社会的变革中,电影一定是多样化的。在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院线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像《路边野餐》这样具有艺术性、独立性的电影其实不在少数,包括很多优秀影片,例如:秦晓宇导演的《我的诗篇》,都可以很好地走进公众的视野。在中国很大一部分人喜欢商业电影,但是也有一些具有文艺气质,喜欢艺术电影的人们,而院线满足不了后一部分人的需要,这个时候网络就发挥作用了。电影的形态不断丰富,有院线大片,有艺术影院,有网络电影等。《路边野餐》能够成功走进院线就是一种进步,也许它票房冷淡,但是它丰富了中国电影生态圈,多样化的电影形态是我们渴望看到的。
真正强心的是艺术性。艺术性过强,观众不买账是一直被大家诟病的,但是应该坚持。这种不懈的坚持给予观众一个接近艺术、理解艺术的机会,一开始大家嗤之以鼻,后来慢慢有一些人理解,再后来有更多人可以理解,坚持的意义就在于这里,是理想的坚持。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电影是大众艺术,能够让大众理解,能够贴近大众是我们的动力源泉,对于艺术性的坚持就是要让我们始终不要忘记初心,电影是一门艺术,商业化免不了,但不能为了商业把艺术掉丢了。中国电影的年产量巨大无比,商业化娱乐化充斥着整个电影市场,艺术电影似乎被贴上了“另类”的标签,我们不能忽视电影质量的下降,艺术性的坚持某种程度就是在提醒我们,不断激励中国电影走上更高的台阶。
四、结语
在整部影片的构建中,毕赣导演有意识的将影片的戏剧性弱化,灌注以浓厚的哲学意蕴。影片中从未露骨的言语“情爱”二字,但是在静默的等待与延绵的怀缅中氤氲着千丝万缕的思念和隐秘含蓄的伤怀,所有无法割舍的怀念串联成了匆匆过往、从不停顿的时间。镜头展现了一幅幅黔东南如诗歌般的画卷,在这一瞬间万物相融、交相辉映,包容着独到深刻的美学内蕴,突出着生命伟大与深刻的涵义。不仅如此,影片中丰富的意象与镜头共同建构着影片的隐喻性内涵。钟表、荧光球、火车等相互羁绊又彼此独立的意象不断地牵引着陈升的思绪,对线性的时间不断消磨溶解,将时间折成一个个流转的圆圈,在理想和现实中不断游走,最终塑造成一个个富有哲学、意蕴隽永的时空梦境。最后,影片也带给我们足够的欣喜,中国电影的崛起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看到的,我们怀揣着敬意期待毕赣导演能带来更加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