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中国家具设计看传统的延续与创新
2019-01-27南京林业大学371000
(南京林业大学 371000)
这一时期,明式家具成为大师们探索发掘的主要源泉。观望如今的家具设计,不乏向传统致敬或学习的作品,然却往往是传统符号的堆砌,极少能够表达出传统的精神气韵,推陈出新,引人深思。90年代的中国,像田家青、邵帆和朱小杰这样的设计大师,他们分别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不同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融合传统与现代,将中国传统设计美学注入到新时代的家具设计中,为中国家具设计初期注入新的活力。
在80年代,田家青先生已经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著述了《明清家具鉴赏与研究》、《明韵——家青制器》等数本著作,详尽写实地记录分析了我国明式家具的结构体系和制作工艺,推动了中国传统家具的研究。在对传统家具的研究中,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之前虽也有学者记载,如《中国花梨家具图考》,也仅仅是拆装关系图,鲜有人在亲自动手的基础上研究木工工艺和技法,而这才是中式家具立于至高地位的关键。在此期间,田家青组建了古典家具研究室,开始了家具结构、制作工艺及木工工具方面的研究。经过与古典家具的不断交往,田家青创造性地完成了他的第一个系列作品“明韵”。整套沿袭了明式家具的敦厚大方和严谨工艺,并结合现代审美情趣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了当时家具制作的较高水准。至于木工工具的研究,田家青的凹凸工作室里皆是手工硬木制作打磨而成的工具,这种工具虽然十分简单并不精确,却能迎合木料的特性,通过匠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其个性和情怀赋予器物,是适合古典实木家具的;工厂量化生产的流水线破坏了原本材料的气质,只有经过细细琢磨,加以巧思和时间的沉淀才能使器物变成富有生命意义的作品,而不只是产品。《周礼·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意思是说器物之美,在于材料得当,工艺适宜,还需一点工匠的巧心,意为工巧方可成之良品,如心拙,虽得规矩法度亦不能成美器也。与日本的工匠精神相比,中国的工巧更注重的是技艺之上的巧思,透过器物所传达的气韵,相比之下,器物能够传神写照、度情达意,传达设计者的思想、气质和境界显得更高一筹。
邵帆则在艺术与设计之间为传统家具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新的尝试。他自称是“不可救药”的古典主义者,通过“打破与重建”的创作手法,以一个当代艺术家的身份设计了许多成功的家具作品,许多被英国V&A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他试图打破传统家具严格对称的结构布局,用类似画作中解构的手法,采用不完全对称的形制,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符号打破重组,将现代的新型材质与中国传统家具硬木材料重组,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家居风格,营造出新的属于这个时代独特的文人气质。明式家具与众不同之处除了其结构形制之外,也在于其文人气质。文人参与家具设计是明式家具的一大特点,当时的文人不仅对工匠提出设计要求,还乐于参与其中。唐寅在临《韩熙载夜宴图》时,在原图家具基础上自己又增添了20件新的家具设计,他不仅在绘画方面才艺出众,还将他的才思运用到家具设计上,邵帆与他不乏相似之处,他的设计往往是对艺术和观念的阐发,设计不为设计,却经常给设计师新的灵感。邵帆艺术融入设计的成功源于他对古典传统的深入认识,他是研究过工艺美术的当代艺术家,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古典主义要想走远,要知道他的源头,中国有句话叫“取法乎上”,意为寻求事物发展源头并撷取其精华,取法度或事物最好的部分。
要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要把传统的文化带到生活中来,朱小杰做到了这点。他的设计充分展现了材质的特性之美,在明式家具的启发下,他采用了南美出产的乌金木,将乌金木的独特纹理和浅黄色泽与现代的透明亚克力、黑色真皮糅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系列现代座椅。这一系列的作品,不仅具有现代抽象雕塑的美感,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将材料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并将原始材料与现代科技和谐的连接起来,不失为中国现代家具一种新的尝试。
从三位大师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传统与创新从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传统需要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探求设计之源头,发现根本,才能从中国汲取灵感和养分;还要探究艺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艺术设计本就是互通的,要想设计出好的作品就得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人文气质。家具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人服务的,是与建筑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真正设计出好的作品还需以人为出发点,适应时代发展,在时间更迭中抓住生活的本质,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