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在黔东南州黎从榕地区传播现状的研究
2019-01-27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550025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550025)
侗族大歌出现于2500多年前,流布于贵州、湖南、广西等侗族人口聚居地,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探究侗族大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以下简称“黎从榕”)的传播现状,具有深化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的意义,使其走出去、走向国际,让更多人知晓这一侗族人民的文化精粹。
一、侗族大歌在黎从榕地区传播的重要性
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金秋艺术节唱响,技惊四座,从此被世人知晓,这种来自东方国度的文化元素开始走向世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贵州省黔东南州黎从榕三地的侗族人口达162.86万,占全国侗族人口的54%,侗族大歌在这三地传播最为广泛。使得作为侗族大歌主要传播区域的黎从榕三地在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和传播上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
从侗族文化层面看,侗族大歌是侗族人民千百年来情感和信仰的寄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当今各种民族文化尤其是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侗族文化面临着日益衰微境况,在当地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背景下,侗族大歌作为侗文化的一张名片决定了对其的传播将增加当地的知名度,塑造当地侗文化的品牌特色。弘扬侗族大歌,重振侗族大歌在黎从榕地区的辉煌,有利于加强当地民族自信和文化凝聚力,为丰富世界民族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二、侗族大歌在黎从榕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侗族大歌传播向商业化靠拢,形式化严重
近年来,旅游经济在黎从榕地区兴起,侗族大歌作为当地的特色,成为当地旅游发展的主打品牌,其传播也带上了浓重的商业化气息。现阶段侗族大歌在黎从榕地区的传播主要以面向外地游客的公开商业汇演和大型节日活动为主,伴以极少部分的侗族青年歌舞聚会。在黎从榕地区旅游经济盲目扩张下,侗族大歌的商业价值被过分开发,现代经济催生了一些过于注重形式的侗族大歌演出,造成了侗族大歌传播的文化内涵被忽视乃至曲解,无形中阻碍着侗族大歌和当地的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此可知,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得到解决,长期以往,侗族大歌传播将变成形式的空壳,失去其丰富优秀的内涵,逐渐丢失自身的文化主体。
(二)侗族大歌的宣传缺乏有效的传播模式
由于侗族大歌缺少有效的传播策略、相关的传播经验,部分传播方式还较为浅显的,即以歌舞、演唱等形式向受众展示。这种方式虽然能较为便捷和快速的传播侗族大歌,但却缺少对其内涵的解读和受众反馈的收集,使得侗族大歌的传播呈现一片热闹,但受众却“不知所云”的情况。再加上当地缺乏一定的传播人才,造成了部分传播者认知上存在偏差,侗族大歌的传播难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传播模式。此外,市场经济的变化,影响了黎从榕地区部分年轻人的价值观,继而影响其行为决策,表现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加注重实际回报,将侗族大歌作为谋取经济利益的一种工具,缺少对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的认识。
(三)对侗族大歌的报道缺乏常态关注机制
大众媒体报道是侗族大歌大批量、大规模传播的重要途径。笔者选取了《贵州日报》和《贵州都市报》作为样本,分析了两份报纸2014-2018年对侗族大歌的报道情况。以时间为变量来看,《贵州日报》对侗族大歌的报道2014年共有14篇,之后篇数逐年下降。《贵州都市报》对侗族大歌的报道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对其报道篇数为10篇,但在2017年其报道篇数仅为1篇,2018年没有关于侗族大歌的报道。
从新媒体方面看,尤其是微博上,有关侗族大歌的微博除“侗族大歌在北京”粉丝量过千之外,其他微博粉丝量都比较低,如“电影侗族大歌、天籁小黄侗族大歌”等账号粉丝量都不足500。即使是粉丝量过千的“侗族大歌在北京”,发微博量也仅为6篇。侗族大歌的新媒体的传播整体呈现传播分散、针对性不强,传播效果较差等问题,部分微博传播内容与侗族大歌本身联系并不密切。侗族大歌在黎从榕地区的媒体传播态势并不佳,报道缺乏常态关注机制,新的传播局面正待打开。
三、侗族大歌在黎从榕地区传播的对策思考
(一)充分开发媒体的传播潜力,形成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动合作模式
现阶段,侗族大歌的传播合力尚未形成,新媒体和大众媒体未能做到联动合作。一方面,大众媒体凭借其起步早的优势,在资金、人才和设备上在掌握着压倒性的优势;另一方新媒体快速发展也暴露了其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视频原创性不强、跟风现象严重和质量欠佳等。在当代新媒体背景下,要改变这种局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势必要形成新的联动模式。首先,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其传播高质量优势和传播上的口碑效应,为侗族大歌的传播打开局面,并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以汲取受众,为自己赢得更广的生存空间;其次,新媒体也可借助传统媒体的产品为自己积累人气,并通过与传统媒体的合作赢得更多的资金,帮助自身功能升级,同时借鉴传统媒体采编经验,为新媒体注入一股长效的活力。
(二)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网络传播优势,培养传播人才
侗族大歌传播应立足本土,从当下黎从榕地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网络传播时效性和多样性的优势。以微博、微信以及大型网站等手段宣传和推广侗族大歌,有效利用其建设起来的平台,帮助人们快速的获取信息,拓宽侗族大歌的传播广度,不断扩大受众范围,打造侗族大歌传播新格局。
培养传播人才,凸显名人效应。侗族大歌的传播离不开“名人”的存在,如阿幼朵唱响了苗岭之音、腾格尔唱出了蒙古风情,黎从榕地区的侗族大歌也需要“名人效应”,需要专业人才团队的品牌塑造,需要与新的传播技术的结合,才能不断根据受众反馈调整传播行为和方式,迅速提高侗族大歌的知名度,突破其传播上的视野局限,促进侗族大歌的传播与发展。
(三)充分运用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构建侗族大歌传播的常态机制
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为侗族大歌传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在这一前提下,传媒议程和政策议程应相互借力,加强地方媒体对侗族大歌传播的议程设置,如设立侗族大歌专栏或收听频道传播侗族大歌,集中、系统、深入地对侗族大歌进行报道,不使报道流于表象。同时,有关媒体改进制作方式与技巧,制作出精良优美的侗族大歌节目,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议程设置效果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其中“导向需求”是影响议程设置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传媒工作者应发现公众需求与侗族大歌传播的结合点,比如在侗文化流行的黔东南黎从榕地区适当的进行相关议程设置或开设有关的节目专栏,更贴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更易引起受众关注。
(四)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坚持内容为王,创新侗族大歌传播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有关侗族大歌的内容资源将成为黎从榕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网络大量同质化内容泛滥的背景下,侗族大歌以其原创性、多样化占据较为有利的地位。因此,当地应加强对侗族大歌优质内容的建设,坚持以内容为王,深入挖掘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在新媒体语境下根据不同媒介的形态特征,制作符合不同媒介特征的侗族大歌传播内容,遵循传播规律,优化侗族大歌传播流程,整合多方信息,根据不同媒介平台受众阅读习惯和偏好实现精准化推送,建立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为王的模式,开拓侗族大歌传播的“疆域”。
四、结语
侗族大歌面临着传播形式化严重、缺乏对内涵的解读和媒体缺乏常态关注机制等问题是文化传播的一块通病,其在黎从榕地区的传播存在效果慢、针对性不强和传播面相对狭窄等不足,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侗族大歌需要进行传播方式及内容的创新。除此之外,相关传播主体对侗族大歌的传播理念也需要发生转变——从片面到全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为侗族大歌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在新媒体语境下,侗族大歌若能做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形成联动合作模式,立足时代,培养传播人才以及充分运用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构建侗族大歌传播的常态机制,做到侗族大歌传播和传播载体的有机融合,势必能让侗族大歌的传播效果走向更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