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潜意识与艺术创作的关系
2019-01-2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100084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100084)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音乐、绘画、文字等创作方式对于自身所处客观世界的一种主观反映。现代艺术创作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对人性中的非理性因素有自觉、更深刻的洞察。这种趋势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艺术创作领域独占一隅。
一、潜意识是什么
(一)广义的潜意识
潜意识这一概念宽泛地说,可以追溯于人类开始使用口头语言或者书面语言,如语言、文字、图画等,来表现其含义,使其充满象征性,通过特定的形式使在日常生活中被广为人知。除却约定俗成的意义之外,某些词汇往往还有特定的含义,如我们所熟识的梅、兰、竹、菊,它们在平日是为大众所喜爱的植物,但也是历代文人在绘画、吟诗作赋中所喜好的“四君子”,借以抒发对“傲、幽、坚、淡”的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因此,当语言、图画,或者其它可代表的介质蕴涵着某种更为明确地含义时,那么它代表的就是象征性的词,或者是一种意象,构成一种“潜意识”体。
(二) 现代心理学下的潜意识
自二十世纪以来,在潜意识的研究领域,各类哲学论著、美学、心理学著作中均有提及,如科学心理学认为潜意识其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即人的某些行为,特别是那些自动化了的行为,并且不受意志控制。但真正做到有影响力的还是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尔古斯塔夫容格在精神分析领域下对于意识的深度剖析,从而将潜意识以理论化的形式确立下来。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以存在的形态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层面。意识指同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结构,以达到通向外部世界,完成感觉器官的作用为基准,在心理上占据主导地位;处于意识边缘的是前意识,即储存在记忆中的东西,它曾一度归属于意识,但因与目前的实际情况关联不大,从而被逐出意识之外,留在意识的近处;离开意识更远、处于心理结构深处的是潜意识,是一种活动于某一时间内,但此时我们对此无所察觉,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而容格在弗洛伊德的意识理论基础上加上了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在人类意识发展的过程中的一种积淀在潜意识深处的集体心理经验,即“集体无意识”。因人类的意识发展是缓慢而艰难的,经历了岁月的积淀才达到我们现在的文明状态,如今的这种状态是总体潜意识的征象,而总体潜意识是不容否认的全体人类的共同财产。
(三)潜意识源起于弗洛伊德与容格之辩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研究中提出潜意识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现实感知的潜意识领域。这种来源的基础是源于日常,即我们的感官对于真实世界中的情景、现象作为反应之时,其以某种方式从现实领域潜伏到心灵领域,变成一种待触发式的偶然事件。另一个则是我们尚未有意识地注意到的事件,如梦境,它们从发生到结束,在我们还未意识到之时就已被同化,即醒后忘记了梦的内容,我们只能凭一瞬间的直觉来感受到这个事情似曾相识。弗洛伊德在著作《梦的解析》中对梦的重要性作出进一步阐述,将梦作为“自由联想”过程中的出发点,即“我希望紧紧追踪梦幻本身,排除一切可能由梦引起的、与梦本身毫不相关的观念和联想”。但容格不赞同弗洛伊德首倡使用的“自由”联想方法,认为是一种对于潜意识在梦中创造的丰富幻想的滥用,并做了进一步引申:潜意识领域中的任何时间都以梦的形式向我们展现,梦是探究人的象征能力最为常见的、最易普遍为人理解的、最易于接近的源泉。
二者的理论在某些角度上对于“潜意识”的认知互有出入,但是也相对系统的概括了其来源与出处。潜意识由不经意间所产生的晦涩难解的思想,也可能是由模糊不清的意象,或者朦胧含糊的表征所组成。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此难以察觉,但我们的心理意识却会不经意间被影响。
二、艺术创作与潜意识的关系
(一)潜意识的非语言性
弗洛伊德认为,非语言性是潜意识的特点之一。语言中的“词语”“概念”等的使用,是以学会分析对象为基础的。但潜意识处于内心结构的深处,尚且不能严格区分出自己和分析对象,因此不能直接使用“词语”和语言的其它因素。由于达不到使用语言概括的程度,只能通过各种具象来表情事物。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灵感的涌现的根源往往是源于意识内容的潜入,又渐渐消逝于潜意识的这样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在不经意间,不被人所意识到的事物也同样可以从潜意识里再次萌芽、显现出来。
(二)观念的萌芽
潜意识并非只是昔日岁月的栖身之所,同样也存在着对未来的心灵情景及观念萌发的可能。瞬间的想法或灵感往往能够帮助人们摆脱窘境、度过难关,甚至创作出卓越的作品。
在艺术自身的历史之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事实的明确证据。阿莱克斯·葛瑞与妻子艾莉森的一次奇遇,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艺术。在1976年的某天,他们按照程式吞服了大剂量的LSD,并在服药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生了无尽的幻觉。这一经历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并赐予他们一个艺术创作主题,如他的妻子艾莉森开始绘制一种神圣的几何状格子图案,起名为《因陀罗网》,而葛瑞则开始了《圣镜》的一系列绘画。他们将这些工作都归功于服药这段时间所产生的自我顿悟以及相关的精神历程。
这类经历所蕴含的意象和观念无法也不可能仅仅用记忆来解释的,它从潜意识里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可取之源。
三、艺术创作是如何体现潜意识
艺术创作首先从认知活动开始,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触到的,但却毫无知觉印象,兴许是此刻的注意力并不聚焦于此,亦或是此时的感官、知觉所接触到的刺激过于微弱,未留下太过于深刻的印象。但此时潜意识却在此时发挥其作用,使其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进行形象思维扩散,再辅以概念、推理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体验,并采取某种态度或行动进行艺术创作。如在杉本博司的《海景》系列中,这种潜意识便影响着其创作过程。
在这系列中,杉本博司用一种看似单调的构图方式——一比一的横向构图法,将海与天分割成两个不同的色域块,以此呈现出海的不同性格特点。据他本人在个人著作《直到长出青苔》中提及,《海景》系列最早起于1980年某一夜的一次思考:“现代人可以看到与古人所建相同的风景吗?”于是借由这个想法,杉本博司开始造访世界各地,等待天时地利人和的瞬间。然而,杉本博司对于《海景》系列创作的缘由还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青年时期便移居纽约学习、生活的他,希望借由自己的作品衔接东西方文化,如同时期在西方艺术创作上颇为兴盛的极简主义与中国南宋画家马远的《水图》中绘画形式的结合。其二是:据自述是少时一次电车之旅,途径一个隧道的小窗口看见了如电影定格般流动而广阔的海洋,而这个场景则被他认为是生命中最重要的画面之一,正是这种潜意识直觉在日后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唤起了他少时的经历。少时的记忆,或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很可能决定了他以后艺术创作的大致方向。
四、结论
在人类意识的不断发展过程中,整个人类的艺术创作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而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的提出,为艺术创作中迸发的灵感提供了理论依据,改变了人们需要从理性观念看待世界的传统看法,从而更多地从非理性、潜意识的角度来重新观察自我,观察世界,从客观的刻画世界转向审视自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