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微课的制作方法探究
2019-01-26高云静
摘 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穿插微课教学,可以将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主要从微课的基本概念、制作要求和将微课教学融入到数学课堂中需要注意的几点着手,说明了如何通过微课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数学教学;应用初探
随着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但在数学课堂上,随着多媒体教学的频繁使用,我们发现由于没有板书,幻灯片的切换过快,使得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和画图过程讲解不够详细,信息量增大,教学重点不突出。
微课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时间较短,一般以5~8分钟为单位组织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在传统课堂中穿插微课教学,通过变换教学方式,将有趣的内容和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通过播放微课视频,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可以为学生呈现高度精炼的内容,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起到加深理解,巩固小结的作用,从而达到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和制作要求
教师要将微课运用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了解微课的基本概念和微課的制作要求。“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视频的形式,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主题、活动)等进行的一种视频演示或声音解说,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重点难点突出等特点。制作微课时需要注意的是。
1.微课要求严格把控时间。以5~8分钟为宜,要做到字字珠玑、言简意赅,呈现出的是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精华,给学生提供最清晰地思路。
2.微课要求紧扣教学目标。一个微课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并且紧紧围绕着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和考点。
3.微课要求有配套的教学设计和学习导案。微课的意义除了可以在课堂中辅助教学外,还可以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自主学习的辅助。
二、微课如何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
实践表明,微课对数学课堂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使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和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王竹立教授所说的“好的微课,一切以效果为王,用户体验至上”中的“用户”指的就是学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思路。比如问题解决思路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路来讲解,一步步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解答。再比如,教师可以把学生上课的疑惑和难理解的知识点做个记录,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修改教学方法的依据。也可以让往届学生参与到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将学生认为的难点或者是学生在解题中的闪光点作为教学内容的参考。无论选择何种内容,都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需求。
2.教学内容分析。数学微课的教学内容和其他课程还是有区别的。从内容形式方面分析,可以是数学概念的背景知识、可以是概念的讲解与分析、可以是公式的推导、也可以是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等;从难易度方面分析,可以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精炼;可以是疑点问题的提出和思考,也可以是易错点的说明等;从具体表现形式方面分析,可以是新授知识点的展示,可以是已学知识点的总结,也可以是例题的分析和解答,也可以是易错题的对比和分析等。
3.资源搜集设计。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不需要搜集教学资源,只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即可。而微课是以视频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需要优美的图片、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和格式清晰地视频资料等,所以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将本来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成有血有肉有活力的数学课堂,让我们的数学公式也可以变得像长了腿的小人,自己一步步从开始的位置走到最终的答案。
4.时间设计。微课的设计要遵循“短小精悍”这四个字,因为短所以需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因为精所以需要层次分明、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5.凝聚多方智慧。传统的备课需要集体备课,微课的制作设计和应用更需要集体的力量。教师们可以在实施一段时间的微课教学后,邀请同行专家、同组教师来听课、评课。大家一起坐下来,各抒己见,好的地方供大家借鉴,不足的地方,大家也一起探讨,共同改进,努力将数学微课教学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真正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6.教育技术的支持。微课制作包括视频、音频和flsh动画制作,有的时候还需要摄影和录像技术。虽然利用录屏软件可以将PPT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同步录制生成视频,并且这种微课制作的技术要求和成本几乎为零,但通过录屏软件录出来的视频会导致画面不清晰,还会因为录制手法太单一,声音效果差等因素,而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一堂好的微课制作,也对教师的教育技术技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三、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将微课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是一次不小的教学变革,它逼迫广大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地通过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这样的模式来改进教学方法,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梁乐明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
[3]苏小兵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5.
[4]胡铁生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
作者简介
高云静(1983.12—),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西临汾;职务/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陆军军事交通学院镇江校区;研究方向: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