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为求职者信息披上“保护衣”

2019-01-26何玲

中国信用 2019年5期
关键词:求职者个人信息信息

◎文/本刊记者 何玲

进入毕业季,也就进入大学生求职的高峰期。近日,有媒体报道,招聘网站存在泄漏个人信息的问题,比如一些平台对招聘方的资格审查形同虚设,招聘者的简历可能被投往“黑中介”、传销机构甚至是诈骗公司。消息一出,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自2017年至今,涉及虚假招聘的一审判决书有273 份,涉及刑事案件的有174 份,其中与虚假招聘有关的互联网平台中,58同城和赶集网涉及刑事案件的分别有74件和36 件,最常见的犯罪手段就是诈骗。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领域带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同时也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当前,愈演愈烈的招聘诈骗、数据泄露问题,正在给求职者埋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隐患。

三大路径导致招聘网站信息泄露

“您好,这里是XX 房地产公司,请问您最近有购房需求吗?”

“亲,我们这里有免押贷款您需要吗?”

不少求职者反映,他们在“海投”简历后收到了许多类似的骚扰电话和短信,这让他们感到十分无奈。大四学生小赵告诉记者,为了不错过好的就业机会,他们在招聘网站填写的简历十分详细,而一些网站的模板甚至要求提供身高体重、父母姓名单位和家庭住址等,结果同学们经常会接到各种各样的推销电话,他还屡次接到“面试”通知,到了现场才知道是要求缴费的职业中介。“我还算好的,有同学应聘时才知道对方是传销公司。现在我注销了一些信息,但不知道已经泄露出去了多少。”

随着80、90 后互联网原著人员成为职场主力军,互联网招聘平台以其时效性、综合成本优势,已然成为了各种类型求职者找工作、应聘的首选渠道。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 中国互联网招聘行业市场研究》显示,2018年中国互联网招聘用户规模接近2 亿,年增长率为15%。

伴随着互联网招聘的热潮,个人信息泄露、诈骗等问题逐渐成为行业的痛点。早在2017年,大学毕业生李文星在直聘网站上遭遇假招聘误入传销组织并溺亡的报道引发全社会关注,向其提供招聘信息的BOSS 直聘网站被爆出平台对企业审核制度存在很大问题。一时间,招聘网站上为何充斥着虚假信息、个人信息如何被泄露等问题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记者在梳理媒体公开报道中发现,近年来,招聘网站信息泄露现象频频曝光,而个人信息泄露主要来源于以下三方面:一是行业“内鬼”倒卖个人信息。2018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区法院公开审理了一场泄露公民信息的案件,一位有多年从业经验的猎头,从招聘网站、原单位工作中获取了求职者信息,并在猎头群中互换简历信息,共非法获取了1852 万条公民个人信息,并将部分信息提供给他人。

二是以招聘名义骗取个人信息。时下有不少出售个人信息的中介公司,它们为获取更多精准信息,在网上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者。另有些公司并不招聘人员,只是为了做广告,而在网上发布用工信息,对外宣称是储备人才。这些公司获取个人信息后通过网络平台售出。

三是利用网页漏洞恶意窃取个人信息。2018年6月,有人在暗网开始叫卖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用户信息,其中涉及195 万用户求职简历,随后前程无忧方面确认部分用户账户密码被撞库,是恶意用户通过一些已泄露的邮箱账户及密码,对相应的站点进行登录匹配,然后蓄意倒卖。

业内人士表示,从理论上讲,爬虫软件只能爬取到部分简历信息。在招聘网站设置了联系方式的阅读权限之后,爬虫软件并不能爬取其联系方式信息。其实这一漏洞算不上是高危漏洞,但是在多个漏洞的组合情况下,就会造成大范围的数据泄漏,可能被黑产用于电信欺诈等破坏性攻击。

“许多招聘网站,不进行验证,即可发布招聘广告,这不只是技术漏洞,更多的是管理漏洞。”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表示。

监管缺失导致招聘平台公信力受损

即将大学毕业的小张在网上搜寻招聘信息广投简历,在注册一个招聘网站账号后,她填写了包括姓名、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相关的个人信息,并向一些公司投出了简历。两天后,她突然收到一条短信通知她去参加面试。

面对立竿见影的“效果”,小张反倒产生疑虑,自己并没有向这个公司投简历。于是她在网上搜索这家公司,发现该公司官网并不存在。

个人信息在本人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投向了第三方公司,小张遇到情况并不是个案。4月15日,新华社曝光招聘平台乱象问题,包括38 岁的张力原本可免费获得的工作被收1200 元中介费,找工作却背上网贷;招送餐员的中介公司其实是卖电动车的,交“渠道费”就能标“名企”等。

为何招聘网站上充斥着虚假信息?或许与其盈利模式有关。招聘网站的商业模式为向企业收取推广费进行盈利,企业付费之后,便能获得如显示置顶、优先推荐等特权。为了获取更多的收入,平台往往选择降低注册和信息发布门槛,对于信息的真实性,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另一方面,用户简历往往存在详尽的个人隐私信息。通过窃取网站数据,倒卖个人信息让许多不法分子有利可图。

显而易见,招聘诈骗、信息泄露事件的出现与招聘平台监管缺失有着不小的关系。有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网络平台信息的发布者、经营管理者,招聘平台有义务审查招聘信息是否真实、招聘主体是否存在。尤其是一些国内知名平台,用户对其发布的信息较为信赖,采纳度也高。用工、招聘等信息至关重要,若有不法分子钻空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而求职者却不知道,网站就在无意中帮助了发布虚假信息的人,甚至有助纣为虐的嫌疑。网站的公信力严重受损,不利于长期发展。

“平台如果没有尽到审核义务,发布的信息不真实、不准确,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即依法予以消费者民事赔偿,同时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在现实中存在维权成本高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 解决招聘信息失信违规问题,需要网站运营方从根源上进行整治,加强自我监管,严格审核信息发布人员的真实身份与需求,网站对各类违法行为实施惩戒,维护求职合法权益。

行业监管和法律保护需双管齐下

对于招聘行业信息泄露、诈骗等问题,除了平台自身须扎紧安全带之外,还需要有关监管部门的有力监督和打击。

近年来,人社、网信等部门纷纷发文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加强对招聘活动,特别是互联网招聘活动的监管,强化对招聘网站发布信息的核查,严厉打击信息发布违法违规行为。今年3月28日~4月26日,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执法行动(以下简称“专项执法行动”),互联网招聘平台和家政服务中介被列为重点清查对象。

记者注意到,此次专项执法行动对象为:依法成立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未经许可或登记但实际从事职业中介和劳务派遣等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的组织或个人;各类招工用人单位。其中对互联网招聘平台和家政服务中介要进行重点清查,检查其从业资质、内部制度、收费标准、服务台账建立情况和按期提交年度经营报告情况。

此次专项执法行动让不少网友拍手称赞。有网友提出,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明确招聘平台的责任,建立招聘平台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倒逼平台对职位信息真实性审核的主观能动性,让互联网招聘平台真正成为更多求职者的好帮手。

全国范围内的清查对招聘行业可以说是一次彻底洗牌。在加强监管的背景下,在线招聘乱象虽然可以得到一定的遏制,但要从根本解决难题,还需要法律保护。

有律师表示,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在线招聘平台承担起应有的审核责任,并在相关案件的刑罚上体现其危害性的责任承担,从而在源头堵住利用在线招聘平台的违法行为,防止悲剧重演,避免一旦出事就由行政处罚机关罚款整改了之。

值得一提的是, 2018年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公布,《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数据安全法》被列入第一类项目,有望使个人信息保护早日进入法制化轨道。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商业价值和法律意义都在提升。面对利益的冲击,更需要筑牢法律的防火墙。让企业高度重视信息数据的安全保护,职能部门加强对市场、行业的监督管理,司法机关严厉惩处违法行为,为公民隐私穿上“保护衣”。

猜你喜欢

求职者个人信息信息
起初为娱乐,现在做招聘:直播帮中国求职者找工作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要做好个人信息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加纳移民局招聘:有妊娠纹不行
民生表情
订阅信息
面试中的12个禁忌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