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言论

2019-01-26

中国司法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司法行政法治

公丕祥: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

迈入新时代的中国法治改革,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更加突出法治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强化法治改革措施的全面考量、相互配合、整体协同、形成合力,从而使法治改革方案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强化问题导向,抓住法治工作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事关法治建设全局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推出强有力的法治改革举措,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注重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使法治改革合乎民心、顺乎民意;注重恪守依法改革的原则,把法治领域改革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加以推进,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努力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工作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坚持运用法治方式来推进法治领域改革,从而着力解决好人民不断增长的法治新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法治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奠定坚实有力的法治体制、法治制度和法治机制基础,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新境界。

(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公丕祥如是说,《光明日报》,2019年8月23日)

封丽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入新时代

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下,依法治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保障人民权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法治是引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鼓励自主创新的有力保障,是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增进政府与民众以及民众与民众之间社会信任的前提要件。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依法治国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基本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依法治国被放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方面工作有了明确定调和全面部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要求,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一系列新论断和新观点,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时代。

(封丽霞如是说,《学习时报》,2019年9月23日)

王 旭:法治为激发改革活力提供规范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做到改革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方面,立法为改革提供法律依据,为推进改革开辟广阔空间。比如,我国宪法既要求“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也强调“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能够最大限度容纳和激发基层改革活力。实践中,还通过法律解释等方法保持法律文本一定的开放性,或者直接对改革试点作出立法授权决定,从而包容和鼓励改革探索。另一方面,立法为改革提供规范引导,确保改革依法有序进行。立法授权决定往往会对试点改革的步骤、范围、要求、时限等具体事项作出清晰界定,确保改革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将改革活力纳入法律秩序。此外,立法对改革成果及时予以确认吸收,将改革增量确立为新的制度存量,促进新秩序形成,以新的有效制度从整体上深度激发社会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旭如是说,《人民日报》,2019年8月9日)

林金文:把司法行政使命与自我革命有机结合

第一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忘初心,做有态度、有力度、有温度的司法行政人。一是不忘对党的忠诚之心,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做有态度的司法行政人。二是不忘对法治的尊崇之心,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做有力度的司法行政人。三是不忘对人民的服务之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有温度的司法行政人。第二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告诫,坚持自我革命,刀刃向内检视反思司法行政工作的问题短板。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查找司法行政工作差距、短板的参考系。第三要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敢于担当,践行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使命。一是提高政治站位确保维护政治安全和制度安全的任务锐不可当。二是对表对标实现全面依法治省(区)办的工作统筹稳当。三是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实现行政立法高质准当。四是有效发挥监督协调职能实现行政执法合法妥当。五是强化刑事执行监督实现司法公正允当。六是做好公共法律服务实现为民服务俯首甘当。

(广西壮族自治区司法厅党委书记林金文如是说,《法制日报》,2019年8月15日)

刘 锐:让法治思维成为思考习惯

以法治护航改革,需要党员干部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法治思维首先是一种规则意识。法治思维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第二,法治思维表现为一种合法意识,任何行为首先要求合乎法律条文的具体规定。第三,法治思维少不了程序意识。权力的行使之所以需要严格程序,就在于权力具有一定强制力,程序性规定能有效避免权力滥用。第四,法治思维要求党员干部有权利义务意识,从权利、义务两个纬度认识、分析、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第五,法治思维还要求具备契约意识。要尊重企业或个人的理性选择、首创精神,同时致力于构建公平、诚信、优质的营商环境。第六,法治思维还表现为权责意识,意味着只要拥有权力,就必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体现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只有强化权责意识,才能激发出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强大动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锐如是说,《人民日报》,2019年8月16日]

王国龙:以法治托起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善

为保障社会的基本善的普遍实现,在践行德治的基础上也要努力通过法治途径和法治建设来推进社会公共道德建设。法治不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明确的规则,还取决于规则自身的品格、执法和司法主体的水平、严格的法律程序和法律实施的强制性机制等,更取决于诸如证据的固定和收集、证据规则的落实、法律适用的技术和法律实施主体的价值观等深层次因素。因此,针对严重违背社会公共道德甚至是违法行为,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总是需要保持必要的克制和限度,尤其需要防止出现某些基于“管理的科学性不足、公共设施紧张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原因而出现的社会公共道德失范问题,直接转化为简单的立法问题或者执法问题。社会中不文明行为或者不文明现象的外延和边界,总是处于一个相对流变当中,我们要努力区分道德调整范围和法律调整范围的应有界限,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现象,努力实现精准治理和分类治理,促进德治和法治的相互融合。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王国龙如是说,《法制日报》,2019年9月25日)

猜你喜欢

司法行政法治
行政学人
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下侦羁关系的反思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制定法解释中的司法自由裁量权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司法所悉心调解 垫付款有了着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奏好人大内务司法监督“三步曲”
行政为先 GMC SAV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