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与实践路径
2019-01-26闫福增
闫福增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 201600)
一、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线索与问题
二十一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出于对长江战略地位的考虑,提出了“一线一轴”的战略构想,长江一轴也成为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1];至1992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立足于彼时长江发展趋势,作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江城市”的重大抉择,长江经济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2];进入二十世纪,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成为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更成为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成为我国发展的三大新引擎之一,要继续“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此外,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新的历史时期,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定位。一方面,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区域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并逐渐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增长得重要一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长江经济带并没有摆脱原有限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固有短板,限制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挑战反而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延续下来,其发展仍然面临着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长江水道存在瓶颈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和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等亟待解决的问题[3]。因此,如何摆脱资源依赖的发展方式,完善顶层设计;如何打破行政区划壁垒限制,建立区域内“多规合一”体系;如何对接东西部产业发展,推进区域产业转移合作等,成为当前阶段下长江经济带发展亟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只有跨越阻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障碍,才能最终促进长江经济带朝黄金经济带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常态增长点,进而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汇聚强大发展动力。
二、新时代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新要求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提出了协调、均衡和弹性化发展的要求。
(一)协调性发展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过去五年我国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著”以及“共抓大保护”到近期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的五大关系,都指明了长江经济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遵循协调性发展的方向。但现实的发展中,长江经济带却存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保护、重个别突破轻整体推进、重城市扩围轻农村建设以及不同区域“各自为政”等不协调性问题。一方面,这种不协调性会加剧区域发展的逆一体化进程,使区域呈现碎片化的发展状态;另一方面这种不协调会造成区域间恶性竞争,进而降低区域相比于其他地方整体发展优势,从而极大的放缓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发展的进程。因此,要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其发展必须立足协调性,真正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我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离开协调性一切都无从谈起,要紧抓协调性,促进高质量发展。
(二)均衡性发展
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城乡之间、省市之间、东西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4],这种不平衡性不充分仍有扩围的趋势,如何实现长江经济带均衡性发展,也成为当前亟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由于长江特殊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环境、交通、产业基础等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形成非均衡发展格局,地区间发展差距明显,各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要改变长江经济带差异化现状,必须以合力促发展,从根本上“补短板”“缩差距”;同时以地区现有的资源为依托,构建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5],立足城市扩围发展的同时兼顾乡村振兴,立足东部发展的同时拉动西部发展,消除行政区划的桎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促进全流域均衡性发展。
(三)弹性化发展
相比上述强调区域协调均衡性发展,弹性化则更多的注重系统化的整体,同时强调整体的各部分之间可以达到一种“伸缩”“流动”以及“融合”的状态,这种状态下,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包括监督、评估等,以及自我改进的促进措施,使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达到一种“快慢式均衡”,即实现长江经济带保护生态环境、优化产业布局、完善统一市场以及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等,同时增强应对外部不确定的抗风险能力。也只有坚持这种弹性化发展的思维,才能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思想,把握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的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三、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长江经济带作为一个整体,其高质量发展也必将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为此必须从五个方面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包括诸如生态、创新、开放、政策和人,并理顺之间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以主体之间的整合活动为基础,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一)生态本位:既要发展,又要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长江经济带期间,重点强调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紧随其后,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进一步呼吁社会各界保护生态环境。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目前分布着40 余万家化工企业、五大钢铁基地以及部分大型的石油化工基地,自2007年以来,长江流域的污水排放量突破300 亿吨,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化工围江”成了长江的一大“景观”,其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保护生态势在必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一方面立足于调整,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三去一降一补”,化解产业过剩、重复建设等问题,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清洁产业,从产业结构的源头变“化工围江”为绿水青山;另一方面从修复入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精神,搞好生态修复,逐步变“环境赤字”为“生态盈余”,还长江经济带一片绿水青山。此外,为进一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进程,还必须加快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发展壮大绿色产业,保护改善水环境,修复涵养水生态,高效利用水资源,大力建设绿色城市群、绿色城镇和美丽乡村,积极探索践行绿色新政[6]。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立足生态本位,不仅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一项主要措施,也是其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创新本位:以创新促发展
创新是发展经济的第一动力,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发展必须以创新作为新的战略支点,以创新带动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首先应该树立创新意识,从根本上摆脱“一分投入,一分产出”的思维固态,朝着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一分投入,多分收入”,最大化经济效益;其次应该深化创新机制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对现有发展布局、结构、体制进行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同时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激发现有资源的潜能;最后应该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综合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力量,建立流域性的科创中心,有针对的对长江经济带进行研究,切实形成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因此,长江经济带新一轮高质量发展要以创新为基础,使创新成为新发展阶段下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三)开放本位:内外对接,平衡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态势,通过开放式发展,不仅能带来新技术、新产品,而且能够带来新观念、新体制。长江经济带作为流域发展的一个整体,却在开放水平和层次上各不相同,目前上海、江苏和浙江的对外开放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流域其他地方较好,但其他省份开放水平较低,对外贸易的依存度偏低,直接导致了对外贸易的比重低于其GDP 占全国的比重,这种经济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形成两个层次的开放网络,一方面通过引导,打通开放水平不高的省市向江浙沪开放的道路,通过辐射带动,建立自由贸易区,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把其建设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实现东西部“内外对接”,一定程度上实现流域经济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要抓住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机遇期,以江浙沪的对外开放为跳板,深化合作,真正实现“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同时对接“一带一路”,形成内外对接,多方联动对外开放新格局[7]。
(四)政策本位:政策引领,法规保障
关于政策方面的引领保障作用归结于三个方面。其一法规政策的调整,首先长江经济带作为不断发展壮大的区域性经济带,其法规政策也必须不断调整以适合长江经济带新的发展要求,通过适时对原有的法规政策进行调整,以激发法规政策的活力。其二法规政策的更新,一是长江经济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如生态保护、城市化扩围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新问题,法规政策的的短板已经日益凸显;二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日益连成一个成体,但整体性治理的法规却迟迟没有出台,因此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还需制定《长江流域管理办法》《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长江环境和资源保护法》等类似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保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其三法规政策的落实,作为政策本位最重要的一环,法规政策落实情况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状况,因此对于政策本位,要强抓落实,从多个方面共同促进法规政策的落实,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总的来说,作为五位一体重要一环的政策本位,必须通过政策的引领,法规保障,多方融合等方面,共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8]。
(五)人本位:大小棋思维
人本位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重人民所需,求人民所求成为事关长江经济带发展全局的中心问题。因此人本位的大小棋思维是破解长江经济带发展难题的又一渠道。小棋思维,长江经济带的的山区不仅是守护长江的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急需要脱贫的特困山区,对于这些小块地区,要实施小棋思维,有针对的通过地区资源优势、政策保障以及精准扶贫等实现小范围的“生态化致富”,打造专属地区适宜产业,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双重需要,同时推进共同富裕这步大棋的落实;大棋思维,对待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把区域人民看做一个整体,实现区域均衡发展,达成“每一个人都不能掉队”的美好愿景,在小棋兜底的基础上,以生态本位为根本要求,以创新本位为主要动力,以开放本位为着力点,配合普惠性的政策推动形成全域生态良好、发展稳步推进、人民幸福的新局面,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群的经济辐射带动作用,转变土地财政思想,真正实现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9]。
四、结论与启示
新的历史时期,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黄金经济带,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新定位。一方面,长江经济带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等优势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发展进程的推进,长江经济带依赖资源发展模式出现了诸如生态恶化、产业转型困难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其发展也面临协调性发展、均衡性发展和弹性化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着眼于新的发展要求,深刻把握生态本位既要发展又要生态的核心定位,立足于创新本位以创新能力带动发展的要求,同时抓住开放本位下内外对接平衡需求的外在动力,辅之政策本位的政策引领法规保障作用,最终实现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关于对长江经济带成为高质量发展黄金经济带的启示,我理解的标准涵盖五个方面,一是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修复和保护,努力营造更加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带良性发展;二是区域内发展更加协调均衡,东西差距、城乡差距不断降低,实现区域整体式发展;三是打破行政壁垒下的地域限制,地区间更加注重合作,避免恶性竞争,以更加开放和有序的状态更高效的配置各种资源;四是汇聚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以创新为引导,推动社会经济走创新发展的道路;五是交通设施更加完善,形成覆盖长江经济带的,包含海陆空三维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总之,长江经济带新一轮的发展必须在贯彻我国新时代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以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试验田,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引擎[10],真正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深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