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发展对工会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19-01-26全国总工会研究室冯永光

中国工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职工群众工会职工

文/全国总工会研究室 冯永光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今年5月发布的《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9》指出,人工智能对科技、产业和社会变革的巨大潜力得到全球更加广泛认同,正在从少数大国关注走向全球布局的新格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就业、劳动关系的影响首当其冲,对工会维权服务和改革创新都提出新的课题。如何应对席卷而来的人工智能浪潮,工会组织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关系的多重影响

人工职能等技术革新正在以颠覆性的思维重塑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劳动力就业是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关系影响最基本最直接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劳动力资源分配方式、劳动力结构和职工就业形态都将发生深刻变革。

人工智能的普遍应用将导致大量就业岗位被替代。就当前情况看,我国的工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特别是广东、浙江、江苏等较早实现工业化的省份,“机器换人”已经在快速进行中,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已经深入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从生产、流通到销售都越来越趋于数据化、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就发展趋势看,人工智能将大规模替代程序性强、容易规划、依赖知识存贮调用和计算的行业,如证券经纪人、银行柜员、财会人员等,对于需要复杂情感交流和人际协调、能适应复杂环境和工况以及需要创造性的领域替代程度比较低。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分析得出:全球约50%的工作任务在技术上已经实现自动化,并预测2030年会有30%的任务和14%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同时,由于人工智能算法更易复制、零成本应用,相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对就业带来影响会在更短时间显现出来。

人工智能发展将产生新的岗位需求和就业机会。每一次技术革命实际上带来的都是人类的劳动向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突进。当初电商出现时,大家也担心会冲击传统的商业模式,但后来证明它为很多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发展也具有同样的“创造性破坏”效应。一些重复且简单的任务虽由机器人完成,但智能设备的系统维护、工艺调整及系统集成、软件管控等岗位的人才需求量剧增。全国总工会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互联网+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用人需求增速远高于建筑、农林渔牧、批发和零售以及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前不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发布13 个新职业信息,其中与智能化相关的就包括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运营师、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2018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 未来就业》报告提出,自动化技术和智能科技的发展将取代全球7500万份工作,但随着公司重新规划机器与人类的分工,另有1.33 亿份新工作将应运而生,在这些新岗位中,一部分是人机协作岗位,一部分是机器难以替代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较强创造性。

人工智能与新业态迅速结合并催生新业态发展。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在共享经济领域得到了普遍应用,两者呈现出互促互动的局面,这正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人工智能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有效地改进了平台算法,更好地捕捉用户需求和兴趣,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促进了用户点击量和订单量的提升,是共享平台整合海量资源、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根本保证,是驱动新产品开发和服务创新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共享经济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有助于释放共享平台上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驱动了深度学习、自动驾驶、无人机配送等前沿技术发展,进一步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与经济社会活动的融合发展。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对平台经济用工也产生影响。如在线外卖平台根据市场和业务需求不断迭代优化智能调度系统,大幅提高骑手配送效率,也提高了骑手收入水平。

人工智能发展对工会维权服务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大数据的应用,社会治理日益呈现出智能化的态势,向技术要治理能力不仅成为现代政治组织的普遍目标,也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诉求。中国工会十七大提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工会要立足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中履职尽责。

职工产生海量数据,对工会精准挖掘需求、提供供需对路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职工行为习惯日益网络化,基于互联网获取公共服务已成常态。全国总工会第八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当前,全国职工总数已达3.91 亿左右,57.3%的职工表示,如果离开互联网无法完成现在所从事的工作;53%的职工使用过网络约车、移动单车,83.8%的职工使用过移动支付服务。预计到 2020年,普通人每天平均产生 1.5GB的数据。由此看来,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对互联网依存度的增加将产生惊人的海量甚至天量数据,职工群众的需求就蕴含在这些数据中。而当前,调查显示,48.7%的职工表示没有听说过工会网上服务,说明工会组织在利用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职工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更好感知广大职工群众需求,建立职工参与的网络化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为职工提供更优质、更有效的服务,是工会竭诚服务职工群众的目标所在。

治理体系算法化趋势,为工会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提出更高要求。近年来,算法通过与大数据结合,具有识别应答接受模糊任务并自动完成的能力,部分公共服务完全可由人工智能系统来完成,可克服传统模式下因受人力、时空等限制所导致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让民众享受方便及时的公共服务。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会影响整个算法决策和预测的准确性。由于设计偏向、数据缺陷,再加上无法公开透明的“算法黑箱”,使得算法过滤、算法偏见、算法歧视和算法操控的情况屡屡发生。算法越智能,越能使用户被“安排”进所谓“信息茧房”,即陷入为其量身定制的信息之中。工会是职工群众组织,面对面做职工群众工作、为职工群众服务是工会最大的优势。随着算法的更新迭代,一方面,工会传统的工作方式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对工会技术能力、内部组织变革、决策和行为智能化都提出挑战;另一方面,如何打破算法的“思维定式”,更加柔性有效占领职工群众的思想阵地,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也为工会职工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课题。

新就业形态逐渐常态化,对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提出更高要求。智能革命使人类正在摆脱从属劳动的束缚,劳动的意义正在发生改变。人工智能时代民事契约与劳动契约的“混合形态”不断增加,新就业形态常态化趋势明显。根据《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参与者人数约7.6亿人,平台员工数为598 万人,同比增长7.5%。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25年共享经济提供服务者人数有望超过1 亿人,其中全职参与人员约2000 万人。不同于传统标准劳动关系、一般的劳务关系、非全日制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下,劳动者职业身份变得多元和流动,用工主体、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劳动报酬等更加灵活多样,劳动关系难以认定。在从属性减弱的现实中,传统的从属劳动领域趋于缩小,以从属性为基石而产生发展的劳动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超时工作现象普遍存在、社保覆盖低、劳动法律救济渠道不畅等一系列问题有待破解。这就要求工会组织积极应对劳动关系的确立与运行、职工权益的维护和保障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中充分发挥工会的优势和作用。

工会组织的应对之策

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已曙光可见,工会组织也应该抢抓机遇、提前谋划,最大限度扩大人工智能对工会工作的正面效应,减少负面影响,更好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竭诚服务职工的基本职责。

提高职工技能素质。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职工技能素质是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是提高职工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按照《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提出的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机衔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紧跟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改革,建立各类培训主体平等竞争、产业工人自主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技能培训机制。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要求,将促进终身学习纳入城乡信息化建设,加强集师资队伍、教育内容、传播渠道、受众群体为一体的网络公共学习平台建设,优化数字学习环境,满足广大产业工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广大职工有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政策研究力度。及时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的最新进展,加大对劳动力就业、劳动关系影响的研究力度,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行业的特点,就“机器换人”、劳动力就业产业转移等新情况新问题有的放矢作出预案,为下岗劳动者提供创业和自我雇佣的政策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多渠道、多类型就业,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支持平台就业等新就业形态发展。研究制定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和缴纳住房公积金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推广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量身打造的雇主责任保险或意外伤害保险,探索适应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失业、工伤保险保障方式。加快建设“网上社保”,鼓励非现场缴费和网上支付结算,为新就业形态从业者异地参保及转移接续提供便利。

加强网上维权服务。以互联网思维的跨界、融合、开放、重塑等特征为推动,突出用户导向,聚焦职工痛点,工作跟着职工走,服务围着职工转,接长工会工作手臂,建立统一的“互联网+”普惠服务体系,建设网上“职工之家”,加强与职工的网上互动交流,让职工能在网上找到组织、参加组织活动,提高工会感知职工群众期盼、服务职工群众需求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困难职工需求和政府救助资源、社会组织公益项目、社会各界爱心捐赠和志愿服务精准对接,实现网上维权帮扶、提供务实高效的公共服务,推动就业创业、困难帮扶、法律援助、劳动保护等业务在线化、数字化、可视化和协同化,使工会服务更加直接、更加深入、更加贴近职工,提升网络服务产品的供给与服务能力,形成网上网下深度融合、互相联动格局。

积极建设智慧工会。推进实施《全国工会网上工作纲要(2017—2020年)》,建设实名动态、全面覆盖、安全共享的工会大数据库,加强互联网内容和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利用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结合“12351”职工服务热线,建立健全工会新媒体矩阵。强化“互联网+”工会顶层设计,加强通用平台建设,推进上下级工会组织间互联互通,逐步形成全总主导、地方跟进、产业参与、协同互动、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工会网上工作体系。打造智能的网上工会工作服务设施,打通信息孤岛,开发数据资源,实现工会系统数据信息的互通共享和深度利用。大力推进与网信、人社、民政、公安、住建、工商、银行等部门有关数据交换,与国家大数据中心实现数据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工会决策支持系统,为广大职工的普惠服务、职工队伍状况的深度分析和工会组织的高效运转提供必要的科技手段。

猜你喜欢

职工群众工会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数读·工会
职工书画
工会动态
七师医院巡回连队为群众送健康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在推进工会改革中切实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转作风强服务的实践与思考
浅议党员干部如何用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