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列维奇作品案看美国艺术品跨境借展制度
2019-01-26靳婷
●靳婷/文
艺术品作为国家地区间的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分享着人们在不同空间、时间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对促进国家地区间的文明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和平时期,把本国具有典型象征意义的文化艺术品送到他国进行展示,是双多边友好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战争时期,对敌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品进行劫掠和践踏,是打击敌方势力的重要手段。如今因武装冲突中对文化财产的破坏行为使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被彻底摧毁、不可逆地打击民族自尊心,已经被《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公约》等国际法律文件和习惯法所禁用。
艺术品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展示时,所有权始终属于借出国国家或者相关法人、自然人,借入国国家及其法人、自然人拥有管理使用权。很多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国家或者不发达国家的重要文化艺术品曾在历次战争中被劫掠或者流失,这些艺术品的所有权通过时效取得、公开拍卖、善意第三人买受或者赠与等方式,在法律上已经不再属于来源国,而是转移到了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艺术品买入国。在艺术品跨境借展的实践中,常能发现在某国正在进行的艺术品展览,可能就是借入展览国历史上创造的经典艺术品,但依照现有的法律和事实,这些艺术品早已被他国国家或者相关法人、自然人拥有,成为其他国家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借入展览国的相关法人或自然人有展出艺术品的所有权充分证明,能否对正在展出的艺术品提出留置请求?这就关系到艺术品跨境借展协议的约定,对于借出国而言,当然要进行积极抗辩,但关键是艺术品在借入国,如何通过有效方式取回展品,就是一个问题。如果借入展览国允许对此类艺术品进行留置扣押,那么势必会影响未来的艺术品的跨境借展活动,并且会影响借入国与借出国的两国关系。实践中,为了保障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正常进行,绝大多数国家会通过司法扣押豁免的方式,确保借展艺术品的正常出入。本世纪初,在美国发生的马列维奇作品跨境借展纠纷案就很好的解读了美国艺术品跨境借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马列维奇作品跨境借展纠纷案(Malewicz v. City of Amsterdam)[1]
马 列 维 奇(Kazimir Malewicz,1878-1935)是20世纪上半叶的俄国画家,属于几何抽象主义画派的先驱人物。[2]1927 年,他把自己创作的100 多件作品带到德国柏林展览。同年6 月,因某些事情,他被紧急召回列宁格勒。当时他预计很快就能返回德国,就把这些作品委托给德国的几个朋友继续展览。同年9 月,展览结束,他还没有返回柏林,就由他的德国朋友多尔纳(Dorner)博士替他保管这些作品。1935 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时任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拜访多尔纳博士说服他把马列维奇的部分作品运到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进行跨境借展。同年5 月,马列维奇去世。由于马列维奇的作品不适合在俄罗斯和德国展览,1937 年,多尔纳博士逃离纳粹德国时,就把这些作品交给哈林(Häring)先生保管。哈林先生在柏林一直呆到1943 年大轰炸阶段。为了安全起见,他把马列维奇的作品转移到他的家乡比伯拉赫(Biberach)。1951 年到1956 年间,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的时任馆长桑德伯格(Sandberg)想说服哈林先生将马列维奇的作品送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进行修复和展览。但哈林先生一直拒绝,并一再强调他只是作品的监护人,只负责保管,无权将这些作品的所有权转让给任何人。1956 年,桑德伯格去探望病中的哈林先生,哈林先生再次解释说他不是这些作品的所有人,不能出售任何作品。但桑德伯格一直恳切请求,哈林先生最终同意将这些作品借给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展览。为此,桑德伯格起草了一份简短的借展合同,规定了借展费用和时间,通过哈林先生的秘书交给哈林先生签署。1956 年5 月8 日,秘书给的回复信中首次表示同意以12 万德国马克的价格出售马列维奇的作品。桑德伯格欣然同意,并在1956 年6 月4 日的信函中问及因为哈林先生没有作品所有权,在什么条件下他们才可以购买这些作品。1956 年6 月23 日,哈林先生的所谓“代表”在没有哈林先生签字的情况下给桑德伯格回信,明确说根据德国法律,马列维奇作品的所有权已于1955 年转移给了哈林先生,哈林先生有一份说明他对马列维奇作品拥有所有权的“公证书”。由此,哈林先生有权将作品卖给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
在后来的纠纷中,马列维奇的继承人坚持认为这些往来文件对先前借展合同的修正都属于明显的欺诈,因为桑德伯格与哈林先生面对面谈话时,哈林先生从没说过马列维奇先生计划死后把这些作品转让给他。但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根据桑德伯格与哈林先生及其代表的往来信件,在1956 年11 月与哈林先生签订了借展协议,其中包含购买马列维奇作品的条款规定。1958 年,依据所谓的哈林先生“授权”,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购买了马列维奇的作品,但却在博物馆的年度报告中隐匿了收购马列维奇作品的性质、藏品目录,并且没有进行此类收购惯常的宣传活动。1958 年,哈林先生在德国去世。
1957 年11 月多尔纳博士去世。他生前把从德国带走的两件马列维奇作品捐赠给了美国哈佛大学的布什雷辛格博物馆(Busch-Reisinger Museum),并明确是为了“合法所有者的利益”进行借展。冷战结束后,马列维奇的继承人花了好几年时间寻找这些作品的下落,并且开始追讨这些家族财产。后来,根据马列维奇继承人的请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返还了马列维奇的一件作品,布什雷辛格博物馆把两件作品都返还了。
1996 年,马列维奇的继承人首次向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提出返还马列维奇作品的请求。但在2001 年9月,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正式答复说收购马列维奇作品的合同是有效的,并据此成为这些作品的所有权人。按照荷兰民法典第3:105 条的规定,博物馆通过取得时效获得了马列维奇作品的所有权。[3]此后,马列维奇的作品继续在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展览。
2003 年,根据美国国务院多边教育文化交流项目的安排,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把14 件马列维奇作品借给美国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和休斯敦梅尼尔私人博物馆(Menil Collection)展出。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要求这些作品在美国享有司法豁免权,但马列维奇的继承人提出了反对。2004 年4 月11 日,美国国务院认定借展的马列维奇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且是基于国家利益进行的展览,可以享有免于司法扣押的豁免权。但就在展览结束前两日,马列维奇的继承人在哥伦比亚特区法院对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提起诉讼,声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在1956 年非法收购了这些作品。2004 年4月,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向地方法院提出驳回起诉的请求。2005 年3 月,地方法院驳回了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的请求。后来,博物馆再次提交了补充证据,提请驳回诉讼请求。2007 年6 月,法院再次驳回了博物馆的请求。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随即在哥伦比亚特区上诉法院提出了上诉。2008 年4 月,在上诉待决期内,马列维奇继承人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达成和解协议,博物馆同意把5 件马列维奇的作品交还继承人,余下的作品继续在荷兰博物馆展出,原告随即同意不再提告。
二、跨境借展艺术品的豁免权
1965 年颁布的《联邦司法扣押豁免法》(Immunity from Seizure Act,以下简称 “IFSA”)在艺术品跨境借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旨在确保从国外借入美国博物馆展览的艺术品能够免于司法扣押。根据该法,任何非营利性的博物馆和其他参展商可以向国务院申请确定从国外借入的艺术品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并且展览符合国家利益。如果申请获得批准,该艺术品就可以免于联邦政府的司法扣押。这项规定促进了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艺术品文化交流,保证临时借展给美国的艺术品不会被没收。上世纪末以来,英国、加拿大等国为了加强文化艺术交流,对从国外借入展览的艺术品都规定了类似的司法扣押豁免制度。这项制度本身也使得艺术品真正的创造国和来源国能亲眼观摩到自身流失出去的艺术品,却因为有跨境借展协议中的司法扣押豁免制度保护,无法诉诸留置等手段加以追回,成为永久的历史伤痛。
1976 年颁布的《外国主权豁免法》(Foreign Sovereign Immunities Act,以 下 简 称“FSIA”)是 涉 及司法豁免制度的另一项重要规定。对外国主权国家或其政治分支机构、代表等在美国联邦或州的法院享有的司法豁免权及其例外情况,在美国境内的诉讼程序、财产扣押和判决执行作了具体规定。外国主权国家如有下列情况之一,美国法院可以行使管辖权:①放弃豁免;②在美国从事商业活动;③没收在美国的财产;④涉及在美国的不动产;⑤在美国发生的侵权行为。此外,对政府船舶行使留置权的海事请求,外国也不享有豁免。就“征用例外”而言,允许美国法院对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的财产权益问题行使管辖权。
本案中,马列维奇继承人引用了FSIA 中的“征用例外”规定,就是外国国家违反国际法且涉及的财产在美国境内并进行商业活动的时候,就可以征用。地方法院采纳了这一说法,认为争讼的马列维奇的作品在美国境内,诉讼活动在美国提起,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的艺术品借展活动也属于商业活动,符合适用“征用例外”的条件。就阿姆斯特丹市博物馆而言,鉴于美国法院在被劫掠艺术品方面的判例始终支持艺术品继承人的权益,他也更愿意通过谈判解决争议,和解更能够实现便宜互利的交易。
在马列维奇作品借展纠纷案后,许多外国政府基于自身艺术品的安全考虑,停止了向美国文化机构的借展活动。为了保障正常充分的国际交流交往,美国国会修改了FSIA 第1605 条的规定,对艺术品借展等相关活动,外国人和承运人可享有在美国境内运输借展工作的豁免。具体适用豁免的条件是艺术品所有者或保管人所在国与美国国家或其文化教育机构之间存在把艺术品进口到美国交流借展的协议,美国国务院确定此类艺术品具有文化意义且借展活动符合国家利益。但是不能豁免的情况是纳粹时代的劫掠和1900 年之后的强制性没收。[4]2011 年美国佛罗里达州玛丽·布罗根艺术和科学博物馆临时从意大利米兰博物馆借来一幅16 世纪的画进行展览。米兰博物馆1988 年收购的这幅画,但当时并没有仔细核查其来源。就在这幅画抵达佛罗里达州准备进行展览时,突然有人声称对这幅画享有所有权,并成功获得法院禁令迫使借展的博物馆扣留了这幅画,没有按约定时间返还米兰博物馆。据说这幅画是二战时从这个犹太人家里偷走的,博物馆必须要保存这幅画到美国法院裁决完争端后。
2016 年12 月,美国通过《外国文化交流管辖豁 免 澄 清 法》(Foreign Cultural Exchange Jurisdictional Immunity Clarification Act, 以 下 简 称“FCEJIC”) 对FSIA 进行了修订,澄清进口到美国进行临时展览的艺术品并非商业活动,因此不能被扣押。
三、跨境借展艺术品范围的确定与权益保障
为了预防艺术品跨境借展中产生纠纷,对于借出国而言,首要是有一整套确定艺术品跨境借展的科学系统标准。很多地区和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都有特定的专家委员会,通过其专业审核来确定能够跨境借展的艺术品范围、时间和进行跨境借展机构的资质能力。例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博物馆理事会(The Louisiana State Museum Board)就明确规定,从路易斯安娜州立博物馆借出藏品给公共或私人机构,必须有具体的公益目的,借期不超过三年,续展期限由理事会另行决定。[5]所有的借出手续都要通过博物馆馆长提交给州立博物馆馆长委员会的批准委员会审核,由其进行借出藏品和借展目的的审查,以便使藏品能够真正实现展览要求的目的。同时严格审查借入机构的职业资质和标准能力,借入组织是否有能力保管这些藏品。所有借出请求都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并且签署责任书。如果理事会认为借出藏品并不能实现藏品的最大价值或者博物馆的最大利益时,理事会有权拒绝借出请求。所有馆藏品的借出都必须由借入者以博物馆或者具有资质的保险公司担保,在藏品转移之前提供合适的保险。在保管方面,特别规定借出藏品在没有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馆书面允许的情况下,不能以任何方式进行清洗、修理、修改或者更改。如果借出藏品被损害或者盗窃,一定要即刻通知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馆。未经博物馆的授权,博物馆的借出藏品不能借给第三方或者转移借出地点。完整的借出协议一定要由借入者或其代表人签字。如果借入者在借期到期之前提前移除借出藏品,应当立即返还路易斯安娜州博物馆。在运输和包装方面,要求借出藏品要根据博物馆登记处的规定准备运输。除非双方另有规定,否则藏品应以同样方式退回博物馆。费用方面,除非双方另有约定,否则与借展有关的所有费用都由借展人承担。在宣传方面,任何对藏品的复制(包括照片复制)许可都必须获得博物馆的同意。此外,路易斯安那州博物馆委员会还要审核向州议会大厦、州长官邸和其他官方办公场所提供州博物馆藏品借用的请求。参议院议长、众议院议长、文化娱乐和旅游局局长、州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等人员的借用藏品请求,都需要符合任期内、放置在公共场所内等要求。
佛罗里达州、北卡罗来纳州等地博物馆也都有类似规定。充分考量借展藏品的估值、保险、赔偿、纠纷解决方式等问题并签订书面协议,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借展藏品,并在出现纠纷时尽可能及时解决,以免引起其他争端。
四、小结
文化艺术品作为国家地区的软实力象征,其跨境借展活动是国家地区间的重要文化交流形式。只有从保护文化艺术品最大价值的角度出发,才能合理确定借展艺术品范围、借展方式以及损害赔偿纠纷解决等问题。我国作为文化艺术品资源大国,在国际艺术品跨境借展领域处于重要地位。对借展标准审核、过程监督、责任追究、纠纷解决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多的国际区际合作优势,倡导制定更为完善的标准体系,使中国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See Malewicz v. City of Amsterdam, 362 F. Supp. 2d 298, on the website: https://www.courtlistener.com/opinion/2453774/malewicz-v-city-of-amsterdam/, visited on July 5, 2019.
[2]俄国画家卡西米尔·塞文洛维奇·马列维奇(Kasimier Severinovich Malevich,1878—1935),至上主义艺术奠基人,几何形抽象美术的先驱者,曾参与起草俄国未来主义艺术家宣言。
[3]See Dutch Civil Law,Article 3:105 Acquisition by a possessor through an acquisitive prescription, on the website: http://www.dutchcivillaw.com/civilcodebook033.htm, visited on July 5, 2019.
[4]See Section 1605. General exceptions to the jurisdictional immunity of a foreign state, on the website: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28/1605, visited on July 5, 2019.
[5] See Title 25. Cultural Resources of Louisiana Administrative Code, on the website: https://www.worldcat.org/title/louisiana-administrative-code-title-25-cultural-resources/oclc/37522858, visited on July 5,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