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2019-01-26孙留萍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孙留萍 高 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体现了我们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作用,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入考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对于我们深刻理解、把握和践行新时代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政治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党逻辑

政党逻辑,是指政党基于使命自觉并以直面问题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而进行的伟大理论探索,进而推动了理论创新与发展。

(一)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

“理论上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鲜明特征。”[1]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重要条件,分别是作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社会主义和作为阶级基础的工人阶级的壮大。科学社会主义从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解放全人类锻造了崭新的理论武器,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并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伟大思想家马克思恩格斯基于高度的理论自觉创立起来的。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力量的逐步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该向何处走?工人运动该怎样开展?已有的理论已不能提供解决这一社会矛盾的答案。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工人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武装。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矛盾,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让人们能够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指引。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也表现出了充分的理论自信,通过各种形式、多种途径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澄清误解,坚守和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指出要注重理论建设,“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而且要通过理论的大众化发挥理论作为批判的武器的作用,“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

(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

我们党不仅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孕育催生、而且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发展的政党,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且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根据世情、党情和国情的变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可以说,中国的每一次跨越式前进都紧紧伴随着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在21世纪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我们党和国家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时指出:“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因此,如何凝聚全国力量继续开创新的辉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在社会实践推进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理论创新,为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促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聚焦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秉承着高度的责任担当和理论自觉勇于面对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困难,以全新的视野凝练形成了一系列系统且科学性的理论化成果,进一步提高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为我们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强的理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内容和理论思维上的重大贡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主体条件。”[4]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卓越领导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决定性原因。“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前提条件”,[5]他以非凡的理论积淀、高超的政治智慧、坚忍不拔的担当精神,深刻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当代中国现实,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难题和解决措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并自觉地把它上升到理论成果,进一步推进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逻辑

实践逻辑,是指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是该时期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呈现出了与以往历史阶段所不同的社会任务、社会矛盾、社会目标这些特殊的时代特征,不仅需要而且切实催生了新思想的形成,“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厚的现实根据与深刻的时代特征。”[6]

(一)实践是一切理论创新的基础和起点

理论强则党强,思想富则国富。“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一切划时代思想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思想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8]中国的每一个历史时代和阶段的社会发展“需要”推动了这一时代理论成果的形成,也就是说,一个时代的思想不止是抽象的外在的理论形态,而要看到其内容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的客观实际需要。当前,“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和主题,因此,在这样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9]我们党围绕这一时代需要和主题凝练了新思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求为新思想形成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和动力。

(二)新时代的最新实践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空间

中国“新时代”历史方位的重大变化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空间和前提,“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0]因此,我们必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深入研究和回答新时代面临的重大问题,加快创新中国特色的指导思想、话语体系等理论成果。

作为该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矛盾转化”问题便是基于新时代的新的社会实践特征提出的。目前,人们的需求不再是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关注教育、安全、环境、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软需求”方面,正是基于这一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矛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准确把握,从而凝练出了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新观点,并将人们需求的转变概括为“美好生活需要”,进而提出了“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作为实现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规划。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思想指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判断,找到坐标、盯住靶心,是攻克一道道难关、创造一个个奇迹的理论前提。”[11]可以说,党的高度理论自觉和自信不仅是既往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一切伟大历史成就的关键,同样也是将来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而理论自觉并不是闭门造车,进行单纯的理论思辨和演绎,理论自觉的实质和要求应该是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提升、理论的飞跃,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焉能不以全面的理论筹谋来创造性引导国家的发展?”[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积极地对现实发展需要做出了理论回应,最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延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形态”和“中国形态”,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理论体系主题和内容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改革和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旗帜,并在实践推进的过程中持续推动理论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三大历史性贡献和三个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党和国家事业指导思想的不断完善,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谓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从以下两点理解: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化”的延续性和表现形式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历史贡献和飞跃”的又一重大理论推进和变革,是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新境界。其次,理论内容和精神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和新思想两者是一脉相承、又高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新判断、新观点、新思路,拓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空间。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聚焦“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议题进行的理论回答和解释。

从理论内容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围绕“坚持什么样的、以及怎样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行的连续性探索的思维结晶。换句话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既有理论成果基础上的继续创新和丰富深化。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搭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于当时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开创性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问题;科学发展观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思想;而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揭示了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是时间序列上呈现的先后性、主题关注的一致性,而且更多的是内在的理论精髓、价值精髓的一脉相承性,那就是在实践不断推进的基础上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诸多观点都是立足于21世纪这个新的时代节点上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和观点的创新性发展和推进,或者说,21世纪这个历史方位和坐标是该思想形成的依据和历史背景。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里所建立的“联合体”,是指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上,设想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殖民扩张而达成的社会状态和结果。而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社会在广度和深度上的联系和交流日益密切,全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加之一些传统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频发,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全球治理是必然趋势。中国共产党基于全球视野对全人类共同命运的考量,给出了中国方案,即: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不仅在理论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而且从实践上使得马克思主义对21世纪难题做出了回应和解答。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