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视野下的红船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9-01-26肖纯柏
□ 肖纯柏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人民利益和民族利益两个维度阐述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强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因此,红船精神是革命精神、建党精神,也是民族精神。进入新时代,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从红船精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一、红船精神传承和发展了民族精神
在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之久,创造了包括世界四大发明在内的辉煌历史,春秋诸子百家的学说与苏格拉底等一同荣登“人类文明轴心期”的殿堂。北宋的经济总量一度超过世界各国总和,既是名副其实的大国,更是当之无愧的强国。但是疆域辽阔、经济繁荣和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到了近代被工业革命强行打开了国门,被英国用坚船利炮打败。农业文明落伍了,强盛的中国挨打了。近代革命之父孙中山指出:“因为是一片散沙,所以受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受列强经济商战的压迫,我们现在便不能抵抗。”[1]由此,在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反帝反封建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的首要任务。1922年,中国共产党在二大上以强烈的使命感提出了最低纲领:“统一中国本部(包括东三省)为真正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正是在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条件下应运而生,党的红船是在民族存亡关头启航的,从一开始就担负着救亡图存和启蒙发展的双重使命。
从近代革命历史来看,反抗外国侵略的历史使命往往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承担完成,这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突出特征。但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性,使得资产阶级具有进步性和软弱性的双重特征,与外国资本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不够彻底,无法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历史重任。由此,中国共产党登上政治舞台,肩负起本应该由资产阶级完成的反帝反封建任务。近代君主立宪、议会共和、总统制、五权分立在中国都走不通的失败教训表明,国外的有益文明只有与历史文化相契合、与中国国情相符合才能取得成功。共产主义与中国千百年来小康大同的文化情怀相契合,回应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诉求,给莽莽昆仑带来了曙光,肩负起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
从民族文化角度看,红船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和发展。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红船精神的理论高地,那么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红船精神的深厚土壤。“世界大同”和安康小康的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操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革故鼎新思维,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天下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建党先驱产生了重要影响。党的创建者和早期党员多数是知识分子,他们从小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早期共产党人有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华民族意识、“修齐治平”思想和革新通变思维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方面,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撼动了中国社会的根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带来的民主、科学精神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特别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崭新元素,增添了生机活力,红船精神由此凝聚了民族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现代元素,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
从人类共同命运来看,红船精神领航的中国梦,凝结了家国情怀,也体现了天下情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表明,我们党是追求共产主义和世界大同的先进政党。红船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大同理想和近代以来的复兴梦想,是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复兴的完美融合。党怀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诞生,肩负着实现共产主义、推动世界进步的使命前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本质上是对理想社会的探寻。以红船精神为源头,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航标的中国梦,寄托了人文情怀和人类理想,蕴含了人类终极关怀。红船启航的中国道路立足自身实际,秉持包容开放的胸怀,守望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的政道传统,反映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同一个世界、共同的命运,红船承载的中国梦与其他国家的梦想是相通的。中国共产党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的使命,从南湖启航到远航“一带一路”,稳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照亮世界前行的时代灯塔,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情怀,也是新时代与传统接力、中国与世界共赢的不变初心。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使命,也是未来使命,影响到当代中国的走向,更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命运。从党的成立到进入新时代,红船精神的初心一脉相承,民族复兴的使命一以贯之。应该说,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是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来的,近代以来诸多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奋不顾身,“我以我血荐轩辕”。但是,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将由中国共产党来完成。红船精神与以往的精神相比,其根本不同点在于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力量、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不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路为途径、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赋予了民族复兴崭新的内涵和光明的前景。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成为民族复兴的重大转折点。党的十三大报告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基础上,提出民族复兴新构想,丰富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概念,为民族复兴注入了新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大站在新时代高度,概括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级跳”,并把中国梦拓展为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一道构成“四个伟大”完整体系,这既包含了对伟大梦想的科学阐释,也指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要求。它好比中国道路上的“路灯”,照亮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新时代征程,中华民族即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光明前景,这就是十九大绘就的蓝图:“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二、从国共合作到各党派的中华民族认同
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普遍现象和有效机制,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凝聚各种政治力量,开展政党合作,形成协商合力。1848年诞生的《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红船启航后不久,面对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中国共产党秉承政党合作初心,在1922年党的二大就以深厚的使命感开会讨论国共合作问题,以期建立统一战线,打倒军阀、统一中国。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布《对于时局的主张》,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还应该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3]面对民国初年多党倾轧、内斗内讧、囿于党派利益的局限等问题,国共合作旨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因此,发端于红船启航的政党合作传统,成为今天民族复兴的宝贵政治财富,也是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强政治保证。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联组会时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的初心。对于新型政党制度的创新之处,习近平用了3个“新就新在”来进行论述: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从中国文化角度看,新型政党制度符合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优秀传统;从政治制度看,新型政党制度符合当代国情,凝结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今天,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仍然需要风雨同舟,不忘多党合作、振兴中华的初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让中国号巨轮同舟共济,乘风破浪。新时代的任务越艰巨,使命越光荣,各党派各团体越要同心同德、同心同向。目标越伟大,越要集聚民族复兴的正能量。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政党协商是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的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符合实际,富有成效。实践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所有党派和政治力量,有助于群策群力,共谋民族复兴大计。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本土诞生的新型政党制度,从建党之初到新时代,胸怀合作初心,追求团结民主,不断开枝生叶、开花结果,充满勃勃生机。新型政党制度不仅创新了中国政治文明,而且丰富了人类政治文明,是共筑中国梦的信心基础和政治条件。
三、青春建党与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
党的一大代表平均年龄28岁,最小的19岁,他们不但年轻有志,而且年轻有为,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奉献牺牲。他们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4]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根本在于拥有共同的天下情怀和文化使命,文明基因始终未断。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人的期盼与梦想,是一个又一个鲜明个体的理想追求。中国梦是集体与个体的梦想集合,体现了共建共享、多元共赢的价值诉求,不仅是组织的外在要求,而且是个体的内在需求。中国梦只有融入个体梦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党的十九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5]因此,民族复兴是中国梦,也是个体的梦想。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首先要着眼民族的未来,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把国家需求与个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不忘复兴使命。
从代际年龄来看,2000年出生的孩子(即俗称的00后),到2018年都已经全部长大成人,首先要让他们成为人,成为有正气、有才气、有骨气的人;其次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能成为钱财的奴隶,也不搞人身依附。再次,青年人要成为善于合作、有家国情怀的人,成为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持久的接力赛,而不是对抗的拳击赛。实现新时代的使命,关键在人,关键在培养不忘初心的时代新人。随着党员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优势,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弱点,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摆脱物质贫困之后,精神不会自动脱贫,要关心时代新人“成长的烦恼”,警惕“生于富足、败于安乐”。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萎靡也不是社会主义。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生活条件越好,越要有情怀、有精神追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首先要不忘初心、不忘来路,而且不悔初衷,争当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不走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做中国道路的护旗手和弄潮儿。
培养不忘初心的时代新人,还要关心青年、尊重青年、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提供发展的平台、搭建广阔的舞台。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一座房子不管怎样小,在周围的房屋都是这样小的时候,它是能满足社会对住房的一切要求的。但是,一旦在这座小房子近旁耸立起一座宫殿,这座小房子就缩成茅舍模样了。这时,狭小的房子证明它的居住者不能讲究或者只能有很低的要求;并且,不管小房子的规模怎样随着文明的进步而扩大起来,只要近旁的宫殿以同样的或更大的程度扩大起来,那座较小房子的居住者就会在那四壁之内越发觉得不舒适,越发不满意,越发感到受压抑。”并且他指出产生这种心理感觉的原因是“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而不是以满足它们的物品为尺度的。因为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所以它们是相对的。”[6]马克思这一论述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保障个人合理价值的意义所在。因此,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部件,青年一代在为民族复兴的不懈奋斗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同频共振,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华章。
四、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红船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凝结了各民族的共同梦想与期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要发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这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其中概括的“伟大团结精神”,首先需要团结在中国梦的伟大旗帜下,有家国情怀,有深厚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回到红船启航的起点,中国人民对落后挨打的历史有着切肤之痛,仁人志士对中国任人宰割的国耻之痛有着长久的记忆。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渴望站起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红船启航后,高扬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以顽强的奋斗精神凝聚各方面力量,以期“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7]今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继续把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同心同德共筑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红船领航中国梦,风雨同舟、同舟共济,是中华儿女的精神火炬,是民族复兴的动力,更是民族复兴的伟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作为一种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只有内化于心,内化为国家政治文化和情感认同的民族精神,才能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穿越时空,超越阶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梦传承了爱国主义的文化基因,并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唤起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形成了不同阶层、不同行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政治文化基础。实践表明,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国家观和民族观,以通俗生动的形式传入各群体各阶层,深入寻常百姓家。当前,中国梦的文化传播需要继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学校、乡村、社区、企业、商场、广场、写字楼等公共场所广泛通俗地传播。从长远来看,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在各民族当中巧妙、持续地熏陶“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看,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发展中已经有着深厚的历史积累,“百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但是,各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知有深有浅,认同有高有低、情感有浓有淡。让56个民族对中华民族和中国梦达到深度认知、广泛认可、高度认同,需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需要心连心、手拉手的直接联系和持久的情感沟通。怎样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根据和而不同、和而大同的文化传统,可以突出各个民族的共同记忆、道德伦理、共性历史和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共同语言,淡化各民族间的原则差异,尽量求同存异、增同减异、求大同存小异。在概念使用上,尽量不用“少数民族”的称谓,而直接称呼各个民族,避免大民族主义,防止因细节称呼而引起其他民族的误解。要从历史、地理、文化和民俗风情角度阐述民族差异,而不宜讲政治差异。其次,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不是以大欺小的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关系。特别是各民族中的共产党员要以人格的力量感染他们,形成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同心圆关系,犹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如此,民族复兴的“最大公约数”方能转化为最大合力,中国梦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