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面临的挑战与进路

2019-01-26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功能

孙 洲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了“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如同“柴米油盐”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行为、工作等方式,还作为一种革命性的信息载体,强烈地变革了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的传统传播方式和路径,使得网络舆论成为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和激荡的主阵地、博弈和斗争的主战场。因而,面对这一时代大势,我们必须切实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好网络空间这一意识形态争锋的主战场,破除主流意识形态功能发挥在网络空间中的种种藩篱,将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推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一、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之辨析

被黑格尔誉为“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的武者拿破仑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有两种:一种是思想,一种是利剑,但是,思想最终会战胜利剑。可见,意识形态作为属于一定阶级的思想意识或思想体系,反映统治阶级的价值观念系统,不仅以解释世界为本,更以改变世界为鹄,具有独特的社会实践功能,可如利剑般攻城略池、达到不战自胜的效果。

(一)政治辩护功能——维护政治统治

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一直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颠覆中国,企图利用互联网“扳倒中国”。凭借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多维性以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科技与经济优势,肆意在网络空间中传输西方价值观,抛出了一系列攻击共产主义的学说、攻讦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或论断,总体呈现出两大鲜明特质:第一,鼓吹西方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理念的普适性和道义上的必然性,为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三权分立制”摇旗呐喊,宣称历史必将走向西方资本主义,以此否定社会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第二,抹杀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功绩,恶意抹黑革命英雄人物、党的光辉形象和国家形象。炮制关于国家、政党的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刻意放大问题制造议题、虚化成就唱衰中国,以此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根基。因此,在网络空间这一意识形态主阵地和重要战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牢牢占领,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利器和“杀手锏”对“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论”等异质社会思潮进行彻底地批判和揭露,夯实政治统治合法性的意识形态之基。

(二)社会调控功能——化解冲突矛盾

网络空间具有的开放性、共享性、包容性和即时互动性等特征,使得人人都成为“自媒体”,拥有“话语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表达不再限囿于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网络世界成为不同利益诉求、社会矛盾、多样思潮汇聚、激荡和交锋的公共平台。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的突发事件,通过网络传播,迅速获得公众关注,形成如暴风骤雨般的社交网络舆情,事件背后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随着舆论的升级而不断加以被放大或引起广泛讨论,甚至激发出一连串的“社会矛盾群”。另一方面,回应和处置网络舆情的方式,关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影响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如若处置不当,负面影响和事件本身及其相关的矛盾将会被网络舆论无限放大,极易衍生出突发公众安全事件,威胁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如轰动一时的长春长生生物科技公司狂犬疫苗造假事件,就是由一篇名为《兽爷/疫苗之王》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后,网络舆论迅速发酵并设置网络议题,引发全民热议。随着民众心中“怒火”被点燃,疫苗背后的“药品安全”“政府监管”“违法成本过低”以及由此牵涉到的“腐败贪污”“炫富拜金”“销售回扣”等问题,更是成为网民们聚焦和探讨的热点,对国产疫苗的不信任和政府监管与处罚的质疑,都达到了顶峰。随着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政务网站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即时持续性发布多篇评论性文章,公众对这些社会问题的焦虑与不安才相对得到缓和、平息。可见,正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以正视听”,网络舆论里激发出的矛盾冲突,才得以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下理性化的被探讨,进而推动社会矛盾的逐步有效解决,避免社会整体凝聚力的消散。

(三)社会整合功能——凝聚社会力量

网络空间绝不是与世无争、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在这里,面孔不一的社会思潮或价值观念,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历史虚无主义扛起虚无历史、丑化英雄的旗帜,大肆抹黑否定党的领导、政府的功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新自由主义高声叫卖着它的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和市场化的“良药”,以此实现资本主义利益追逐的最大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鼓吹金钱至上、享乐当下、超前消费的价值理念,试图激发出人们永无止境的贪欲和物欲,湮没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网络暴力、低俗色情文化等不良思想,更是千方百计地依附于网络媒介,荼毒着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心理。面对这多元性的价值观念,缺乏足够理性意识的网民很难独立做出正确的抉择,或是很易受到错误意识的迷惑和蛊惑,丧失生活意义和理想追求。在复杂尖锐的价值冲突中,社会团体(大众)更如一盘散沙般,缺乏凝聚力,无法以持久、同向的力量抵御外来冲击、建设民族和国家的复兴伟业。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势必要在多样社会思潮充斥的网络空间中发挥引领和导向作用,牢牢占据和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充当社会成员在迷茫时的指南针、在失落时的可依靠肩膀、在心力交瘁时的温暖港湾,以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凝聚起社会共识、整合起社会力量,在对个人和社会整体的离心整合中,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更为深远的文化自信。

二、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提升之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重要的战略判断和部署,将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了极端重要的地位,提出要建设世界“网络强国”,强调主流意识形态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牢牢占领,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提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宝贵机遇。但是,也要看到机遇与挑战往往共生共存,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的提升同样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

(一)“技术中立论”加剧了网络空间的非意识形态化倾向

1.技术中立论者鼓吹网络空间“非意识形态化”。对作为技术的网络或网络的技术是否具有意识形态性,是价值无涉的还是本身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争论,成为探讨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前提性问题。虽然网络技术还是一种产生时间尚短的新兴技术,但是,对技术意识形态性的讨论却由来已久。包括波普尔、孔德、韦伯、C·格尔茨、迪尔凯姆等,就是坚定的技术中立论者。波普尔主张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之间应该划分严格的界限,科学就是科学,意识形态就是意识形态,两者不能等同;一旦科学被社会占有或被社会承认,那就成了对世界的信念和观念,就应将它从科学中剔除。[1]网络价值中立论者正是凭借科学技术价值无涉的论断来鼓吹网络空间“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他们将网络空间这一虚拟空间看作如自然空间一样,只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平台或载体,是价值无涉的、价值中立的。如果按此逻辑出发,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存在就不再可能,网络空间中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更是天方夜谭。这不仅是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前提性问题,也是根本性的问题。

2.技术中立论的价值偏误。事实上,想要完全否认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的意识形态性是很难做到的,或者说认为科学技术以及网络是彻底的价值中立物是具有“片面性”的。因为网络本身是信息的载体、传播的媒介、交流的桥梁、话语依存的空间,大量异质或同质的意识形态充斥于开放的网络空间中,网络无形中被染上了“意识形态”的纷繁色彩。即使技术本身是价值无涉的,但是,技术的运用、技术的选择,总是离不开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意识的干涉和影响,无法逃脱掉意识形态的囚笼。网络空间信息传播中内容的筛选、方式的选择、对象的确定,离不开信息处理者的主观意图和价值取向;网络空间中的任何信息,都是具有意识形态的预设的。由此可见,恰如霍克海默、哈贝马斯、马尔库塞等人所断言的那样——“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网络空间并非是一方净土一片圣地,而是充满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和社会思潮碰撞的重要战场,且这样的“生死博弈”还将会长期持续下去。

(二)网络空间的开放性,激起了各种异质思潮的沉渣泛起

1.变革了信息流动的途径与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微博、微信、网页等新媒体所构成的网络空间更具有开放性,进入这一空间的门槛极大地被降低了,具有了相对现实而言更多的自由和宽松。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随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即使这样的观点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相冲突的,依然可能会引发追捧和围观呼应。因为在网络空间里,话语权威被颠覆、遭到解构,它的开放性和平等性带来了否定话语中心、话语权威的网络“无中心时代”。一方面,开放的网络空间,为网民提供了彰显自我的舞台和平台,展现了无限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带来了不同信息的涌入和蔓延,无论是极端、虚假和非理性的,还是真实、温和与理性的,在“去中心”“无权威”的网络空间里,素养还普遍不高的网民们往往“真假”难辨、“是非”不分。

2.各种异质思潮涌现,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变革了信息流通的途径和方式的同时,带来了多元信息的“爆炸式”井喷现象,这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当前,在网络空间中蔓延着大量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异质思潮或价值理念,持续不断地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攻讦发难,在各种“杂音”“噪音”“谣言”的包夹下,主流意识形态显得“难以发声”或“发声无力”。

与此同时,面对海量真假难分的信息,网民极易受异质思潮的影响和毒害,潜移默化间,就受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同化”,进而使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与变形,丢失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阵地与高地。近年来,这些异质思潮的传播呈现出从显性化到隐蔽化、从政治化到学术化、从手段单一化到手段多样化的转变,更加难以被识破、辨别。

(三)传统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在网络空间中“水土不服”

在网络还没有出现的年代,我们进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途径是报刊、标语、广播、电视、书籍、影视作品等,一般采取集中统一、组织严密、自上而下式的灌输体制来对公众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且意识形态的内容偏向于显性的政治化语言。但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娱乐性、分散性、多样性、随意性增强,人们的观点、言论和接受信息的多样性、差异性、多变性也普遍加强。在这样的新环境下,传统意识形态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

1.意识形态内容的表达和传递方式更新缓慢。传统意识形态的内容多为简单化、浅表化的政治口号和语言,到了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这种政治口号和语言,不但缺乏吸引力,甚至会引发网民的反感和抵触,网民更热衷的是流行的网络语言、接“地气”的生活语言、具有生动性的通俗话语。但事实上,时至今日,部分意识形态话语的内容,还停留于口号式的摘编,空洞抽象的“理论文章”更是不少见,缺少对有生命力的传统理论的甄别和创新性选择,缺乏对传统话语的时代化变革,意识形态内容的“食之无味”,直接阻碍了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2.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和路径不适应发展要求。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灌输模式,很难在平等性、“去中心化”的网络空间中发挥实效;重单一的传播路径,在数量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更是难以覆盖到位、影响够广。而且,一旦灌输的水平技巧不高,如以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的粗糙说理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新闻报道、理论文章、文艺作品来进行意识形态建设,往往事与愿违。“这样,做得越多,成效越少,心态愈躁,民众愈烦,导致意识形态功能的‘逆发挥’成为常态。”[2]

三、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提升之进路

网络空间下意识形态功能的提升之路并非是一帆顺风、水到渠成的,面对阻碍,我们要勇往直前、认真研判,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要达此目标,就要把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与提升置于复杂的网络时空语境下,包容创新、与时俱进,方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中国特点的意识形态功能提升之路。

(一)理念重构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科学理念是成功的一半。当今世界,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争锋早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因而我们首先要在理念上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互联网思维”,以先进科学的理念来指导正确合理的实践。

1.从战略高度认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大价值,整体谋划、战略布局。[3]要解放思想、头脑清醒,时刻保持“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占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占领”的战略意识,着力祛除“网络价值中立论”“网络自由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伪命题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附属论’”等认识误区的影响;要高屋建瓴的从技术、制度、人才、机制方面长远规划、着手强化,积极建设网络强国;要统筹各方、创新发展,树立系统化“大意识形态工作”的理念,以政府力量为主导,社会力量为支撑,依靠全党全社会来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以同心同向的“合力”推动网络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

2.在学理层面厘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重大问题。学界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探讨还相对较少,因而一些关键性问题、基础性问题还有待深化解决。只有在解决了理论问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解决现实问题。具体而言,这些关键、基础问题包括:网络空间与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关联所在、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能够发挥的具体功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如何实现积极发挥以及网络空间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与其他功能的主次关系,等等。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树立更为清晰、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功能观。

(二)手段创新

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多维性的网络时代的到来,彻底变革、丰富了信息传播和交流的依附载体,传统的纸质工具逐渐为数字化工具所替代,大众的审美理念也向数字化、景观化方向发生了转变。因而创新利用移动互联网公共平台的多样化信息传播手段,打破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远感”和“形而上”的传统印象,成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必然要求。

1.充分发掘可利用的各种网络平台或途径,全方位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主流意识形态宣传者不应只局限于或停留于单一的网络平台,要顺势而为,网民到哪里,意识形态工作就到哪里。既要在微博、微信公众号、贴吧、政务网站、朋友圈、QQ空间等传统阵地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也要发掘各类直播平台以及抖音、快手短视频APP等新阵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2.创新手段,构建互动对话的网络场域。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作用,利用各类APP和微博、微信、政务网站等平台的留言评论功能,及时了解民众的困惑和疑虑,并进行回应和关切,通过一来一回的互动交流,构建起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交流对话的场域和平台,从而引导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深度认知和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虚实结合,柔性优先。要改进传统显性的“硬灌”这种单兵突进式的传播教育方式,以隐性的“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加以补益,为此,要将有深度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与有趣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方式有效地融合起来,适当采用人民大众更乐于接受的隐性方式,如表情包、智趣段子,将晦涩难懂的主流意识形态转化为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个性体验,增强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直观体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三) 内容优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过一段经典论述:“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也就是说,理论要想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物质力量,就必须彻底地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人自身。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服人、掌握群众,紧紧抓住群众自身。意识形态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抓住人自身,就要“以人为本”,契合大众心灵关切,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的需求。网络时代的信息内容呈现碎片化、娱乐化、生活化等特征,这就需要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不断优化,贴近群众、吸引群众、掌握群众。

1.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适应碎片化阅读的需求。随着智能手机、4G网络的普及以及5G时代的来临,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信息的浏览、视频的观看、图书的阅读和思想的交流。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可以随时随地实现这些阅读或思想交流,“碎片化的内容”和“碎片化阅读的习惯”成为网民的偏爱。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重于宏大叙事,难以迎合网络空间中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不断创造内容简练但不乏深邃思想、篇幅简短但不缺核心理念的宣传作品,成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作。

2.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适应网络传播语言的需求。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宣传工作或曰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废止“洋八股”、空洞抽象的空话、教条主义的假话,代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作风的语言,所以,时常号召我们的宣传工作者要多学习“老百姓的语言”,要与时俱进、贴近群众。当今网络世界中已经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网络流行语言,而且这种网络语言更新交替的速度非常之快,往往因某件网络事件的爆红,就会产生新的网络语言。例如,近来由于著名歌手吴亦凡在《中国新说唱》中频繁使用“skr”一词来点评歌手,以表示某人说唱很有天赋和技巧。但是,此事一经网络舆论的大势发酵后,一个新的网络词汇——“skr”就此诞生,人们开始纷纷用“skr”造句、以“skr”为表情包。显然,在网络空间中,如果我们的意识形态内容只停留于学术化、书斋化、经院化、理论化的话语,势必难以吸引到新生代网民群体,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基于此,我们要学习“网民群众的语言”,善于捕捉、吸收网络中的新词、热词,将主流意识形态深刻的内容赋予生动的语言,让大众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3.主流意识形态内容要时刻关切网络热点,把握好议题设置与舆论回应之间的张力。网络舆论是现实舆论的反映,舆论中心争论的内容往往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焦虑与疑惑的焦点。第一,主流意识形态要积极主动设置网络议题,主动设置一些贴近底层、贴近实际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的议题,吸引网民参与公共话语空间,在讨论中表达心声,在交流中了解民意、引导民意,使主流的声音占领网络意见市场。第二,主流意识形态要主动关切网络热点议题,主动发声、积极回应,从而参与舆论、掌握舆论。借助舆论的“东风”来宣传主流意识形态、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如2018年初《红海行动》的上映,在网络上激发了人民大众的爱国主义热情,主流意识形态便可以借机宣传我们的“中国海军”形象、“集体主义”精神等。近来火爆网络的《我不是药神》,则引起了人们对进口药、抗癌药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主流意识形态亦可即时对此类问题进行主动探讨和回应,并宣传政府在这方面做的工作与成就,进而解答和消除民众的疑惑。

(四)队伍建设

古人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不空行,必依其人”,“造物之前,必先造人”。说到底,就是告诉我们“人”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而言,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相关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业务骨干队伍的建设。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工作有其特殊性、复杂性、综合性,需要具备网络专业技能、熟悉网络交流方式、善于运用多样网络媒介等等,因此,我们要选拔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网络意识形态专兼职工作者,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有针对性和计划的学习培训,使之成为行家里手。

2.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习近平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要想强起来,领导干部首先要强起来。”[5]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领头羊、模范军、带路人,如果领导干部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又如何能要求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全身心投入呢?因此,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关注网络舆情、了解民意,面对网络空间的思想交锋,要敢于亮剑、勇于争锋,态度鲜明、立场坚定,不要因爱惜自己的羽毛就做“开明绅士”,更不能因怕得罪人,就丢失旗帜、摇摆方向。

3.培养网络空间意见领袖队伍,正确引导舆论。一方面,网络意见领袖或社会公知已成为影响网络舆论的重要力量,一些心术不正的意见领袖,往往是煽动网民做出非理性行为的罪魁祸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时不易受到网民的理解和接受。“而‘意见领袖’既顺应网络规律,又适合受众口味的表达方式,常常能受到网民的欢迎和接受。”[6]因此,要在网络空间切实发挥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还必须依仗高素质、有影响力的网络意见领袖队伍,通过他们来积极参与网络议题的讨论,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五个技巧改善平衡功能
解锁先进功能纤维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