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
2019-01-26段华
段 华
(昆明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我国高校的政治属性。高校,不仅是知识生产与配置的重要场域,更是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未来精英的重要场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不仅对人们的精神秩序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对未来的国家与社会秩序建构也将发挥极大的潜在作用。共同的文化是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指导地位,始终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就必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促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一、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高校是知识和人才密集之地,是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核心场域,是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在和平环境下,我们不能忽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2017年6月16日,中央纪委在官网上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的14所中管高校的巡视情况,直接点名批评其中10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不力,其中北京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力,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四川大学“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压实不够,阵地监管存在盲区。”江西省委对其教育工委巡视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不够有力,意识形态工作抓得不紧。”云南省委对高校工委和教育厅党组巡视中指出:“全省高校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与中专、中小学德育工作弱化现象突出。”[2]不论是哪一类高校,也不管是哪一个地区的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基础上,切实破解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中的难题。
(一)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针对高校大学生与我们展开争夺战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主导地位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极力维护和宣扬其制度的优越性,并将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为对立面加以丑化、诋毁。西方敌对势力质疑中国的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其真正目的就是与西方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相配合,以瓦解社会主义、瓦解共产党的领导。“敌对势力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往往总是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先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3]
西方敌对势力的各种思想对中国渗透的次数更加频繁,手段更加多样,方式更加隐蔽。如果我们不能够有效地抵御来自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将会严重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直接威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高校年轻人多,思想活跃而且不稳定。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传播即时化的新时代,高校必须直面由西方国家发起、针对中国开展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意识形态领域的敌我斗争都很激烈,“好多人都知道云南是‘烟草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但并不知道云南还可以算是‘国际NGO王国’。”[4]西方国家通过NGO这个“白手套”,直接或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塑造文化、制度和价值观。可见,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高校是这个战场的前沿阵地。
(二)各种社会新思潮的大量涌现,直接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西方国家凭借他们在信息技术和媒体方面的传播优势,通过海量信息的模式,用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思想对中国大学生进行狂轰滥炸式的宣传。大学生面对这些来势汹汹的思潮,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和困惑,很容易受其诱导,从小学到高中接受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动摇,甚至怀疑和排斥。
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历史的角度看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西方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大学生仅仅从这一狭隘视野出发,经常用西方国家的标准和方法来审视中国的文化,用西方的理论模式来分析中国的问题,武断地认为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对中国文化就产生了怀疑和否定,从而丧失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大学生一旦在心理上形成文化上的崇洋媚外,必然会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疏离,从而动摇和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三)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理念和模式,落后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在互联网普及以前,传统意识形态传播模式主要采取自上而下、集中强制和单向度的进行理论灌输。高校的领导和教师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控制者,处于权威性控制地位,而大学生则属于信息传递端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方式有利于党和国家的政治信仰和价值理念传播,能够快速地实现整个社会思想认识的统一。
在网络信息时代,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发生了人类历史迄今最具颠覆性的变革,信息的共时性和互动性,让大学生有了更多平等交流的机会和信息自由共享的平台。新兴媒体技术的发展,带来便捷多样的传播手段,同时也削弱了意识形态话语控制力和防御功能。[5]大学生因为接受新鲜事物速度快、能力强,迅速成为新媒体技术的主要参与者、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利用互联网获得的信息和服务远超过现实空间。网络信息的获取方式,推动了传统教育形式和教育关系的调整,而高校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格局,已被彻底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和线下育人思路,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大学生对价值观培养的需求,这就给高校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高校对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存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的偏差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的教育价值中立思想在高校颇有认同的市场,严重影响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推进和强化。其实,西方从来都坚持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注入从小学到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中,他们培养的学生从来都是符合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需要的。但是,“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来说,构成主要威胁的,并非来自外国军队的侵略,而是来自外国观念的侵入,印刷品比军队和坦克推进得更快、更深入。”[6]我们要时刻警惕那些看起来貌似科学合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的思想。在工作方法上,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经常存在单打独斗现象,意识形态工作只是党务工作一部分,甚至只是书记和副书记的工作职责。[7]甚至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经常面临着正面宣传效果被其他课程教师、学校其他部门工作人员不经意间的负面言行抵消的现象,致使有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工作陷入原地踏步走的恶性循环中。
(五)高校对大学生学习中国文化重视不够,大学生没有建立基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政治意识
文化自信对大学生而言,就是他们能够充分认同和肯定中国文化的内容、形式以及核心价值,通过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实现自我完善和飞跃,从而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017年,中央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教育的各个环节,贯穿到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各层次、各领域的教育中间。
但是,大学生在入学后,由于专业课程设置多,挤压了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安排。大学生通常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常识还比较熟悉,但也仅仅停留在中学水平,对中国文化缺乏整体性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关键阶段没有能够强化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其政治人格成长的定型期教育不到位,没有在大学期间完整地形成建立在中国文化自信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观。
二、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有利条件
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最为根本,它源于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积淀、传承、创新、发展,更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蓬勃生机,源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
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关键和基石。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软实力。其中的奋斗精神、担当意识、家国情怀、牺牲精神等,是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规范着炎黄子孙的言行举止,丰富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家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升华的结果,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共产党人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文化再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的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为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核心要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出来的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它为全世界提供了国家治理的中国版本,这已经能够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二)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是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著名外交家吴建民认为,中国正从世界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8]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推进,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世界排名第11位,发展壮大到2008年的第3位、2010年第2位,并持续不断的缩短与世界第一美国之间的差距。2013年至2016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1.6%,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9]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和实现稳定增长的新引擎,为解决世界范围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提供重要动力。
中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中国的资源、劳动、产品甚至是工业化进程都不断地给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输送了强劲的增长动力。[10]在消除贫困、拉动就业、稳定增长等方面,中国都起到了一个大国的示范作用,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中国的发展经验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和平发展的典型范式。中国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经济上的成就,带动了中国的科技、军事、文化、外交和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也显著提升。
(三)不断提升的中国文化软实力,让大学生文化自信有了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11]孔子学院是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最有影响力的标志,截至2017年12月,中国已在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525所孔子学院、1113个孔子课堂。[12]另外,海外还有6000多万华侨华人,2万多所华文学校,几百万在校学生。[13]中华文化之花,已借孔子学院及其他诸多实践之力,开遍全世界。中华文化成为不同语种、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之间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向世界阐明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
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军事和科技等落后,在国际社会可能就没有话语权。如果这个国家缺乏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可能就彻底丧失了自信的根基。优秀的中华文化值得每一个大学生拥有坚定的自信,因为我们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坚守文化的从容和奋发进取的勇气,能够真正焕发出中华文化的活力,为中国在各个领域提供有效的软保护,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勇气和力量。
(四)新时代“中国方案”的成功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文化巩固文化自信
历经70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和4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发展进程,尤其是在新时代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中国方案”。它植根于中国的大地、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适应中国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将引导全体中国人民逐步实现属于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也为世界上更多的想实现富强梦的国家所认同和镜鉴。新时代的“中国方案”包含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中国理念已经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些为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的骨气。
三、以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为抓手,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的着力点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本质职能。以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的核心。“任何一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对势力、错误思潮和一些负面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14]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5]可见,着力提升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对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思想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地团结在一起。”[16]高校具有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历史使命。高校作为我们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着党对高校领导是否到位、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落实、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指导地位能否得到切实保证,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否能够得到巩固和发展。
文化自信具有的强大号召力和凝聚力,是贯穿于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始终的有力、有效、有利的工作抓手。高校党委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负有主体责任,高校领导层要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工作中,切实提高领导班子的政治站位,自觉主动地运用文化自信这一有效武器和工作法宝,认识、把握、策划和统筹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建设工作,以保证建设工作能够抓得紧、抓得到位,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才能做到寸土必争,这样,才真正能够强化思想引领,从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和领导权。
(二)充分突显大学生在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在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其核心任务并没有改变。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中的主要工作对象,高校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的基础上,把广大学生凝聚团结在一起,才能真正发挥出宏大的前进力量。文化自信需要运用主流意识形态去引领、去促进,让主流意识形态融入社会公共领域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样,才会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大学生作为时代骄子的责任感、使命感。要真正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中国人,如果放弃了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放弃了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性格气节,就是放弃了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最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最根本的文化基因。
因此,在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的工作理念中,要清晰地看到,主流意识形态要真正内化为大学生思想基础和行动自觉,就必须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高校领导层和教职工要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大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在学校开展的一切工作中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真正使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开创一个新局面、达到一个新境界。
(三)从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入手,发挥四种“课堂”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包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就是要旗帜鲜明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和西方国家制造的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各式各样版本的意识形态侵袭渗透作斗争,辨析和认识清楚所谓的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观点。邓小平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17]不论是苏联解体,还是近年来的各种颜色革命,其中都存在尖锐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这些事件时刻警示我们:只有通过连续不断、强度适当的斗争,才能巩固高校这一块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才能牢牢把握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否则,我们就会犯下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高校既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利用好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第二课堂”,宣传和弘扬文化自信的“三大基石”;要从体验式学习入手,发挥社会实践课的“第三课堂”作用,把文化自信的核心贯穿其中;更要在高校校园中打造一个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充满文化自信氛围的“第四课堂”,从而让“三大基石”从书本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走进大学生的心里。
说到底,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是做凝聚人心的工作。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养成要从大学课堂抓起,打牢中国文化认同的根基。从学生干部抓起,以点带面进行重点推广;从学生社团抓起,打造大学生的共同志趣;从校园文化建设抓起,塑造中国文化自信的氛围;从互联网生态抓起,营造风清气正的信息环境。让大学生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参与、有创见、有鉴别,打下中国文化自信的根基。
(四)抓住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关键期,协同营造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氛围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支持和拥护现行政治制度的过程。高校领导层在提高政治站位、思想重视的同时,要通过各种理论学习和培训,在全校教职工层面凝聚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共识,提高全体教职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强化高校师德师风的养成,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和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把关人”作用。同时,重视对学校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形成一个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职工崇尚中国文化的氛围。
高校要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以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形成,发挥其育人铸魂的功能。要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一个能够按照学科自身的规律健康发展的环境,加强对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论坛的制度化管理。要给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营造健康和谐的氛围,激发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加强校园各种媒体建设,完善舆情信息监测和研判,齐筑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有效发挥文化自信对大学生成长的熏陶和引领作用。
(五)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理念和工作模式,充分发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主渠道的作用
大学生能不能在大学期间培养正确、牢固和持久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关键取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不能把主流意识形态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灌输下去。要真正把高校建成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占领的前沿阵地,切实培养起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面对信息传播方式新颖化和多样化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课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架构一个形式多样、内容完整的有效传播体系;要积极主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理论探索与工作实践融合,教学方法和形式多样,教学资源和方向集中,工作绩效和考核合理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建设工作的教学理念和工作模式。